<h3><br></h3><h3> 古人讲,习性要左琴右书。大约一年前开始习琴,但还沒入门。近日,断断续续读点琴书,现摘录些句子,以加深理解。</h3><h3> 一一一题记</h3> <h3> 琴,静远澹逸,非清心不能尽其妙,非寡欲不能通其奥也。琴趣清雅,端由静境得之,音出自然。
<br></h3><h3> 夫琴养性之器也,圣人作乐以宣其气,而琴独以敛其性,得秋道焉。故其音贵清,而韵宜冷,可以悦已,非可以悦人。
<br></h3><h3> 夫人之五脏,即如琴之五音也。五音调而琴和,五脏调而身和。
<br></h3><h3> "琴教”理念经汉魏、历唐宋直至明清,一直是教化人心、提高素质、充实涵养、开悟智慧、操练敏锐、升华境界、完善人生的一条既迂回曲折、又别具洞天的“乐教”之道。
弹琴人要读书,才能懂得琴心、才能弹出古琴的真味!<br></h3> <h3> 读书以明理、抚琴以清心,“琴与书”是中国文人几千年精神生命之所寄。
古琴是“直接与心灵发生关系”乃至透入灵魂深处的。
<br></h3><h3> 古琴不是像其他乐器那样用来娱乐的,而是用作“修身理性,反其天真”的。古琴的形制中也蕴涵着天地宇宙的道理,故可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古琴的声音非常独特,松沉低缓、沉静旷远,容易引起人的幽远之思和归真之想。
音量不大,最宜一室之中、三两知己共品妙音,更可以一人独处操弄、藉琴养心,音量稍大就扰人烦己了,在古人看来,那是娱人的乐器之音,而非养心的“道器”之音,而古琴本来就不是大庭广众用于表演的娱人之器。<br></h3> <h3> 白日辛苦,静夜抚琴,热一炉茶香,于袅袅青烟中体味那清虚旷远之境,人生得以暂歇,心灵得以超越,在喧攘躁动的时代,这真是太难得了。</h3><h3><br></h3><h3> 中华文化儒、释、道三家思想皆融汇琴中,其中儒家礼乐之道、道家修真之道影响尤巨,佛家禅宗“明心见性”之禅道于琴也有影响,琴禅相应,故又有“琴禅”。</h3><h3><br></h3><h3> 琴这个东西,说它是音乐可以,说它不是音乐也可以。因为向来弹琴的人,就不肯把琴看作一种艺术。说它是合乎道的,应该拿来修身理性、导养延年的。</h3><h3><br></h3><h3> 琴音之妙,端在音色。或松沉苍古,或清亮恬美,皆人间稀有难闻之宇宙希声,更有散、泛、按三种音色,“泛声轻清而上浮天也;实音重浊而下凝地也;散玄居中,人也,三才之道备矣”</h3><h3><br></h3> <h3> 散音,旷远、恢宏、安静、幽深、沉静、旷达,古书上称之为“地籁”,即通于大地,如同大地一般的声音。
泛音,空灵清澈、冷冷清亮,闻之如问如霞外仙音,妙不可宣,故古书名之为“天籁”。
按音,坚实、细腻、灵动、变化丰富,能把人的情绪、感情的细微之处都表达出来,故可达于人情、宣泄幽情,称“人籁"
琴体发音,故音质松沉而音量低微。音质松沉即有古远之意,音量低微则有静逸之美。
琴音正以静美为特色,其音“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音至高处而从不扰人、不致人心烦,音至微处虽细如蚊呐仍历历如绘、不致湮没不闻,非常奇妙。
古琴本为个人修身理性、养心进德之妙器,既可为一己养心宣志而操弄,也可令二三友朋虚心以聆听,共赏妙品,互通心曲,故古琴向不求音量之大。一室鼓琴,其音量正恰到好处,万壑松风、天上流水、山气云影、虫鸣鸟语,尽在其中。
操琴,也非漫不经心、随意恣乐之活动。端坐琴前,如晤对长者,缅怀先贤,庄敬而意远。琴器乃天地之合,是天地宇宙的缩影,操琴之过程,也就是与大化交融的过程。
琴曲大多以泛音或散音开始,抚琴便似人生,从天地开始。一曲之中大量按音、滑音,丰富多彩,如同人世纷纭、人生一番历练。琴曲终之以泛音,而归之于天。
故抚琴操琴便是天地人生之全部,亦是天地人生之具体而微,以此“修身理性”、“玩琴养心”,最终“反其天真”,回归人生本然之境。
乐用以和乐性情、提升修养、增进道德,而非感官五欲之享乐、满足声色之欲。感官声色之乐不是真正的乐,相反会令人“惑而不乐”。
就个人而言,外而有礼,内而和乐,是中国文化作人之理想,也是对学琴之士的基本要求。
儒家认为,音乐发自人心,也能感发善心、导正人心,具有超越于审美及娱乐之上的价值,好的音乐能养育生命、提升生命。
伟大的音乐能让人体验到生命的本质、领悟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个体生命的最大价值。
雅琴之音,以导养神气、调和情志、摅发幽愤、感动善心,而人之听之者亦皆然也,岂如他乐以滔心堙耳,佐欢悦听以为尚哉!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