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幼儿园是孩子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每年新生入园时,都会有孩子产生入园焦虑、恐惧,哭闹着不想上幼儿园。还有十多天的时间就开学了,如何帮助孩子较快地稳定情绪、消除焦虑愉快地上幼儿园呢?一起来看看吧!</h3> <h3>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又称离别焦虑。主要表现为哭闹不止,有的甚至会因抵抗力下降而感冒、发烧、肚子疼等。<br></h3> <h3>产生分离焦虑的原因是什么?
1.对陌生环境的不安
孩子们离开家长来到陌生的幼儿园会产生不安全感。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当安全感、归属感缺失时会变得焦虑不安,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2.孩子自身的特点
</h3><h3>稳定的依恋关系
拥有稳定依恋关系的孩子,从小感受到被爱、安全和自信,更能够自然地与周围环境接触,开展社交活动。
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幼儿园里孩子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并学习独立生活。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入厕、按时午睡等,容易使孩子产生压力与不适。
3.家长焦虑情绪的影响
入园初期,家长对幼儿园的不信任,焦虑的情绪会使孩子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中从而加重焦虑。<br></h3> <h3>如何应对分离焦虑?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分离焦虑主要是因为孩子面对陌生的环境、不熟悉的老师产生不安全感。家长可以多和孩子交流幼儿园的事情,还可以利用故事和儿歌,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激起他对幼儿园的向往。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在幼儿园需要遵守一些规则,让他有心理准备。另外,开学前家长也可以提前带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老师等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1.学会分离,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爸爸妈妈上班前郑重地与孩子告别,或有意地逐渐增加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让孩子提前适应分离;同时,可以多对孩子夸奖老师的和气、漂亮,告诉孩子老师会讲很多故事,会唱歌,会带小朋友玩游戏等,帮助孩子与老师建立新的依恋关系。
2.调整生活作息规律
幼儿园的作息相对固定,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午睡都是规定好的。如果孩子对幼儿园的时间作息感到不适应,也可能增加焦虑。家长可以结合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时间安排,调整孩子的生活作息规律。
3.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入园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如果孩子不具备基本的自理能力,会增加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压力,产生焦虑。爸爸妈妈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独自穿衣、吃饭、洗脸、刷牙、上厕所等)
4.掌握基本的交往能力
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如:想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时,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当别的小朋友有攻击行为时,首先要避开,再向成人寻求帮助等。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在一个集体环境中,会说的孩子更容易得到帮助。<br></h3> <h3>家长首先要度过成人的分离焦虑,首先要克服自己的焦虑情绪,相信孩子的适应能力,也相信幼儿园,因为你的过分紧张和焦虑会传染给孩子,使孩子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更加不愿意接纳幼儿园。</h3><h3>同时家长应积极面对孩子入园哭闹的过程。
1.不要自己胡乱猜测孩子拒绝入园的原因。有的孩子入园时没有哭闹,过了三四天却哭闹起来了,家长认为是孩子在幼儿园受了什么委屈,就不送了。其实,这是一个正常现象,是因为幼儿园里的新鲜感少了,诱惑没有以前大了。调整心态,相信孩子相信教师;
2. 不能"心太软"。无论孩子如何表现,家长的态度要淡定从容;对于孩子入园,家庭保持一致,要有坚定的信念。
3.不要太粘糊。第一周选择“分离”较成功的家长送孩子;有的家长送孩子入园时表现得太依依不舍,一会亲一下,一会抱一抱,就是走了还在门口偷看半小时,这样对孩子的情绪其实非常不利。
4.入学初要准时接孩子 。在入园初期家长一定要按时来接孩子,没有特殊原因,不能让孩子在入园后的前几天里感觉离开父母的时间过长,从而产生焦虑的心理,造成对幼儿园的恐惧,拒绝入园。<br></h3> <h3>著名的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家长要学会放手,给予孩子逐渐适应的时间,相信通过家园的共同努力,孩子很快就可以适应幼儿园生活。<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