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列克提与十七万读者

上校1970

<h1><b> 目录</b></h1><h1><b> 一、一个意外</b></h1><h1><b> 二、崇敬的心情</b></h1><h1><b> 三、关于8.13事件的补充</b></h1><h1><b> 四、司令员的结局</b></h1><h1><b> 五、纪念碑</b></h1><h1><b> 六、烈士们可以安息</b></h1><h1><b> 七、对赞赏者的致谢</b></h1><h1><b> 八、萦绕回荡的评论之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一、一个意外</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这是出乎我预料的意外,《泣血、铁列克提》自8月7日在美篇发表,读者超过17万之众,转发超过5000人次,让我惊讶咋舌。</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在我发表的500多篇文稿中,原来读者最多的一篇不过才3600多人次,已经让我感到震动,深深被美篇受众的广泛性和影响力而吸引。以我文字的水平和编辑能力,每篇能过百人阅读已是十分的满足。平时,得以"静心听花落″和"平安健康知足快乐″两位圈主的努力推荐,每月偶尔会有一篇文章被加精推出,读者会增加到千人以上,这已让我十分地知足。</b></h1><h1><b> </b></h1><h1><b>然而,这篇《泣血、铁列克提》竟然在短短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令10万多读者过目,让500O余人转发,至今已过17万人次,这是一种什么力量?我在惊讶之余,禁不住扪心自问?其实,大家所注意的并非因我的文字有多优美诱人,而是文章所披露的历史之谜让许多人注目,尤其是在北京和新疆两地,读者占了最高的比例。</b></h1><h1><b> </b></h1><h1><b>新疆的朋友关注此事件不难理解为家乡门口的事,当然会多看几眼。而北京的读者却占了这样高的比例,的确让人感受到历史揭秘的吸引力,同样会影响皇城根下的朋友们。同时,对我军战史的反面情况大家知之甚少,也与多少年里上层报喜不报忧的作法有直接的关系。</b></h1><h1><b> </b></h1><h1><b>十七万读者看"铁列″,五千朋友做转发,是美篇提供了这么一个好的公共交流平台,让我们在交流之中认识自已、认识世界。在此,谨向这十万余名读者说一声谢谢!谢谢你们的关注与支持!</b></h1> <h1><b> 二、崇敬的心情</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来自全国三十四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区,十七万多读者关注了我的这篇《泣血.铁列克提》,他们从不同地角度表达了对烈士们的崇拜和对事件过程的不解及悲愤。是的,如果让我们回到四十九年前那场战斗,也一样难已理解上层对巡逻的安排?更难理解做为封疆大吏的司令员为何不有所作为?更无法解释明明是一场失败,战后还开什么庆功会?唯有心恸地是对先烈捐躯壮举的悲怆!</b></h1><h1><b> </b></h1><h1><b>一群新兵,让新上任的领导去指挥守卫没有任何阵地的山头,这不是送死的节奏吗?我们崇拜先烈,不因成败论英雄,不因得失编历史。铁列克提之战就是一场失败,而面对不可能胜利的败局,仍然战死沙场,其事当诵,其人当赏,铜鉴可鸣。</b></h1><h1><b> </b></h1><h1><b>在2008年5月新疆军区决定当年的主阵地无名高地命名为“忠勇山”,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为“忠勇山烈士纪念碑”题名;并在烈士牺牲的忌日——8月13日举行了庄严的揭碑仪式。其中的碑文正视了历史,首次明载我们是100余人参战,并给予参战的勇士们很高评价。同时对安葬在托里烈士陵园的8.13战斗烈士墓进行修葺,烈士墓碑全部用高大的花岗岩精制,使每年清明节到烈士陵园扫墓的人群看到了一副庄严、整洁、雄伟的形象。</b></h1> <h1><b>  三、关于8.13事件前后的补充</b></h1><p class="ql-block"><br></p><h1><b>关于铁列克提8.13事件之起因,多数媒舆共指苏军因珍宝岛失利而采取的报复,但为何偏偏选在铁列克提却言语不详。</b></h1><h1><b> </b></h1><h1><b>其实,在8.13事件之前,铁列克提边防站所在巴彦克鲁山,已在这年6月发生过一次战斗,这次战斗的起因是苏军在争议地区建瞭望塔,被新疆建设兵团的一个放羊职工发现,赶来阻止,苏军企图绑架这名职工,已怀孕的妻子赶来救援,被苏军打死,一尸两命。随后中国边防军赶来,一顿枪战,毙伤20多人的苏军,中国军人无伤亡。</b></h1><h1><b> </b></h1><h1><b>铁列克提不是伏击战,也不是遭遇战,实际情况和一战时日德兰海战差不多,都想引诱对手上当,结果我们吃了亏,主要是轻敌,没有准备足够的重武器,战役部署不合理,军区指挥犹柔寡断。</b></h1><h1><b> </b></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所以可以说,铁列克提是苏联对珍宝岛失败的报复是起因,而对巴彦克鲁山战斗的报复则是诱因,只可惜有关巴彦克鲁山战斗的资料现已极难找到,不知是什么原因。</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就在8.13铁列克提事件刚过,在离边界很近的南疆喀什,我军与新疆的"东突基斯坦″组织展开了一场有关国家分裂的关键决斗。 </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东突基斯坦组织在新疆叫东乌基斯坦。中苏关系破裂后,苏方极力扶植,造成60年后的边民大外逃,当年大片大片空无人烟村庄的残垣断壁。值1969年8.13铁列克提事件发生后,在苏联的大力扶持下该组织更加猖狂绝顶,其组织、装备在这个南疆首府喀什得到进一步完整。那时汉族不敢出门,非残即杀。其野心极度膨胀,终于l969年10月制造武装暴动,试图达到分裂独立的罪恶目的。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时一名维族的特务连长立了首功。在他们将要宣布暴动独立的1、2小时前,首领们正在开会布置,这位维族连长带他的尖刀排趁夜间摸进去,大喊“不许动!”见其二号人物掏枪要打,随即一阵狂扫,将一屋人全部打死。一号人物不在。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与此同时,四路军车从外围向城市开进。原来在城边设伏防御的维族组织见一眼望不到边的车灯滚滚而来,知趣地变成了欢迎人群。其中西路遇一卡车满载“欢迎,欢迎”的老维子迎面而过,一小时后才知道是逃匪,解放军随即追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时苏联电台广播“我们的人群正在路口等待,手持小旗欢迎将要到来的勇士……”天蒙蒙亮时,在靠近边界线的沙漠洼地发现这伙人正在做饭,即请示总理。总理当即电复:一个不留,全部消灭!接着都给报销了。不久,苏联电台广播“我们沉痛地向勇士们表示哀悼……” </b></p> <h1><b> 四、司令员的结局</b></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font-size:20px;">龙书金(1910-2003)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1, 51, 51);">在1969年8月13日的铁列克提事件中,由于没能重视苏联可能对我军偷袭的情报,导致战斗失利,损兵丧地。后在9.13事件的政变纲领《五七一工程纪要》中,被林立果定为政变可借用力量,于批林整风运动中受到组织审查,调离新疆。</b></h1><h1 style="text-align:justify;"><b> </b></h1><h1 style="text-align:justify;"><b>1972年7月16日,中发[1972]26号文件称:“龙书金同志站在以林彪为头子的资产阶级司令部一边,上了贼船,陷得很深,坚持资产阶级立场,对抗毛主席的革命路线,转移斗争大方向”。据此,龙书金被免职,下放到郑州砂轮厂(国营大厂)劳改(究竟是几年,龙书金大儿子龙立峰也说不清楚)。不管几年,就是一天劳改,对龙书金来说,也非常非常困难。战争年代他的左臂肱骨被打断,不能弯曲,当时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62岁的老人,二等甲级残废,如何劳动?</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龙书金在郑州劳改几年后,被安置在武汉。因儿女都在广州,龙书金提出到广州,中央军委批准,按大军区副职离休,由广州军区代管。</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1988年,龙书金被降格授予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2003年4月16日,龙书金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其实是猝死),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新华社广州2003年5月7日电:龙书金同志是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参加农民赤卫队,1930年编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历任班长、排长、连长等职,参加中央苏区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以及直罗镇、东征、西征等战役战斗。抗日战争时期,他历任副营长、营长、副支队长、团长、冀鲁边第二军分区司令员、山东渤海军区副司令员、副师长等职,带领部队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和反“扫荡”、反蚕食、反封锁斗争,参加平型关、大宗家、侠河村、王家楼等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师长、副军长等职,参加东北夏、秋、冬季攻势,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和辽沈、平津、渡江、湘赣、广东、粤桂边等战役战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历任军长、海南军区副司令员兼某军军长、广东省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广东军区司令员兼广州市警备区司令员、湖南省军区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职。他坚持从严治军,为加强部队的全面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和巩固国防做出了贡献。</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0px;">龙书金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八大”、“九大”代表,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b></p><h1 style="text-align:justify;"><b> </b></h1><h1 style="text-align:justify;"><b><span class="ql-cursor"></span>龙书金的这个生平,评价并不高。后人评价事出两个原因,一是8.13铁列克提事件;二是9.13林彪之子林立果预谋政变事件。纵观龙的一生,可谓虎头蛇尾,将军一世功名,只因晚节不保而折损,让人为之叹息。</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五、忠勇山烈士紀念碑</b></h1><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紀念碑碑文</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群山嶠嶠,雲水蕭蕭,衛國壯士,英魂永駐,一九六九年八月十三日,我鐵列克提邊防站官兵,奉命執行巡邏任務,九時四十分許,行至此地,突遭蘇軍伏擊。敵三百餘名步兵在坦克飛機和重型火器密切掩護下,悍然向我發起進攻。面對三倍於我的入侵者,我巡邏官兵誓與國土共存亡,展開殊死反擊。八名官兵強忍斷臂、斷腿的劇痛,向來犯之敵頑強掃射;掩護分隊六名官兵在我巡邏分隊被敵火力層層壓制的情況下,毅然向著西南方向敵人主力撲去。激烈廝殺,持續五個半小時,戰鬥於當時十五時三十分結束。此次戰鬥,我官兵,尤其是巡邏小分隊十九名官兵,三名隨軍記者,視死如歸,表現出氣壯山河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二十八名遇難烈士中,十三人剛剛或不滿十八歲,其悲壯慘烈,撼天動地,可歌可泣。值此新界勘定,示昔日戰場,高揚我國旗、軍旗之時,為慰忠魂,更為世代激勵後人,特立此碑,以示銘記。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塔城軍分區 二○○八年八月十三日</b></p><p class="ql-block"><br></p> <h1><b>  六、烈士可以安息</b></h1><p class="ql-block"><br></p><h1><b>1994年4月26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在訪問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期間與哈薩克總統簽署了《中哈國界協定》。 </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97年9月2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鵬在訪問阿拉木圖期間與哈薩克總統簽署了第一個《中哈國界補充協定》。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98年7月4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出席在阿拉木圖展開的「上海五國」第三次元首會議期間,與哈薩克總統納扎爾巴耶夫簽署了第二個《中哈國界補充協定》。</b></p><h1><b> </b></h1><h1><b><span class="ql-cursor"></span>1999年11月下旬,納扎爾巴耶夫訪問北京,中哈兩國領導人簽署了《中哈關於兩國邊界問題獲得全面解決的聯合公報》。鐵列克提地區的主權問題得到解決,當年衝突地帶已明確劃歸中國。</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七、对赞赏者的致谢</b></h1><p class="ql-block"><br></p><h1><b>本文自八月七日发表,先后收到数十位朋友的赞赏,让我万分感动,踌躇之间,无以回报,仅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按接收赞赏的时间,题名致敬:</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明禄 犁铧 郑孔庶 来佛士 路见不平 周斌 顺其自然 清风 司令长官 善意的谎言 WXQ 大雪 柳毛毛 左永卫 聂强 佛在心中 淮安苗医生……蒙蒙 葛彬 αDong 鹿鸣国军 气象兵李君 ywp 东子 山涧龙家族长 彭保平 海南岛 乐一生 夜行者 保德 小李 龙卷丰 长江 大胡子 懂得 星 思 罗马友约 香水百合 阳光灿烂 杨柏林 张晓捷 琴儿 叶子 开心就好 王正杰 王妍宁 戴丹 土 难忘岁月 李洪涛 王家明 百鸟鸣 陈玲 晓玲 张向东…行者 密邑牧人 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郝青林 王小红 军旅如歌 谭亚平 ADlZ 张米红 姜晓善听 山友 冲浪 平爷 行者_荆武堂 爱华 孙岚 小虎 钢铁战士 芙蓉国 陈伟利 艺静净 bαⅰ.yp 藉老大……</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致朋友》</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 我们虽不相识</b></h1><h1><b> 却因铁列克提相知</b></h1><h1><b> 忠勇山的独立石</b></h1><h1><b> 让我们听到心跳的彼此</b></h1><h1><b> 那沉重的呼吸</b></h1><h1><b> 每一下都带着对英烈们的悲泣 </b></h1><h1><b> 那强烈的凝视</b></h1><h1><b> 每一下都含着对敌人的唾弃</b></h1><h1><b> 一篇普通的文字</b></h1><h1><b> 已难以盛下这感情的真挚</b></h1><h1><b> 只有共同的心意</b></h1><h1><b> 愿英烈们抒怀安息</b></h1><h1><b> 祖国不会忘记</b></h1><h1><b> 人民不会忘记</b></h1><h1><b> 历史永远铭记</b></h1><h1><b> 光辉不忍成为记忆</b></h1><h1><b> 丰碑在我们心中树立</b></h1><h1><b> 铁列克提</b></h1><h1><b> 结成我们钢铁的友谊</b></h1><h1><b> 铭记</b></h1><h1><b> 感谢你!</b></h1><p class="ql-block"><br></p> <h1><b> 八、萦绕不绝的回声</b></h1><p class="ql-block"><br></p><h1><b>有诗词曰:</b></h1><p class="ql-block"><br></p><h1><b>西域大疆,铁甲铿锵,四十九年尘与土,白骨犹含芳。忠勇士,悲而慷,弹雨碎尸又何惧,血溅旌旗狂。</b></h1><p class="ql-block"><br></p><h1><b>曾岁月,投名状,国土回归报儿郎,弹泪写文章。十万瞩目从字行,题名榜,弹冠胡虏远,心声共飞翔。</b></h1><p class="ql-block"><br></p><h1><b>在十七万多读者中,有一百多位朋友发表了读后的评论,有缅怀,有痛惜,有责问,有赞扬,许多朋友的评论将我的文章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还有朋友对文章的点评犹如点晴之神。</b></h1><p class="ql-block"><br></p><h1><b>但由于本人能力、精力有限,无法一一回复,故将部分评论剪辑于此,以供读者欣赏。于此,我衷心感谢朋友们的墨宝留字美评,并向你们致以老兵之礼!</b></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