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父亲

水木年华(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55, 138, 0);"> 忆念父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建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虽然逝去已有多年,然而思念之情却时常萦绕在心,一直来总想写点什么以慰藉心灵,但由于忙于工作和杂事,也就总是拿没有时间来作为借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出生于山里一个大村的木匠家庭。我的祖父木匠手艺非常精湛,又为人诚实,乐善好施,活儿做遍了周边的县乡和村市。祖父也算是见过市面,属有眼光的人,知道知识文化的可贵,因此让父亲从小就去读书识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读书求学可不是件容易之事,因为一个村子不可能有多少人读书,即使比较大的村子也不一定有学校或私塾,据说父亲读书去过很多地方,曾到过浦阳,诸暨,宁波等地。父亲天资聪颖,悟性极强,又肯用功,因此学习成绩总是优于他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成之后,父亲选择当了一名教师,走上了教书育人的岗位。他热爱教育,关爱学生,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他能宽严结合,并一视同仁,学生对他既怕又尊敬。有的老师课堂纪律管不好,但只要我父亲在班级门口一站,学生立马就安静下来。当初父亲和我外公在一个学校教学,由于父亲能力强,人缘好,赢得了外公的亲睐,父亲由此而娶了我温柔贤惠的母亲。那时父亲教书主要是在当时属浦江(后划归诸暨)的马剑,青山一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解放后,各地各村都相继有了学校,父亲也就回到了家乡附近工作。由县里统一调配,家乡附近的各村学校都有父亲耕耘留下的足迹,父亲也由一名教师而成为校长。他不仅在教学上是一方骨干,而且在文艺方面也很有造诣,特别擅长二胡,笛子等。作为文娱队长他经常率队去各学校巡回演出,而获得好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好景不长,在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历史的原因,父亲一下子由知识分子而变成了农民身份,被解职教师职位下放回家劳动务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从小读书后到教学,并没干过多少农活,然而就凭着他的悟性,许多技术性的活儿一般人还都不能及他。做秧田起沟,撒稻种,山坡地撒玉米种子等活儿生产队长都会安排由他来做。而他也确实每次都不负所望,沟儿起得直,秧田做得平,种子撒得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父亲的政治身份的变化,更因子女众多,家里的生活也起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家中经济困难,生活拮据,每到春荒季节,往往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而父亲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从不愁眉苦脸,对生活充满信心。当时我们家有兄弟姐妹四五人背书包上学,左邻右舍都说父亲,家里这么困难就不能让孩子下来干活?也可挣点工分补贴家用。可父亲却总是说,我再困难,也要让孩子们上学,新社会了,可不能让孩子们当睁眼瞎。我们兄弟姐妹也都不辜负父亲的一片苦心,读书都很用功,成绩优秀,这让父亲感到很是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儿女多,生活艰难,但父亲对儿女的教育却从不因此而放松。他总是教育我们做人要真诚老实,做事要积极进取,敢闯敢干。对人要宁吃亏,不可占他人便宜,做人要大度,有宽容之心。对于我们的学习,父亲从来不干预,让我们自主学习,多动脑筋,鼓励我们多看课外书,学习怎样做人。在父亲的床底下,曾有一个大书箧,里面满满的都是他以前购买和收藏的书籍,我们会经常拿来阅读,如&lt;&lt;钢铁是怎样炼成的&gt;&gt;,&lt;&lt;红旗飘飘&gt;&gt;四卷本,&lt;&lt;三国演义&gt;&g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lt;&lt;聊斋志异&gt;&gt;等等。我们虽然看不大懂,但在小小的心灵里却已牢牢地埋下了阅读的种子,为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到秋天是农村最忙的季节,收稻子,挖番薯,磨薯粉,搓玉米,腌青菜,种小麦。特别是搓玉米,白天无空,往往要在晚上,点上一盏煤油灯,一家人围在一个大竹笸箩周围,父亲用铁针钻钻出几道沟沟,剩下的我们就用手搓。搓完的玉米棒子父亲还会教我们用棕榈叶子扎成手枪。为了怕我们干活厌气犯困,父亲就给我们讲故事,基本上是三国与水浒。什么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杨修因小聪明而丟性命,诸葛亮挥泪斩马稷,曹植的七步诗,诸葛亮的空城计; 梁山好汉三打祝家庄,杨志丢掉生辰纲等等。那时我们十分佩服父亲的博学多识与不凡的记忆力,也正是由于父亲的影响,使我们从小就深深地喜爱上了文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除了讲故事,有时也会给我们讲他年轻时的求学之事。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宁波上学时学习英语,老师是英国人,不会讲中文,为了表达硬的意思,就拿教鞭在黑板上使劲地用力顶,嘴里大声地喊着 " 哈德 " "哈德",惹得我们捧腹不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农村,一般人家每年都会添置一些新的农具和用具,或木制的,或竹制的。而这些东西做好后都要在上面用毛笔号上姓名和置办年月,再在字的上面刷上油漆,以葆永久。而用毛笔号字的活计又非父亲莫属了,四邻右舍的都拿来让父亲写,而父亲也从不推脱。写字贴力气和功夫不说,还要贴上墨汁,砚台毛笔等。我们有时说父亲图什么,父亲总是说,做人不能总想图什么,有能力为大家做点事是自己的造化。父亲的字圆润有劲,潇洒秀丽,什么样的农具写什么样的字,得心应手,随心所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过年写春联,也是父亲书法的一大展示。从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户户都拿来红纸让父亲写,所以时近年关就天天忙。只见父亲裁好红纸,用嘴咬开毛笔,饱蘸墨汁,笔在红纸上腾挪跳跃,蛇走龙舞。不一会儿地上就铺满了要晾干的红纸春联。我们小孩子就负责在旁边用砚台磨磨汁与收拾晾干的春联。写好以后勤快讲究的人家会自己来取走,而有些懒散的人家到了大年三十要谢年了还不来拿,这时父亲没法就叫我们一家一家地去送,而且每年都会有这样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父亲虽然成份不好,但他在群众和上级领导的心目中是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有许多事情都会安排他去做。在历次政治运动中,往墙上刷写标语是最具特色的事情。父亲也算是这些标语口号演变的一个见证者,在村里和乡里的各处粉墙上都留下了父亲的手迹。"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万岁","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万岁""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 "," 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 " 计划生育,利国利民 " 等等。对每次刷写标语父亲都非常认真细致,用心用力,一丝不苟。在那种年代做这些都是义务的,没有任何报酬。有时一写就是一天半天的,经常会误了自己家自留地里的活儿与家里的事情,母亲就不免要唠叨几句,而父亲说做这种事是领导与群众对自己的信任,自己出点力气能为大家做点事觉得很开心,也很自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开放,国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父亲也迎来了政治生命的解放。因父亲在家族中辈分最高,又属忠厚长者,德高望重,于是被族中人推举为家长太公亦即族长。这时父亲虽年事已高,但他却总能身体力行,亲力亲为。凡是族里的公益事,调解邻里纠纷,修理家族厅堂,续修家谱,他都是亲自出马,努力践行。对于做家谱之事,父亲兴致特高,他说解放那年做家谱是他监的谱(最终的编纂审定工作),至今已经六十年了,现在欣逢盛世,能再次参与做谱,真是一件幸事。父亲常说,大家一定要感谢 新时代和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生活,感谢共产党的好领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一生大起大落,晚年又欣逢盛世。即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困难的时期,也总能怀一颗向上,向善之心,心胸开阔,乐观开朗,与人为乐。他年轻时交的朋友和教的学生,到了暮年都还在互通往来,其中有上海的,台湾的,南京的,杭州的等等,一些老朋友一直来往到过世。他所教过的学生有许多都很有出息,不少人后来走上了各级的领导岗位。父亲在九十一岁高龄时离世,村里的老年协会为他开了隆重的追悼会,来送行的人不计其数。</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虽然没有留给我们什么物质财富,但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我们人生之路上的最大宝藏。</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