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回首往事,我和老伴从结婚到现在光搬家就有五次之多,眼下还时常过着“早出晚归”的生活。不过,从“二人世界”,到“六口之家”,日子是“芝麻开花”,苦中有乐,乐中有甜。</h3> <h3> 结婚时,我在部队她在地方,简单的“家”就安在了农村老家。我姐夫在县机井修配厂上班,是位熟练的电焊工,结婚前为我准备了当年很“时尚”的铁床。媳妇儿家请木工师傅定做了大衣柜、酒柜、五斗橱等家具,一个“小家”就这样安下了。这些在八十年代初期的农村已经是很“时髦”了,不免让人羡慕。</h3> <h3> 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我们也不例外。婚后面临着生孩子需要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媳妇儿经多方请示由乡镇调往城里。岳父也帮助活动了几个单位,她偏偏选中了县文化馆的“文学创作组”。因为从骨子里爱好“写作”,其他单位对她没有“吸引力”,如愿以偿地走进“清水衙门”。我从部队请假赶回来,姐夫帮助找“哥们儿”的大卡车,连夜加班把我们的“家”搬家了县文化馆。馆长非常照顾,给腾出一间房子,也算是夫人的办公室兼宿舍吧。</h3> <h3> 1984年9月份儿子临产的时候,算计着时间我从部队休假回来,中午到家夜间就有反应,半夜下着小雨我和岳母、大舅嫂一起用自行车带着媳妇往县医院赶。因为反应强烈,一会儿上车一会儿下车,折腾了好长时间才到医院,黎明前的五点多钟儿子顺利降生了,母子平安。</h3> <h3> 生儿子那天媳妇还在上班,比预产期提前了几天。由于我俩没有足够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出院后就住在了岳父岳母家,一些用品都是临时准备的,缺这少那。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坐月子”,物质丰富,应有尽有。说来让人寒酸。</h3> <h3> “月子”期间,我俩经过了一番的思想斗争,媳妇儿休产假带孩子,回我老家吧,天气冷了,而且农村条件不具备。在文化馆吧,那是个工作单位,带孩子不合适,而且还得请保姆,经济条件不允许。继续住姥姥家吧,岳父岳母还在工作,没时间照顾她们,而且面临着小姨子生孩子也没去处。于是,媳妇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不要“副馆长”职务,休产假一年,我带着她们娘俩提前去了部队。我刚刚下命令调往师通信科,也顾不上考虑那么多了,一报道就“拉家带口”。不过,科长非常照顾,把自己的办公室腾出来给我们住下,全科同志对我们也很关心,缺少什么大家一起凑。后来从办公室搬到临建小房,又搬到新建成的家属楼,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也让她们娘俩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委屈。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裁军百万,师缩编为旅,我们科由副团改为正营级别,科里参谋减少一半,为我转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1985年的11月份,我带着一家三口回到了县文化馆“安营扎寨”,媳妇照常上班。她休产假一年,我又带儿子一年,部队照常发着工资,儿子两周多只得送进幼儿园。1986年12月份我从部队办理了转业手续,到任丘市税务局报道上班。儿子是我们俩一手带大的。</h3> <h3> 随着部队精减整编,大批军转干部到了地方,也为地方单位增加了不少负担,解决住房就是一大难题。当初选择来税务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奔着住房来的,现房没有,要建也比别的单位有条件。经过几轮分房,新房没有分到,我所在的石油税分局临时给了三间平房,两间正房住人,一间小房作厨房。大概是1988年的5月份,我的“家”从文化馆搬到了我的工作单位——油田税务分局。</h3> <h3> 1990年,市税务局在市政府开发建设的“花园里”小区团购一栋居民楼,局里研究制定分房条件,上下左右打分制,我很无奈的分得楼房一套,说来非要寒酸,“两室一厅一厨一卫”,建筑面积50多平方米,居住面积35平方米,小的可怜。我选得带小院的一楼,自己盖了小房,厨房、歺厅、厕所挪了出去,室内还算宽敞的一些。住了几年,越发感觉住不下去了。小区是开放式的,我的房一楼西侧把边,脏乱差全占上了,白天收破烂儿的、卖冰棍儿的叫声不断,夜间来往车辆、行人噪声扰民,我和夫人都睡眠不好,决定有机会自己盖平房子搬走。</h3><h3> 不过,1990年有两件大事值得记忆,一是分得了有生以来真正属于自己的住房。二是我从分局调到市局人事科工作。</h3> <h3> 岳父通过关系搞定一处宅基地,能盖四间正房四间小房,当时我们手里也有些积蓄,媳妇找她的“姐们儿”又借了几万,1994年上半年土建,下半年装修,到年底一处平房院落初具规模。1995年上半年添置家具、家电,下半年搬进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家”。那才叫整齐、美观、豁亮。我家的居住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h3><h3> 1994年赶上税务系统国地税分设,我坚持工作建房两不误,公私兼顾,加班加点为领导及时提供有关资料、数据、方案,早晨晚上跑到工地准备好建筑材料,有时候让别人代我釆购。科里的工作我安排得井井有条,家里的事情我布置的一清二楚。总之,工作、家事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目标一个个顺利得以实现。</h3> <h3> 我的父母为了做生意,1986年就从农村来到城里,为了给他们改善居住条件,到了2000年,我又倾全家之力买下一栋平房,经过一番装修,2001年我们又搬进新家,父母搬到我的平房。也为二老晚年的生活提供了保障。</h3> <h3> 时过境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车辆进入家庭,使得我们居住的小区出入成了问题。为了带孙女,后来我和老伴又搬到环境好、离公园近的为儿子结婚准备的楼房小区,停车、出入方便。儿子搬到他所在工作单位集资建的“石化新村”,孩子们也不情愿回到平房了。</h3> <h3> 随着孙女的长大,去幼儿园、上小学,大部分时间都是我们负责接送,日子过得紧张有序。2016年2月12日孙子降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规律,又得带孙子,又得接送孙女上学,还要操持家务,但苦中有甜,累中有乐。作为“正差儿”义不容辞。现在周一到周五,每天早出晚归,接送大的,照看小的,原则周末给我们放假。好在我们60多岁了,身体及各方面条件还可以,明年小的上了幼儿园,就又轻松一些。任务虽然艰巨,曙光就在前头!</h3><h3> 有人见面跟我说,“当官”的退下来都干点事情,你忙什么呢?我开玩笑的说,开了个“公司”。问:什么公司。我说,“家政公司”,两人开的 ,一个董事长一个总经理,两个人伺候一家四口人,分文不取还自带工资,往里贴钱。人们笑得前仰后合。总之,累并快乐着!</h3> <h3>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回顾“成家”37年的路程,经过我们夫妻二人的勤俭持家,努力打拼,数算着走好每一步,经历数次“搬家”,从“二人世界”,到“六口之家”,日子过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儿子儿媳在工作单位积极向上,孙女孙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正以新的姿态去迎接明天的太阳!</h3><h3><br></h3><h3> 刘 满 良</h3><h3><br></h3><h3> 2018年8月19日晚 于信合嘉园 </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