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中青少年应了解的乡土基本内容

谢志杰

<h1><font color="#ed2308">  最近,一位某985大学的同学与我闲谈,他说暑假有个乡土历史调查的课题,以往对家乡历史了解太少,课题无从下手。我向他推荐《适中镇志》,他说那书内容太多,他要我给他一些简明扼要的乡土材料……</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据了解,适中类似这位同学的情况不少,由于中学阶段“一心只读圣贤书”,加上了解家乡的渠道不夠便捷,所以基本乡情不了解的弟子并非个别。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年轻人不是不想了解家乡,而是缺少渠道。我把提供给这位同学的适中最基本的一些乡情的图片和指引文字,连接起来编个美篇。我已从字体和文字颜色分出内容层次,供适中的青少年朋友参考。有何批评指正和建议,请在篇未留言。</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 适中的地理方位</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适中镇位于龙岩市新罗区东南部,与永定区、漳平市、南靖县三地交界。</font></h1><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010101"> 东与漳平市永福镇、南靖县和溪镇相邻,南与南靖县和奎洋镇、梅林镇交界,西与永定区培丰镇、龙潭镇接壤,北与东肖街道、曹溪街道毗邻。</font></span></h3> <h1><font color="#010101">  颜中村林田自然村与南靖县和溪镇林中自然村的分界碑</font></h1> <h1> <b><font color="#ed2308">距今一万年前后,适中就有人类活动。</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考古学者林焘先生1989年7月与1990年9月,在适中中溪村龙埔自然村发现了两批石钻、石刮器等古石器。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监定,这些石器是处于旧石器与新石器过渡阶段的物品,距今约8000至10000年。据此,可以断定距今一万年前后,适中就有人类活动。</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图片来源:《适中镇志》</font></h3> <h1><b><font color="#ed2308">  适中地名的由来</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 </b>适中四周都是高山环绕,中间是狭长小盆地,海拔较高(平均640米),古时称为“上坪”。明朝时,漳州与汀州(今长汀)开通漳汀驿道,古驿道从和溪经适中的林田(溪仔滩)、九沙溪底、前林(剌仔篮)、新亭仔、山坪头等地,经过适中这一段刚好处在漳汀驿道的中间,明政府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在上坪设立驿站,命名为“适中驿”,从此“上坪"改称为适中至今不变。</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最早在书面上出现“适中”两字,是在吴公祠碑记中。</font></h3> <h1><b><font color="#ed2308">  适中现有22个行政村、三万六千多人口。</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b> </b>&nbsp; 22个行政村是:中心 中溪&nbsp; 保丰&nbsp; 仁和&nbsp; 洋东&nbsp;&nbsp; 蓝田&nbsp; 新祠&nbsp; 三坑&nbsp; 莒舟&nbsp;&nbsp; 霞村&nbsp; 颜祠&nbsp; 竹华&nbsp; 丰田&nbsp; 象山&nbsp; 溪柄&nbsp; 颜中&nbsp; 营坑&nbsp; 白叶&nbsp; 上屿&nbsp; 下屿&nbsp; 坂溪&nbsp; 温庄</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目前适中总人口三万六千多。</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目前还有本地人居住的山区自然村有51个 五十一个山区自然村是(排名不分先后) : 合溪 大洋 石门炉 三坑 林坑园 上郑 上溪坂 下溪坂 三井 霞村 颜祠 竹华 山埔 洋心 后隔 下隔 银场 公祠 后田 后坑 南坑 杨头 黄墘 卢尾 陵坑 盂头 山坪头 塘埛 蓝坑 赖宝田 城坑 寒树下 大溪埛 溪柄 如山头 林田 许坑 上南墩 下南墩 白叶 上屿 下屿 温庄 坂寮 下溪柄 下合溪 前洋 窑头 西坑 后坂 永溪</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  2003 年1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03政7号]文件,确定适中镇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2010年7月,中心村荣获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font></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文天祥驻师古垒碑亭(丞相垒、国公桥)</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明万历十年(1582年),龙岩知县曹胤儒等人,为纪念文天祥从长汀移师漳州,路过上坪在倒岭头一带驻师,修建了文天祥驻师古垒碑,并建亭阁。1982年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重修碑亭。</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3><font color="#010101">  文天祥(1236.6.6-1283.1.9),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 </font><br></h3> <h1><b><font color="#010101"> 魁 楼</font></b></h1><h3></h3><h3></h3><h1><font color="#010101"> 传说,位于现适中中学校园内的魁(奎)楼是根据朱熹的建议修建的,认为建了魁楼有助于适中的文明昌盛。魁楼与10里外的文明塔遥遥相对,同一轴线分金分毫不差。具体建筑年代不详,应与文明塔同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font></h1><font color="#010101"> 魁楼建后,全上坪崇文重教蔚然成风,从此人才辈出,人杰地灵。</font><br> <h1><font color="#010101">  魁楼楼上挂有适中古时文人撰写的嵌入适中八景的长联。厦门市文联原主席、著名书法家谢澄光(中溪村龙埔望天仔人)为魁楼书写的长联。</font></h1> <h1><b style=""><font color="#ed2308">  文 明 塔</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b style=""> </b>文明塔位于仁和村安彬荒塘坪,建于南宋,具体年代不详。传说是按朱熹指点所建,寓意为:适中盆地像一艘大船,建座塔犹如船的竖立桅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象征适中是人才荟萃、乘风破浪的文明之乡。民间又有塔为笔尖的说法,即塔为魁星点斗之笔的意思。</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该塔为八角形楼阁式空筒土壁木楼层结构。原塔高13层,经明代和1958年两次雷击后塔顶已毁,现存9层。塔通高23.26米,1至7层为土体,8层以上为明代重修后的砖墙体。塔身采用中国特有的版筑技术,就地取材,用石灰、沙、黄土为建筑材料夯筑而成。黏土中夹有小石子,模板加工精细夯艺高超,塔身表面至今整齐光滑,历经800多年风雨沧桑,未见风化痕迹。</font></h3> <h1><b><font color="#ed2308">  白 云 堂</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白云堂是适中盂兰盆盛会的主道场,占地1500多平方米。具体建筑年代不详,据多种资料分析建于南宋较为可靠。据传,原庙宇扩建奠基时,一片洁白的祥云飘至工地上,整个工地仙景一般,地基砌好后白云升空而去,故取名白云堂,其大殿也名为大云宝殿。</font><font color="#167efb"> </font></h1><h3><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里是适中最大的佛教圣地。正顺圣王,平时安奉在白云堂正殿的右侧。</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全适中民众崇敬的圣王公从白云堂起駕出巡</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适中的盂兰盆盛会(十月半)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font></h1><h3></h3><h1><font color="#ed2308"> 适中盂兰盆盛会被评为闽西十大经典民俗活动</font></h1><h3></h3> <h1><b><font color="#ed2308">  盂兰盆盛会(十月半)活动</font></b></h1><h3></h3><h1><font color="#010101"> 八百多年前的1214年开始,上坪的陈、林、赖、谢“四姓七团”,每逢干支甲乙丙的初一至十五(丙年至十九日),以白云堂为主道场,在黄田岭头、石桥头、新安、水尾等处设置行台,搭建牌楼、佛寮、大台戏、戏台等活动设施举行盂兰盆盛会活动(俗称十月半)。此举的目的是“祀佛佑 祈岁熟 报来恩”,即增强邻里和睦团结,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朝拜恭迎圣王,慰藉人丁兴旺,族里平安。</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十年三庆的“十月半”,是适中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民俗活动,活动期间全民自觉戒斋,既神秘又严肃。人们“自我组织、自我出资、自我娱乐”,几百年来乐此不疲长盛不衰。1994年后的“十月半”活动溶入了乡村艺术节的内容,增加了十三日的踩街游行,使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品位更高。</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2006年的新安行台 (谢 明 坤 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圣王公入佛寮仪式 (肖 怿 摄)</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牌 楼</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出 巡</font></h1>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适中方形土楼群 </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适中的方形土楼群是适中先民们聪明才智和高超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土楼始建于宋代,到清朝雍正、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高峰。楼墙的底层用“三合灰”夯成,二层以上用生黄土夯筑。楼内装饰考究,楼中有水井、排水沟、有的大楼还有防火墙,生活设施布局合理,冬暖夏凉,聚族而居。</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适中土楼最为奇特的是“一楼一屋一书斋”,即每座土楼都配套有学堂,学堂都有优雅的名称。</span></h1><p><br></p>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  截至2018年5月,全适中现存三层及以上方形土楼211座,同时还有百座二楼土楼。</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  古丰楼(古楼)</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建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距今890年,是福建省现存最古老的四层大土楼。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第十三代孙陈小十(号古丰)所建,故名古丰楼。</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 style=""><b>  典常楼(瑞云楼) (林 平 牛 勇 摄)</b></font></h1><h1><b><font color="#010101">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占地面积2526平方米。</font></b></h1><h3><b><font color="#ed2308"> </font></b></h3> <h1><b><font color="#ed2308">  庆云楼</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仁和村保泰的庆云楼,是福建省现存最高的五层大土楼,高18.7米,占地面积1702平方米,全楼有110个房间。建于清朝康煕十一年(1672年)。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font></h1> <h3></h3><h1><b><font color="#010101">古田会议参加者——谢景德</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谢景德(1904—1930年),又名耀辉、汉秋。1904年出生于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墩古成志楼。192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了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古田会议)。</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font color="#01010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24年5月开始从事新文化、新思想的宣传活动,与龙岩籍在集美求学的同学创办革命团体,出版进步学生会刊《到民间去》。1924年假期回适中和谢宝萱、林作栋、林初元等在街道吴公祠举办第一届平民学校,组织农民学文化,宣传国民革命思想。之后在东甲鱼亭学校办了第二届平民学校,自编《平民千字课》作为课本,在石碓岭办夜校。1925年3月,在集美学校加入国民党左派组织,年底受党派遣回龙岩从事革命工作。他还与谢宝萱等进步青年在适中创办革命团体“改进社”,出版油印刊物《改造》,提出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改造社会等主张。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27年8月上旬,被党中央派往闽南,负责闽南团特委工作,负责联络泉属、漳属、汀属各地党组织,传达党中央指示,指导工农运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29年,时任省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的谢景德,作为省委特派员和红四军司令部的总联络员(亦称巡视员),从事福建省委与红四军的联络工作。11月初,谢景德带警卫班前往上杭蛟洋迎接毛泽东,陪同毛泽东一路同行,顺利回到红四军前委。毛泽东1929年11月28日写给中共中央的亲笔信中,非常明确地肯定了接他顺利回到红四军前委的就是谢景德而不是别人。信中说:“我病已好,11月26日偕福建省委巡视员谢同志从蛟洋到达汀州,与四军会合,遵照中央指示,在前委工作……四军党内的团结,在中央正确指导之下,完全不成问题。”“(《毛泽东书信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26页)11月28日,毛泽东在长汀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汀州会议),谢景德以福建省委特派员和红四军司令部总联络员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会上,毛泽东提出适时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重大决策,并在谢景德的陪同下,从长汀到上杭深入调查了解当地情况,汇总分析调研结果。此间,谢景德除了当向导,还协助毛泽东做好会前的准备工作,保证了1929年12月28日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在上杭古田顺利召开(俗称古田会议)。谢景德作为地方党组织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古田会议后,1930年春谢景德返回厦门,在中共福建省委工作。5月25日,罗明、陶铸与谢景德等人领导了厦门大破狱。谢景德受命担任接应队队长,舍生忘死地救出谢仰堂等地下党员、苏维埃政府干部及家属48位同志,转移到厦门岛外,并负责组织他们分批安全转送到闽西苏区。此举震惊了全国。8月,任中共福建省总行动委员会常委兼组织部长。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30年冬,谢景德从泉州返厦门的路上,被特务盯梢,他在跳船时不慎跌落海中,受风寒染上肠炎,病情严重。11月2日晚逝世,时年26岁。 </font></span> <h1><b><font color="#ed2308">  红军长征女战士——谢小梅 女 (1913一2006年)</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中溪碧云行人。1930年入党。1934年10月,跟随红军主力踏上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是红一方面军30位长征女战士之一。由于其丈夫罗明在战斗中身负重伤,党中央决定她夫妇留在贵州开展农民运动工作。</font></h1><h3><font color="#010101"> 1981年以老红军身份离休,享受厅级待遇。2006年在广州逝世,享年93岁。</font></h3> <h1><font color="#010101">  谢景德还与谢宝萱(1907一1928年。1927年入党)、林作栋(1902一1931年。1927年入党)、林初元(1909一1931年。1927年入党)等进步青年在适中创办革命团体“改进社”,出版油印刊物《改造》,提出打倒军阀,打倒土豪劣绅,改造社会等主张。他们都是适中中心村人,都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font></h1><h3></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福建五四爱国运动学生领袖谢翔高</b></p><p class="ql-block"> 谢翔高,适中东甲东裕楼(方旦楼)人,</p><p class="ql-block"> 1919年北京“五四”爱国运动暴发的消息传到福州时,各校师生极为振奋。5月6日下午,福州各校学生代表聚集在谢家祠,酝酿成立学生联合会,在会上,福州政法专科学校的谢翔高慷慨激昂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罪行、反动军阀勾结日寇在福州倾销日本货的勾当和当前社会的种种黑暗,号召各校的同学团结起来支援北京同学的斗争。于是他众望所归、顺理成章地当选为福州学生联合会会长兼副总理事(后更名为福建学生联合会)。当晚谢翔高部署联合会统一行动方案,号召各校第二天大罢课。7日,福州各校学生大罢课,2000多人在南校场(今五一广场)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会后谢翔高带领学生上街游行,游行队伍举着 “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等横幅,一些人手持小旗,一路上不断高呼“坚决反对二十一条!”、“拒绝和约签字!”、“抵制日货!”等口号。同学们无惧军警殴打和抓捕,游行队伍义无反顾冲破军警层层阻拦到仓前山日本驻福州领事馆示威,军警不让学生靠近领事馆并用枪托击打学生。谢翔高带领学生返回城区后转到李厚基的督军署请愿,控告军警镇压学生。学生们的反帝爱国行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支持,许多市民和爱国商人也加入游行队伍,军警实施镇压时,市民则千方百计保护学生。15日,谢翔高作为学生总代表站在省议会门前台阶上发表演说,句句铿锵有力揭露不法商人残害学生的暴行,要求督军兼省长李厚基出来当面接受请愿书。李厚基不但不接受学生的要求,反而下令军警包围请愿学生,拘捕学生总代表谢翔高等4人,诬蔑学生搜查日货为“匪”。此举更激起民愤,全市即刻举行罢工、罢市、</p><p class="ql-block"> 五四”之后的几个月,谢翔高不断组织学生开展抵制日货运动,他们派人跟踪,盯梢,暗中策划谋杀谢翔高。</p><p class="ql-block"> 1919年6月16日,第一次全国学生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谢翔高曾作为福建学生联合会代参加了大会。</p><p class="ql-block"> 敌人的威迫利诱都改变不了谢翔高的反帝爱国的崇高信仰和积极行动。于是,反动派使采用暗杀毒计,收买暴徒于1919年农历十月初四日(11月27日)夜十时,埋伏于学联会总部谢家祠大门附近行刺。谢翔高从外面办事回来时遭到刺杀,身中七刀而亡,时年22岁。谢翔高青春的热血染红异乡土地——福州。</p><p class="ql-block"> 谢翔高值得我们永世敬仰与缅怀。</p> <h3></h3><h1><b><font color="#ed2308"> 高玉宝班群英荟萃</font></b></h1><h1><font color="#010101"> “高玉宝班”指的是适中中学(当年的龙岩五中)初56届,这一群穷孩子读初中三年,没有任何校外培训、辅导,没有家教,没有题海战术,没有没完没了的各种考试,他们凭着魏岚旭、谢秋涛、赖梦麟、赖正畴、谢纯衷、刘维善、刘煌春等老师的课堂教学,加上自己的勤奋,他们以优异的成绩初中毕业。这之后,经过各类各级学校的培养和各自的努力,这个班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知名教授、博导、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谢剑英;我国航天材料领域知名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谢成木;适中第一个女大学生、教授级工程师谢幼金;教授级工程师林振湘;深交所某上市公司董事长谢道平、还有多位政府部门的科局长和中小学高级教师,以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建设者……</font></h1> <br> <h1><font color="#010101">  左2起:谢剑英、谢伟衡、谢成木、谢华安、谢道平。</font></h1><h3></h3> <h1><font color="#ed2308"><b>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谢华安,保丰村保宁人。著名农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福建农林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指导小组成员。</b></font></h1><h1><font color="#010101"> 他研究创立了四项关键技术,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培育出通过国家、省、市品种审定的系列杂交水稻新组合10多个,其中,“汕优63”是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并在此后20多年连续稳居首位。“汕优63”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被誉为“杂交水稻之母”。他是全国劳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他的各种奖项不计其数。他是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和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八大代表。</font></h1><h1> </h1> <h1><font color="#010101">  关心、支持家乡各项建设。</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到白云堂调研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