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找热行

太歌

<h1><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55, 138, 0);">  这年头世事无常,气候变幻更加无常。洪涝无问西东,酷热不分南北。赤日炎炎,哪凉快哪待着。问题是哪凉快啊?屋里闷着,还是山里憋着,上班族纠结,不上班族也纠结。明知哪都热,何不找热去?出门是硬道理!七月的最后一天,出门北上找热。</span></font></h1><h1><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55, 138, 0);"> 一路疾行。车进咸阳时,雨后的路面一片片积水,过往车辆小心翼翼。一辆三轮车水中熄火,引来路人一阵哄笑。现在,全国的城市都可以看海了。</span></font></h1><h1><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55, 138, 0);"> 咸阳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城市,也是一个很尴尬的城市。咸阳紧挨着西安。最值得国人显摆的汉唐盛世的故事,都在西安,过去叫长安。可咸阳的历史却比西安悠久得多,记载夏朝就有了。最著名的是秦国,秦始皇,杀人如麻,但历朝统治者尊其为楷模。史书记载,西汉以前的最精彩故事,大多发生在咸阳,或与咸阳相关,咸阳人能不傲骄?前些年新设一个区,叫秦都区。多少人的梦,是梦回唐朝。复兴,是唐?是汉?但求别是秦。</span></font></h1><h1><font color="#ff8a00"><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55, 138, 0);"> 咸阳是北上的第一站,杨光文先生现场挥毫,朋友们高兴不已。</span></font></h1> <h1>  北方虽热,却与蜀中的闷热不同,空气中水分含量要低一些,感觉干爽许多。</h1><h1> 限于行程衔接,咸阳未曾逗留,次日北上运城去看关公。关公廟在解州镇,当地人读解为hai(害),辞典里解也有这个读音。解州一马平川,古称河东,在农耕社会属富庶之地。</h1><h1> 关公生于公元160年,活了59岁。当地正在筹备关帝诞辰1858周年祭祀大典,规模宏大。关公廟里的大柏树称有1800年,就是说在关公死的时候就有了。关公廟在文革没遭毁坏,说是一伙红卫兵正欲破坏时,青龙偃月刀显灵,领头的忽然手臂流血剧痛,只得作罢。</h1><h1> 一部《三国演义》,再加上宋、明、清皇帝的推崇,关羽从汉献帝时的汉寿亭侯,到北宋封王,明神宗封帝,清道光封大帝,关羽就这样一步步走上了神坛,成为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人。由此可见,国人干科技的事不好说,造神倒是一套一套的,从古至今,莫不如此。陈寿在《三国志》中说: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三国演义》中也描写关羽、张飞死得憋屈。后人演绎,皆因各有所求。帝王求臣下忠,统帅求将士勇,朋友求信,世人求义,正所谓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缺什么就越是推崇什么。把至今还在赞颂的乾隆皇帝,与同时期的华盛顿比较一下,就知道华夏民族近三百年来,为什么与世界文明越来越远。</h1><p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color="#1564fa"> </font></h3> <h1>  关公廟里的这座大牌楼,上书灵钟鹾海四字。鹾(cuo),就是盐,古人爱搞这些事,文字上故弄玄虚,臭酸。运城盐湖比关公廟要早千百年,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就大量开采,汉唐极盛。盐,历来是官府最大的税源,乃国之大宝,有如前些年的烟草、石油,绝对的纳税大户。现而今最大的税源成了房地产,那又另当别论了。现存的运城盐湖,面积还有130平方公里,有不少值得游览的地方。</h1> <h1>  去山西,大多会去平遥、乔家大院或红色景点。一行人达成共识,去过的就算了,没去过的也算了。太原一宿,原定重游晋祠也免了,去看看阎锡山。</h1><h1> 阎锡山是五台县河边村人,故居规模宏大,颇有气势,堪称民国第一豪宅。阎宅占地九十余亩,有八百多间房子。从1923年开建,到1937年完工,前后修了14年,用银140万两。阎在这里接待过包括朱德在内的大批国共高层人物。</h1><h1> 阎锡山出生于1883年,与同时代的风云人物蒋介石、毛泽东是同辈人。阎读过私塾,当过小伙计,在日本上过军校,是名符其实的山西王,统治山西达38年之久,把山西建成了民国的模范省。在上世纪极度动荡的年代,山西能免于军阀混战,免于外敌侵略,阎锡山功不可没。阎锡山为人处事,治军理政,口碑颇佳,算是明白人,早年响应辛亥革命,当山西都督时才28岁,后来还做过民国的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孙中山称阎锡山为百川兄,故居里的显要位置,有孙中山为阎的题辞:博爱</h1> <h1><font color="#39b54a">  五台山名气超级大。</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五台山是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其余为印度三处,尼泊尔一处。五台山是其中规模最大的。</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五台山又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有金五台(文殊)、银普陀(观音)、铜峨眉(普贤)、铁九华(地藏)之说。五台山属太行山系,五座山峰环抱耸立,海拔三千多米,山峰顶部平坦,如磊土之台,故称五台山。</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五台山是罕见的青庙(汉传佛教)、黄庙(藏传佛教)合一的场所。文献记载最早的寺庙从东汉就有了,唐代鼎盛时期,寺庙三百多座,僧侣超万人,该是何等壮观!</font></h1> <h1><font color="#1564fa">  天下名山僧占多。</font></h1><h1><font color="#1564fa"> 名山多僧侣,当属情理中。千百年来,衣食为第一要务。僧人不为世俗琐事牵绊,方有心思游历名山大川,一心向佛。</font></h1><h1><font color="#1564fa"> 大白塔是五台山的标志,元代(1301年)由尼泊尔匠师设计。五台山目前有寺庙47处,台内39处,台外8处。导游说是寺庙124座。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显通寺和塔院寺,以及五爷庙。在如此大的一个寺庙群里,朝拜、游览也累人,看什么?不看什么?随缘。奇巧的是在塔院寺外,居然碰见了来此拜佛、避暑的家乡人,不免格外欣然。</font></h1><h1><font color="#1564fa"> 五台山的故事很多,多与佛法、皇家有关,最夸张的说法是清顺治皇帝出家就在五台山。不过有一游览处倒是真的,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取道五台山,前往河北西北坡准备进北平,在塔院寺的方丈院里住了一宿。1969年开始,在这里挂了一个牌子,叫毛主席路居馆。</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  五台山的两宿,暂时消解了一路北来的暑热之气。</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为了节省一百公里路程,当地朋友建议,经省道穿五台山景区往大同云岗石窟,谁知路堵且破,费时不少。一到石窟,又是暑气逼人。</font></h1><h1><font color="#39b54a"> 在观看石窟的时候,不免想起几个月前在敦煌莫高窟的情景,感慨宗教信仰的力量太强大了!如此巨大的工程,那是多大的财力物力支撑啊,又要多么坚定的信念才舍得做这些事啊!</font></h1> <h1><font color="#ff8a00">  云岗石窟与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现存的45个大窟,是北魏迁都洛阳前的六十多年间建造的,洞窟之大,佛像之精,令人震撼。魏文帝迁都后,大洞窟的建造便停止了。想也是,没有官方的支持哪行啊,况且朝庭走了,有钱人也跟着走了。不过,那些小有钱的,还继续不断建造小石窟。至今,那些遍布在一公里多山崖上的小窟还两百多个,大大小小的佛像有五万多,但大多数都破碎残缺,修复任务非常艰巨。</font></h1><h1><font color="#ff8a00"> 现在参观看到的大石窟佛像,大多是清顺治后修复的,特别是乾隆皇帝巡游石窟后,给予了大力支持。大同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石窟在战火中屡遭破坏,史载明末李自成的起义军占领大同后,大窟佛像毁坏殆尽。</font></h1> <h1><font color="#1564fa">  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往北100公里的地方,就是包头的希拉穆仁草原。在这里,北上一行的三辆车八个人聚齐了。蒙古包里的午餐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北上到此为止,此后便是南下返蜀了。</font></h1><h1><font color="#1564fa"> 希拉穆仁蒙语意黄色的河,河畔有清代活佛席力图召的避暑行宫普会寺,故称召庙、召河。这里是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距自治区首府近,政府打造投资大,是内蒙较为成熟的旅游景点之一。</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  朋友的朋友请大客,大吃大喝,载歌载舞,加之遇上呼和浩特多年来盛夏难得的一夜大雨,洗去了一路的暑气和疲惫。</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7, 181, 74);">  承德确实要凉快些。</span></font></h1><h1><font color="#39b54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7, 181, 74);"> 盛夏的承德,那种灼热感没有了。满大街的游客,当道的酒店旅社一房难求,第一个晚上是找到第四家酒店才安顿下来的。好在后两个晚上是朋友的朋友接待,住进一个特殊的机关,静享了一把避暑胜地的淸凉。</span></font></h1><h1><font color="#39b54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7, 181, 74);"> 承德是一个不大的城市,历史上1914年到1955年有个热河省,承德是省会。承德的避暑山庄从康熙皇帝开始修建,历经雍正、乾隆三朝,搞了89年方才形成现在看到的样子。如果单说夏天凉快,承德还不如北戴河。这些皇帝不去北戴河,而几乎每年都到承徳。主要是讲政治的原因,满清入关坐天下,狭小的北京容不下马背民族的野性和雄心,清庭是不怕汉人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汉人杀怕了,有点血性的汉人全死了。但清庭惧蒙,北京曾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首都。清王朝对民族的排位是满、蒙、汉、藏、回。汉人多,没用,一堆肉而已。康熙很有头脑,称得上雄才大略,在蒙古草原圈了一万多平方公里的地儿,叫木兰围场。皇帝每年去那里狩猎,演练军队,召见蒙古、西藏的王公贵族首领,那意思不言而喻。</span></font></h1><h1><font color="#39b54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57, 181, 74);"> 承德正好在北京前往木兰围场的中间,有山有水,皇帝在草地上的帐篷里办公,吃喝拉撒不方便啊,建设避暑山庄,就成了政治的需要,历史的选择了。</span></font></h1> <h1><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76, 79, 187);">  避暑山庄规模很大。</span></font></h1><h1><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76, 79, 187);"> 山庄建设,那是属于一号工程,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没有弄不好的事。皇家气派,办公的,上朝的,睡觉的,还有后宫的,一应俱全。因此也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span></font></h1><h1><font color="#b04fbb"><span style="caret-color: rgb(176, 79, 187);"> 避暑山庄发生过很多故事,所有宫庭政治的大戏,这里几乎都上演过。死在山庄的皇帝有两位,嘉庆和咸丰。嘉庆帝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算是清朝皇帝中模样最好的。嘉庆突然病死,传说不少,但没引起波澜。咸丰帝死在山庄,那就惊天动地了。咸丰是慢慢病死的,也有说咸丰是得了梅毒。因此,慈禧有时间谋划。待到咸丰闭眼,慈禧串通恭亲王,擒杀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就这样,一个女人由此走上历史舞台,实际掌控大清天下近半个世纪。</span></font></h1> <h1>  避暑山庄有一个庞大的寺庙群。外八庙是早年的称呼,当时有八座较大的寺庙,有的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还能看的金碧辉煌的大庙就有12座。</h1><h1> 普宁寺是皇家寺庙中最具代表性的,于乾隆年间建造。满、蒙均信奉藏传佛教,因喇嘛着黄衣,又称黄教。普宁寺汉藏壁合,建筑形式前汉后藏,很有气势。当时,清军平息了准噶尔叛乱,乾隆意得志满,在避暑山庄接见蒙古四部贵族首领时,为安抚人心,决定建造普宁寺。皇帝用这种方法彰显政治理念,收服人心,可谓用心良苦。</h1><h1> 普宁寺边上还有一座普佑寺,过去主要是藏书、印书、培训,可惜1964年毁于大火。修复后的普宁寺,游人去的不多了。</h1> <h1><font color="#ed2308">  邯郸故事多。</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部,与山西、山东、河南交界,面积与几年前的成都相近,1.2万平方公里。从经济发展看,邯郸的总量在河北排第三,但四川的第二大城市绵阳,只有邯郸的三分之二,知名度那就不用说了。</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在中国,邯郸知名度极高,邯郸地名三千年未改,极其罕见。少儿时知道邯郸,是有个成语故事邯郸学步。说有个燕国人,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专程去学,哪知没学会,原来怎么走路的又忘了,只好爬回去。当时只觉好笑,后来想,愿意学习新的东西那是好事啊,总比固步自封好。</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至于黄梁美梦那就流传更广了。一穷书生赶考,路过邯郸,住进一家小店,困饿中瞌睡了,梦里中了进士,娶了白富美,做了高官,醒来一看,店家的黄梁米饭还没煮熟呢。梦是睡觉的附产物,比较隐私的事,历来贬多褒少,想要亿万人同梦,那真的是梦!&nbsp;</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邯郸很长期都是北方的重要城市,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据说有1580多条。四川的有多少条?没看到统计。贵州的耳熟能详的有两条:黔驴技穷、夜郎自大。</font></h1><h1><font color="#ed2308"> 武灵丛台是古城邯郸的象征,位于市中心丛台公园内。战国时期,赵国常受中原大国和北方游牧民族欺辱,赵武灵王继位后,抛弃僵化制度,大胆改革,史称胡服骑射。全国上下着胡服,练骑射。显然,紧身的胡服,比宽衣大袍实用,省工省料,方便田间劳作和训练打仗,但这在当时,需要极大勇气,周天子的那一套礼制还有相当影响力。胡服骑射,使赵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武灵丛台,就是当年赵武灵王检阅军队、观看歌舞表演的地方。</font></h1> <h1><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  陕西韩城,渭南的一个县级市,出了个中国最著名的人物司马迁。说他最著名,是因为没有人比他更著名。</span></font></h1><h1><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 想去韩城看司马迁已久了,前些年几次路过都未成行。在艰辛探索的岁月里(文革浩劫现改称艰辛探索),《老三篇》家喻户晓,当时是能背诵下来的。现在还记得几句,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时觉得有意思,文学家,就是编故事啊,说好听点叫搞创作。等到后来读书多点了的时候,知道司马迁了不起,很有志向,也很有脾气,从小读了不少书,年轻时又游历大江南北,了解各地风土人情,搜集天下奇闻趣事。《史记》写陈胜造反前,对小伙伴们说,苟富贵,勿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就这个鸿鹄,害得前不久北京一个大学校长念错了,若司马迁直接写成大雁之志,就没这么搞笑的事了。《史记》的历史价值无容置疑,其文学属性也很浓,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作影响很大。金圣叹曾说,《水汻传》、《金瓶梅》就是史记。意思是仿史记的笔法叙述故事,描写刻画人物。《史记》的文学性是当时社会情绪的真实反映,就像当今作家创作的故事,生活中都有原型。</span></font></h1><h1><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 历史往往很无奈。纵观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一部帝王将相史。历史,有时候又是一笔一笔的糊涂帐。令人有点惆怅的是,写了《史记》的司马迁,其生于何年何月,何故死于何时何地,都不清楚。或许今后哪天掘开一个大墓,可以解迷。</span></font></h1><h1><font color="#1564fa"><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1, 100, 250);"> 史马迁是一座高山,无人能以逾越,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有。司马迁宁可冒着杀身之祸,也要讲真情,说实话,遭受奇聇大辱仍奋笔直书。《史记》不虚美,不隐恶,增一字不容,减一字不能。泱泱华夏,何时再有司马之风?</span></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