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一个原生态的小镇~火井镇印象

笑嘻嘻

<h3>  周六,两三好友相约,去火井古镇转转,顶着烈日,我们来到了这个有烟火气息的,真正的古镇,古镇没有开发,没有商业化。</h3><h3><br></h3><h3> 古镇距邛崃三十多公里,紧邻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镇依盐井溪而建。清澈的盐井溪绕古镇而过,这里是四川十大古镇之一。</h3> <h3>  火井镇因秦汉时有天然气井而得名,又名“窝场” 。曾为唐宋火井县治所在地,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h3> <h3>  据当地人讲,古镇原来一直叫窝场,因当地天然气储量丰富,有一口井,天干的时候会点燃天然气,井里自动喷火,三国时代,诸葛孔明曾经路过这里,据此现象,孔明把此镇改名为火井镇,这个名字至今未改变。</h3> <h3>  在西汉,邛崃火井就被用来从事生产"煮盐",这是世界上有关天然气开发利用的最早记录。</h3> <h3>  小镇古街临河而建,保存有大量清代至民国古建筑、古桥以及古火井、盐井、古道和邛崃县火井分公署遗址,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h3> <h3>  古镇不大,小河边有几座桥,溪水清清,很清凉的感觉,有人在小溪戏水。</h3> <h3>  这个桥看起来很古老,其实修建的时间并不长,估计是修建的是翻新做旧,有很多当地人在这桥上乘凉。</h3> <h3>  幽静的街道两旁,是旧时川内常见的木结构小青瓦房屋,临街一面的铺板可灵活组装或拆卸,早晨拆下铺板即是店铺,傍晚组装起铺板就关门歇业.</h3> <h3>  古镇现存有清末民初的一条古街河北街,长约1500米,街上一半以上古屋保存完好,有明清时代留下来的,也有民国时代的,不过感觉翻新过,木头的房子,一排一排的,一家挨着一家。</h3> <h3>  镇子里有剃头的,有打铁的,大家在自己的门前,剥玉米,剥豆荚,晒衣服,晒被子,这是一个有生活气息的镇子。</h3> <h3>  镇子里基本没有游客,在古镇看风景,我们看古镇居民,居民也看我们,你看我是风景,我看你也是风景。</h3> <h3>  传统的打铁铺子,甩开膀子干,整的热火朝天。</h3> <h3>  休闲的人群,除了打牌,好像也找不到什么事干。</h3> <h3>  小小的商店</h3> <h3>  剃头刮胡子的</h3> <h3>  火井古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公元557-581年)。隋朝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设置火井县,唐朝著名数学家、天象学家袁天罡出任首任县令,有689年的置县史,是一座具有近15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镇。它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也是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的故乡。</h3> <h3>  这个建筑是建于上世纪30年代中西合璧的"海屋",豪华而神秘,高大气派的门楼、形态各异雕工精美的花窗、青砖山墙,据说里面后墙上的有防匪枪眼、有明暗相通宛若迷宫的回廊,可惜不得见。</h3> <h3>  海屋现在是羌族文化的博物馆,据说是汶川地震以后,搬迁的来的羌族人,把这个房子作为了地震纪念馆,展出一些羌族的文化。今天羌族一个什么节日,都上山参加节日去了,这个纪念馆就没有开放。</h3> <h3>  古镇也有网吧了</h3> <h3>  从镇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再从那一头走到这一头,也就一个多小时就走完了,确实没有地方可以坐,我们就决定去竹林爬山。</h3> <h3>  有江水贯穿的古镇,必定山清水秀</h3> <h3>  全镇建成了500亩的桃、李、梨观光旅游园区、3500亩优质猕猴桃基地、3500亩优质核桃基地和43000亩竹源基地。</h3> <h3>  到竹海的公路两边,都是高大的竹林,最狭窄的地方,只能一车通过,还好这里车不多。<br></h3> <h3>  停车进入竹林深处,这一条路就是当地人砍伐山上的竹子以后,把竹子拖下山来形成的山路,山路悠长,竹林幽静,很清凉。</h3> <h3>  竹海里面拍点美美的照片是必须的。</h3> <h3>  一路都有竹笋,我们只是看看,没有动手掰竹笋。</h3> <h3>  三轮车也成了道具了。</h3> <h3>  路过的农家院,院子里有高高的柿子,现在还没有成熟,期待柿子红了的时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