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诗词大会——盛唐的边塞诗歌,是盛唐气象的集中表现。(原创)

晓琳

<h3>  新疆自汉朝以来即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就成为中国神圣不可分割领土的一部份。</h3><h3> 唐代对新疆的统治和管理大大加强,各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也最强。唐王朝对西域的积极经营,使得向往边功、渴望以身许国成了当时具有唐人面对战争,面对牺牲,更有那种历史上仅见的雄壮、恢宏、洒脱、豪迈,对成功的追求、对边关的向往、对死亡的蔑视、对艰苦的旷达,慑人魂魄,令人敬畏。</h3> <h3>  边疆这个概念强烈反映了古代中国同四周少数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历代统治者对本王朝疆界的划定以及派兵驻守边疆,其目的就是"攘夷"。所以,民族关系的发展始终伴随战争,而战争又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这些战争归根到底源于边界问题,实质上是边境战争。有了边境战争,必然就有边塞生活。在这些战争与生活里反映到文学里就是《诗经》中的边塞诗章。</h3><h3> </h3><h3>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可谓空前绝后!</h3> <h3>  以史证诗、以史释诗、诗史互证,是我国诗歌阐释与研究的重要方法。诗歌的形式、语言、风格、思想感情等等,都和历史有关。唐代边塞诗既是各族人民渴望统一心理历程的艺术映照,也是唐代文人志士建功尚武实现人生价值的历史呈现,极大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在唐边塞诗中,有不少是对新疆(古称西域)当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不自觉的一种反应,这就使我们从中能够对唐代各民族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融合进行一种以诗歌为视角的别样审视。</h3><h3> 盛唐的边塞诗歌,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之一,也是盛唐气象的集中表现。</h3> <h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之四》)、</h3><h3>“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h3><h3>“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永王东巡歌》)、</h3><h3>“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h3><h3>、“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之二》)</h3><h3>“功名只向马上去,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h3><h3>“愿斩单于头,长驱静铁关”(李白《从军行》)</h3><h3>“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骆宾王《从军行》)</h3><h3>“愿得此身常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h3><h3></h3><h3><br></h3><h3> 这些声音,代表了唐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和追求。</h3> <h3>  盛唐,边塞诗的黄金时代!到盛唐时期,边塞生活已经成为诗人们共同注意的主题,但在这方面成就最高的是有边塞生活体验的高适和岑参,王昌龄、李硕等也有值得注意的成绩。 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大大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但上述诗人的优秀作品也并不限于边塞诗。</h3><h3> 高适创作了他边塞诗中最杰出的代表作【燕歌行】:</h3><h3>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h3><h3>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h3><h3>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h3><h3>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h3><h3>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h3><h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h3><h3>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h3><h3>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h3><h3>铁衣远戎辛勤久,玉著应啼别离后。</h3><h3>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h3><h3>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h3><h3>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h3><h3>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h3><h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h3><h3><br></h3> <h3><br></h3><h3><br></h3> <h3>【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绝非偶然。</h3><h3>他热情地歌颂了战士们英勇爱国的精神,描写了战斗的艰苦和惨烈,并且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这样沉痛的诗句,揭露了将军和士兵的苦乐悬殊的生活以及他们卫国战争的不同态度。也描绘了战局的危险和战士们思念亲人的复杂心情。结尾回忆李广,希望将军体恤额士卒,点出了全诗的主题。错综交织的诗笔把荒凉绝漠的自然环境如火如荼的战争气氛,士兵在战斗中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不愧是唐代边塞诗中的现实主义的杰作。</h3><h3><br></h3> <h3>  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h3><h3>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br></h3><h3>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h3><h3>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h3><h3>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h3><h3>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h3><h3>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h3><h3>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h3><h3>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h3><h3> 车师西门伫献捷。</h3><h3><br></h3> <h3>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h3><h3>  首先围绕“风”字落笔,描写出征的自然环境。这次出征将经过走马川、雪海边,穿进戈壁沙漠。“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一派混沌的景象。开头三句无一“风”字,但捕捉住了风“色”,把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这是白天的景象。</h3><h3>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对风由暗写转入明写,行军由白日而入黑夜,风“色”是看不见了,便转到写风声。狂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吼”字形象地显示了风猛风大。接着又通过写石头来写风。斗大的石头,居然被风吹得满地滚动,再著一“乱”字,就更表现出风的狂暴。“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三言两语就把环境的险恶生动地勾勒出来了。</h3><h3>  下面写匈奴利用草黄马肥的时机发动了进攻,“金山西见烟尘飞”中“烟尘飞”三字,形容报警的烽烟同匈奴铁骑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既表现了匈奴军旅的气势,也说明了唐军早有戒备。下面,诗由造境转而写人,诗歌的主人公——顶风冒寒前进着的唐军将士出现了。诗人很善于抓住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来描写唐军将士勇武无敌的飒爽英姿。如环境是夜间,“将军金甲夜不脱”,以夜不脱甲,写将军重任在肩,以身作则。“半夜军行戈相拨”写半夜行军,从“戈相拨”的细节可以想见夜晚一片漆黑,和大军衔枚疾走、军容整肃严明的情景。写边地的严寒,不写千丈之坚冰,而是通过几个细节来描写来表现的。“风头如刀面如割”,呼应前面风的描写;同时也是大漠行军最真切的感受。</h3> <h3>“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战马在寒风中奔驰,那蒸腾的汗水,立刻在马毛上凝结成冰。诗人抓住了马身上那凝而又化、化而又凝的汗水进行细致的刻画,以少胜多,充分渲染了天气的严寒,环境的艰苦和临战的紧张气氛。“幕中草檄砚水凝”,军幕中起草檄文时,发现连砚水也冻结了。诗人巧妙地抓住了这个细节,笔墨酣畅地表现出将士们斗风傲雪的战斗豪情。这样的军队必然无人能敌。这就引出了最后三句,料想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行文就象水到渠成一样自然。</h3><h3>  全篇奇句豪气,风发泉涌,由于诗人有边疆生活的亲身体验,因而此诗能“奇而入理”,“奇而实确”,真实动人。</h3><h3>  全诗句句用韵,除开头两句外,三句一转韵,这在七言古诗中是不多见的。全诗韵位密集,换韵频数,节奏急促有力,情韵灵活流宕,声调激越豪壮,有如音乐中的进行曲。</h3> <h3>  可见,边塞生活渗透在盛唐多种题材、多种主题的作品中,因而更能体现出盛唐诗歌普遍具有的“盛唐气象”。</h3><h3> 当然,盛唐时期,国运强盛,边塞诗通常有着昂扬向上的基调。边塞诗作为一种诗歌题材,但因为盛唐边塞诗具有悲壮有力的感人力量,因而成为“雄浑悲壮”的“盛唐气象”的典型体现。</h3><h3> 盛唐边塞诗歌,又离不开盛唐这一特定的时代土壤,以及在这种土壤上所产生的时代 精神</h3><h3> </h3><h3> 盛唐边塞诗歌是中国历代文学作品中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是古代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遗产!</h3> <h3>摄影 晓琳</h3><h3>文字编辑 晓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