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团扇,因形状团圆如月暗合中国人合欢吉祥之意,又名“合欢扇”。又因其由丝织物制成,故又称“纨扇”或“罗扇”。更由于唐人王建《调笑令》中的名句“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而产生了“并面”、“便面”和“障面”的雅称。<br></h3> <h3>古代称团扇为摇动生风的工具。后泛指各式扇子。清代文人墨客、官员、账房先生等都用扇;女子则用绣花团扇,绣花团扇同时也是女子竞技女工的载体。</h3> <h3>“凉友”是扇子的别名,三千多年前,扇子不是用来纳凉的,而是礼仪工具,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地位和特权而使用的。随着岁月流逝,逐渐变为纳凉、娱乐、生活用品和艺术品。</h3> <h3>值得一提的是集锦扇,起初是很多文人墨客在自己的折扇上落款自己的名讳,民国时期,出现多人在一个扇面上书或绘画,从最 少两人组开始,最多的十余人集大作。</h3> <h3>清代初期,中国折扇大量出口日本;16世纪初,中国折扇工艺传至欧洲,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因缺少纸张,以细致的牛犊皮、羊羔皮做扇面,有的还洒香水,被称为香皮扇,绢帛绣制的团扇则是代表中国贵族女性饰品。</h3> <h3>中唐时期团扇盛行,人物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中可以看到一位贵妇手执绘有牡丹图案的长柄团扇。另有周昉的《挥扇仕女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图绢本,设色,描绘宫廷中妃嫔、宫女的日常生活,全图共13人,有作挥扇侍立,扇呈长柄团扇,扇面上有一对鸾凤。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唐代孙位《高逸图卷》,</h3> <h3>明清两代中国制扇业十分繁盛,孔尚任的《桃花扇》、《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红楼梦》中的晴雯撕扇等,不同程度的反映了绣扇的影响力!</h3> <h3>【汉】班婕妤</h3><h3>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h3><h3>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h3><h3>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h3><h3>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h3><h3>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h3> <h3>【唐】杜牧</h3><h3>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h3><h3>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h3><h3><br></h3><h3><br></h3> <h3>【唐】王建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
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
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br></h3> <h3>【宋】苏轼</h3><h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h3><h3>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h3><h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h3><h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h3><h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h3><h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h3><h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h3><h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h3> <h3>【清】纳兰性德</h3><h3>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h3><h3>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h3><h3>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h3><h3>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