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333333"> 吴越见闻(一)</font></b></h1><h3><b><font color="#333333">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儿子的科研项目被无锡企业看好,被邀去面谈,我亦随同前往。</span></font></b></h3><h1><b><font color="#333333"> 儿子忙里偷闲陪我去看太湖。太湖掩映在雨后轻纱般的薄雾中。浩翰的湖面上,烟波浩淼、天水相连。带着水珠的空气,湿湿的,柔柔的,让人感觉风微水软,置身于这仙境中,徜徉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之间,烟雨蒙蒙中的太湖让我享受着水墨画般的江南景色,也把我带进无尽的遐想之中。</font></b></h1><h1><b><font color="#333333"> 记得二十年前的一个暑假,我曾带着两个儿子游无锡、苏杭、上海等地。每到一地一景,我都要求他们留心观察,记下感想写成游记。我看得出孩子们为了应付我,寥寥数笔皆是敷衍之作。不过隐约记得他们用稚嫩笔触记下了纯真的童心感悟,也颇有点诙谐的文采。 </font></b></h1><h1><b><font color="#333333"> 而今我和孩子又比肩漫游在太湖边上,看看身边抢着替我拿背包、为我拍照的,已然长成大小伙子的儿子,看看周围景色依旧,(当然说“依旧”也并不准确,起码湖边的树木就要增加几十圈的年轮,前赴后继的旅行者的足印早已不复存在,暂做无病呻吟状吧。)叹韶华易逝,慨物是人非,我不禁心生感慨。当年为太湖的美色那种神魂颠倒,激情万丈的心境已大打了折扣。</font></b></h1><h1><b><font color="#333333"> 我们的生命旅程艰辛漫长,我们每天坚忍不拔、疲惫不堪去追梦、去奋斗,活在倒计时般的奔忙中,沿途的每一处景色每一个细节都不完全一样。但面对一路的坎坷与兴奋、快乐与感伤,多少灵魂的拷问,精神层面的思考,都被世俗的庸碌繁忙借口消蚀殆尽。还好有些善行让我坦然;有些过失让我不安;有些欢聚让我快乐;有些离别让我黯然。所以,趁自己还不麻木的时候就回头看看:一路的脚印是不是都模糊了,看看自己的灵魂是不是还跟得上。</font></b></h1><h1><b><font color="#333333"><font size="3"> </font>早已过了多愁善感的年龄,却还在抒发多愁善感的惆怅,实在觉得很傻,很可笑。</font></b></h1><b><font color="#333333">
</font></b><h1><b><font color="#333333">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font></b></h1><b><font color="#333333">
<br></font></b><b><font color="#333333">
</font></b><h1>
</h1> <h3></h3><h1><b> 吴越见闻(二)</b></h1><h1><b> 零上6度的上海,阴冷潮湿比东北还难捱,绵绵淫雨带来刺骨寒意.真的是”咋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b></h1><h1><b> 那天刚到上海就遭遇了天寒、地寒、心寒。</b></h1><h1><b> 我们住在大姐闲置的花园洋房,在家里的送餐广告中找到了小区园内的餐厅,但不知具体位置。我们雨中漫步,边走边寻。迎面过来一中年女士, 我礼貌地问她。不知何故她竟像受到烈性刺激一样,突然警觉起来,睁大眼睛审视我们,还自言自语念叨什么,神色匆匆返身向大门走去,正在我莫明其糊涂时,一阵从喉部前端发出的高八度的噪音尖锐刺耳,仿佛把空气撕成碎片。她正在大声训斥保安。</b></h1><h1><b> “你们太不负责任了,什么人都往里放,出了问题你们能承担得了吗?!” 她边说边看着我们。</b></h1><h1><b> 岂有此理!拿我们当什么人了?!我怒气直冲头顶,我举着小区进门卡,鄙视地打量她那细细的眼睛尖尖的眉梢,薄薄的嘴唇尖削的鼻头---一副典型的尖酸刻薄的上海小市民的嘴脸。</b></h1><h1><b> “你说我是什么人?你以为你自己是什么人?我看你比我还像坏人,你能是坏人我也不是坏人!你纯属没事找抽型的!”</b></h1><h1><b> 我很惊讶自己这么快速地收起了一贯的文弱酸腐,嘴皮子利落地朗声反击着。但是怎么听来都像是绕口令。她看到我慷慨激昂,灰头土脸的悻悻而退了。</b></h1><h1><b> 我继续豪气填膺着,一下联想到上海人心中的宠儿周立波一句雷人的语录:“我不是中国人,我是上海人!”我恨不得立即板砖伺候!我嘲笑他们狂妄自大、斤斤计较、排外自恋,恨不得把上海人的标签贴到脑门上。我曾听说有人这样揶揄上海人:男人打架前快速反应的是要赔多少医药费,怒气会立即泄掉百分之八十,坚硬的拳头就会立即松软下来。当然做事先计后果是人家的生存智慧。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但周立波调㑆郭德纲时,竟以咖啡和大蒜来类比上海人和内地人!就真有点缺心眼了。真是水仙不开花一一硬装大辦蒜!我声明我不是贬损所有的上海人,我也喜欢和欣赏过周立波的以幽默调侃来针砭时弊,也喜欢和欣赏上海人的聪慧精明、懂生活、综合素质高。但我也着实讨厌装腔作势、盲目排外的小家子气。不过想想,每一片土地都自己的文化内涵、人文环境,真的不必太在意他们把外地人都看成乡下人,必竟是人家的自我感觉吧。</b></h1><h1><b> </b></h1><b>
</b>
<h1><b> 吴越见闻(三)</b></h1><h1><b> 苏州的质朴、浑厚、疏朗、极具古韵的景致,以及苏州人的优雅、淡泊、恬静的属性,让我流连忘返意犹未尽。尽管当地经济发达,富甲天下,但仁心宅厚的人们却沒有居高临下的霸气。</b></h1><h1><b>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敢说苏州人与生俱来的低调、含蓄、内敛一定和人文景观,本土文化有极大的关系。</b></h1><h1><b> 苏州自古是富庶的鱼米之乡,使小农经济发展到极致,战乱少,饥荒少,而今改革开放又让乡镇企业迅速致富,优越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不问外事,与世无争,矜持的行为伴着吴侬软语,绘制出一幅淡泊、柔美、自在、细腻、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浮生图,那正是想离世脱俗的人们苦苦追求的天堂!如此评价苏州人该不会挨一大板砖吧?记得我深圳的朋友打趣苏州朋友,说他们怒火中烧,饱以老拳之时还不忘征求对方意见:要不要请你吃我两耳光尝尝?</b></h1><h1><b> 追根溯源,苏州人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情结和历史上隐士如出一辙。拙政园就是最优美的诠释。</b></h1><h1><b> 拙政园是一处古典豪华的园林,始建于明代,至今数次易主。达官贵人,文人墨客都对此仙境情有独钟。首任业主王献臣请吴门画派的大家文征明设计,他因此在园中留下多幅名画,“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的名句也是赞叹园中美景的。他十八岁时所书《千字文》娟秀隽永、温文儒雅的蝇头小楷镌刻在影壁墙上。成为千古不朽的珍品。</b></h1><h1><b> 此园名是明代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隐于山林,自嘲守拙自家花园为政的寓意。这里也曾是李秀成、吴三桂的女婿、李鸿章、曹雪芹的祖父等等很多名人的府邸。一座真正的名人名园。</b></h1><h1><b> 这里妩媚婉约,风情万种,尤其蕴含深厚的水文化,园内到处是蜿蜒曲折的水廊,碧波萦回。小桥流水起伏迂回之中,极具神韵。来去无尽的流水曲径通幽,条条含情,处处有诗。与亭榭楼阁、竹林草坪交相辉映,形成天然野趣,给人以无穷的回味。</b></h1><h1><b> “与谁同坐轩”见题匾,想起苏东坡的“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大家诗句配以绝色美景果然意境非凡。留听阁、玉兰堂、依玉轩、枇杷园-------,移步换景各藏风光-------拙政园的一切让园林艺术达到建筑史上最为辉煌的顶峰。</b></h1><h1><b> 苏州的妩媚之水,柔软之风,传递着静谧与灵秀。她养育和造就了远离浮躁尘嚣的苏州人,恬淡而悠闲的过着小富即安的日子。快约上三两个知己,风月相伴倘佯在诗情画意之中,尽情领略姑苏情韵,是多么惬意啊!因为这里是让人心灵歇息的好地方。</b></h1><b>
</b><br> <h3><h1><b> 吴越见闻(四)</b></h1><b>
</b></h3><h1><b> 上海小住期间,我去了上海博物馆。由博物馆研究室学美术史的外甥女专程陪我参观真是殊荣之至。</b></h1><h1><b> 上海博物馆位于人民广场,和辽博一样,也是在大剧院的对面。走近上海博物馆,眼前的景观让我赞叹不已!绿茸茸的草坪、纯洁高贵的白鸽栖息在花岗岩的石阶上,平添了异国情调。馆的外形设计是大鼎的形状,博学多才的外女告诉我,那是西周克鼎------他们的镇馆之宝。潘氏家族历尽沧桑收藏60年,经过灾难和战乱、经受重金诱惑最终保存下来。新中国成立后,潘女士家境拮据一贫如洗,却无偿将价值连城的国宝捐献给上海博物馆。罕见的稀世珍宝西周克鼎为历史记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了记住和回馈这位朴实的爱国者,馆里为她在苏州故里买了房子,每年馆里都派人送钱送物,关怀探望直至寿终正寝。</b></h1><h1><b> 展厅里分青铜器、瓷器、书画、玉石、家具、钱币等部分。据说上博以青铜器和瓷器的藏品最为著称。众多国宝前外甥女如数家珍娓娓道来。看到舞袖的彩色陶俑、刻画浮生民俗的画卷、气势宏伟的青铜器物、一件件造型完美做工精良,体现了古人的设计思想,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品,让我不由发出了今不如昔的感叹。</b></h1><b>
</b><h1><b> 最让我震撼的展品是印尼爱国华侨庄万里先生捐赠的两百多件书画作品。一是因为震动了文物界的庄先生的顶级国宝的艺术感染力;二是为他慷慨高尚的爱国行动和旷达的胸怀所折服;更重要的是这批宝物融汇了我们的老父亲的心血。</b></h1><b>
</b><h1><b> 父亲一生献给文博事业,致力于国宝的抢救和研究。父亲和庄先生家族素有交往,在为文物过目鉴赏后,为让珍宝妥善得到保管、展示、研究获得学术成果,为不弗捐赠者的初衷,父亲不辞辛劳往返于两地之间,对此事每个细节做了详尽的安排。最终223件国宝落户于全国保管硬件最强的上博。为答谢老父,庄家挑出20几件珍品赠给他。</b></h1><b>
</b><h1><b> 当飞机降落在桃仙机场,空勤人员推出两个轮椅,一个装的是庄老先生的这批书画,另一个坐着九旬高龄的老父亲。接机的辽博工作人员要先把父亲及庄家所赠个人的书画送回家,结果父亲连声疾呼:“不回家,不回家,直接去馆里!”他早就做好捐给博物馆的决定了。当馆里人和我们学说这件事时,我们会心的笑了,这就是我们熟知的敬重的老父亲。谁记得清有多少次这样的捐赠?这次同样,他家门不进直接将赠品送博物馆登记做帐。捐赠人一栏就写送他的人。我们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家里地板上有一块石头,几个朋友议论它是颇有价值的宝贝。一朋友愿以几十万收购,父亲一听即连连摇头拒绝。第二天他就把石头送到博物馆,至今还躺在博物馆的库房里。</b></h1><b>
</b><h1><b> 写了这么多看似离题的话语,实际想表述我对为文博事业呕心沥血的,一位老者的无私高尚情怀的敬勉。省政府授予他“人民鉴赏家”,社会各界为他的学术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其实做儿女的最大的感觉是他做人比做学问更加到位!</b></h1><b>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