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年是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知青们酝酿了一年之久的回连探望,终于成行了!那里有我们10年青春所留下的足迹,那里有我们共同在一起生活工作过的战友,那里更有我们播下种子的爱情。忘不掉的北大荒!</h3> <h3>荒二代王晓燕!她从红兴隆前就跑来迎接我们这些知青。一路上无微不致的照顾着我们这些近七十岁的老人。</h3> <h3>荒二代刘睿也从852农场一直陪伴我们到分场连队。谢谢你们的热情关照!</h3> <h3>李兴华,一个不简单的女人,家里有儿子卧床不起需要照顾,但她从852农场一直陪伴我们到分场连队。并且早上三点起床为大家做早餐。</h3> <h3>热情的北大荒战友房文桥早上给我们送来了李兴华刚做熟的玉米面豆包和粘玉米。</h3> <h3>房文桥和他的太太刘秀禹,从红兴隆赶来看望这些知青。</h3> <h3>谢松民这次担当了我们的摄影师和记者,记下了一幕幕感人的画面。</h3> <h3>谢松梅跑前跑后的为大家服务。</h3> <h3>七分场首富修金华。个人承包了一些机械。这次由他赞助知青活动。感谢!</h3> <h3>修金华和太太(王玉成妹妹),孙元芬,孙元芝及分场的许多老职工忙里忙外的招待我们。</h3> <h3>在七分场和老职工合影</h3> <h3>兄弟姐妹格外亲!</h3> <h3>和老职工们合影</h3> <h3>在当年的地头摄个影</h3> <h3>亲手摘把野花准备献给我们的过去的老连长刘德长及杨钰。杜锡堂</h3> <h3>玉米田,过去田产七,八百斤 ,现在亩产二千多斤。这是改良品种的巨大成果,而且从播种到收割全部机械化。</h3> <h3>一眼望不到头的地号,过去我们锄一陇地得用半天的时间,从没干过农活的我,看到这锄不到头的地,真想坐地上哭!</h3> <h3>去兵团十年,当了9年小学老师。这是和当年教过的学生留影,谢松民,孙元福,杨利国现在他们都是骨干精英!</h3> <h3>虽然我没教过李桂宝,但这一路他一直对我呵护有加</h3> <h3>天博的学生们,个个都是棒棒的!</h3> <h3>天博和老炊士班长裴振元,还有学生陈太平合影。</h3> <h3>和老职工们快乐聚歺</h3> <h3>过去在农工班时的小娥子</h3> <h3>天博在分场组织的欢迎会上发言,但是领导们可能不爱听那些关于地沟油,假疫苗的事。</h3> <h3>七分场领导也做了很大努力为欢迎我们这些知青,分场组织的文艺演出。</h3> <h3>抱孩子的是大会组织者王兰,她遭遇了很多不幸但却没有被压垮!一个坚强的女子!</h3> <h3>我们不愧为是知青,欢迎会在烈日炎炎下进行!</h3> <h3>王晓燕和天博在主持节目</h3> <h3>马志祥代表一连知青讲话</h3> <h3>甄士学的脱口秀</h3> <h3>现在的一队队部,年轻帅气的书记!</h3> <h3>当年在一起工作的战友</h3> <h3>寻找当年的足迹,当时我们住的那排房,只剩下了一部分,王晓燕家住最头上,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h3> <h3>当年没开过拖拉机,现在倒想试试!</h3> <h3>依依惜别!</h3> <h3>再见北大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