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成为“知青”的日子——1974年4月18日,我还未满十八岁! </h3><h3> 这天是告别父母下乡的日子,可父母没来送我,都去上班了。那个年代他们公私分明,时间观念又很强,绝不会因我下乡而请假影响了“抓革命、促生产”。也可能是因为当时我姐已下乡近两年,他们不愿再经历一次分别,因此,当我扛起破木箱离开家时,只有奶奶一个人抹泪将我送至大门口。我没说话,也无话可说,望着奶奶满头白发和难过的样子,我默默地掏出新买的手帕为她老人家拭去眼泪,拉住她的手,强忍住涌上心头的一阵酸楚,故作轻松地冲她挤出个微笑,摆了摆手,而后,头也不回地冲进胡同,顺着肮脏的街道走向一高中下乡知青出发集结地。</h3> <h3> 这届下乡知青集合的地方在一高中后面的大操场。政府从部队调来的几十辆墨绿色“解放”牌卡车早已整齐地排在那里,能看出,政府想把我们尽快赶下乡的愿望是十分地急切而坚决。按照老师事先通知的乘车编号,我毫不费力地找到了第18号车,“要发”!车号还他娘的怪吉祥!车上面已站有十来个人,一看都不认识,便把破木箱扔了上去,而后麻利地翻上车箱,懒洋洋地靠在驾驶楼后面。</h3> <h3> 大操场上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汽车周围一片嘈杂和混乱。老师们忙着挨车找自己心仪的学生,反复嘱咐和叮咛,不舍地在尽最后的责任,吾等入不了老师的法眼,难以得到最后的关怀,心情更加孤寂。不少学生家长前来相送,尤其是女同学家长居多,从他们的表情上不难看出:爸们满脸忧愁,妈们含泪担忧,因为他们知道等待孩子们的将是贫困、饥饿和漫长的等待!而我们,当时还意识不到这将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时刻,不少人还沉醉在脱离父母和老师管教后的自由与轻松。有些初中还末毕业就急于报名下乡且如愿的学生们在车辆周围嘻戏追逐打闹,快活无比。可我咋也提不起兴致,默不作声,因为我知道下乡肯定不是什么好事!因为任何好事都不会在任何时候无缘无故地降临在任何平民家庭!</h3> <h3> 送行仪式简单而明了,学校领导做了简短的例行讲话,大意是热烈祝贺我们即将走向广阔天地,在那里将大有作为!在老师们的导掌引领下,台下应和起些稀稀拉拉的掌声,我没兴趣听,更不想鼓掌,只是木然地注视着前方,在心里虔诚祈祷:但愿我去的地方能有饭吃!</h3> <h3> 出发离校的时候到了。卡车依次驶出学校西门,我最后一次回头望着古朴美丽的一高中校园,心里有种说不出的不舍和酸楚!多好的名校啊,咋尽培养出上山下乡的知青呢?! </h3><h3> 校园渐远,锣鼓声已息,谁曾想,这一步跨出校园,四十多年间再未踏入一步!</h3> <h3> 卡车并未出城,而是驶向了市体育场,因为这里是全市知青下乡的集结地。偌大的体育场早已是人山人海,足有近百辆卡车聚集在那儿,几千名知青即将在这里挥泪告别自已的父母和熟悉的城市,奔赴那茫然不知的贫瘠的乡野。 </h3><h3> 送行的亲人们聚集在每辆车的周围,仰着头,紧盯着车上子女的脸,反复叮咛,心情复杂,面含悲戚,那真是一幅让人不忍直视的断肠的送行画卷啊!</h3> <h3> 体育场四周的高音喇叭在反复播放高亢激昂的“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时代歌曲,努力在营造着出征时豪壮和热烈的氛围,市里在这儿举行隆重的送行仪式。市里的头头照例又念经一番,大意又是热烈欢送知识青年奔赴广阔天地,在那里肯定会大有作为!无人对他们的废话感兴趣,有人啐出一口道:“妈那X,放狗屁!说恁美,你们的妮、娃都开后门安排当兵、工作,咋不下乡?!”</h3> <h3> 鞭炮、锣鼓、口号声骤起:这次是真得要走了!卡车依次从主席台前驶过,几个胖头胖脑、身着黑蓝中山装的领导站成一排,挥手为下乡新知青送行,以示政府诚意,其实他们心里在为这座城市能一次抛去这么多的“包袱”而感到无比轻松和惬意! </h3><h3> 送行的家长和车上的知青相互拼命挥手,不少家长追随着行驶的车辆,大声呼唤着学生的乳名,眼里泛出泪花.....。 </h3><h3> 卡车在城里繁华街道穿过后便从不同的方向出了城,驶向各自的目的地。</h3> <h3> 出城后,车上的人便再无言语和嬉闹。车辆驶入旷野,一片早春荒凉,男生们开始抽烟叹气,女生有人低声抽泣,似乎都已意识到艰辛和苦难的日子已经开始。也许,正是从这一刻起,我们真正开始走向了社会,学会了对社会、对命运的思索,真正开始长大...... </h3><h3><br></h3><h3> </h3> <h3> (文中图片均选自网络)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