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河北省张家口是河北与内蒙古交界的地方。出了大境门到坝上,一路向北就是内蒙古高原。</h3> <h3>《口蘑》的口字,就是张家口的口字。《口蘑》是蘑菇的品牌,它享有古今中外、历史悠久的盛誉。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口感良好,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口蘑》是世界公认的品牌。</h3> <h3>《口蘑》是著名的野生食用菌。是张家口坝上草原的名贵特产。生长在张家口坝上及蒙古草原,被称作“草原明珠”,发现和食用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h3><h3><br></h3><h3>相传在明、清年间,旅蒙商人常从蒙古高原收购,来张家口将蘑菇分级加工,由原来的土货,制成洁白、干净、整齐、漂亮的成品,再出口,或销往全国各地。口蘑因此得名,张家口也以《口蘑》的集散地而驰名海内外。</h3> <h3>《口蘑》称为贡蘑,300多年历史,天3.74%然食用菌营养成分含:蛋白质3.74%、糖3.51%、脂肪0.42%、纤维0.84、另外含有钾、钙、磷、铁等矿物质和大量的维生素B和维生素C。一年四季,老少皆宜,是一种高级副食品及聩送礼品。</h3> <h3>口蘑的产地,其实大量的是产在内蒙古锡盟地区。东乌旗、西乌旗、苏尼特右旗、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黄旗、白旗、蓝旗、太仆寺旗、多伦等地。</h3> <h3>锡盟地区的草原丰美,遍地牛、羊、马、骆驼畜牧业发达,而且草原水系辽阔,具有蘑菇生长的天然条件。</h3> <h3>旧社会习惯是从锡盟收购原蘑,归结到张家口仅限的商号进行加工。著名品种发到天津出口。普通的在国内销售。</h3><h3><br></h3><h3>这便是《口蘑》的来历。</h3> <h3>解放以后实行了统购统销政策。各地的资源归所属省份。内蒙古把加工《口蘑》的资源归了自治区,后来归了锡盟。</h3> <h3>找从事《口蘑》采购与加工的专业人士落实到锡盟多伦诺尔。</h3><h3>多伦诺尔“因商而盛”是旅蒙商真正形成并享誉世界的发祥地和走草地,出北漠的草原丝绸之路。人称“漠南商埠”也是沟通漠南、漠北,蒙古与内地经济交流的交通枢纽。是古代茶马贸易交流的节点之一。</h3><h3><br></h3><h3>所以蘑菇在当地也是重要的集散地。</h3> <h3>这是多伦诺尔的山西会馆,清代古建筑。</h3> <h3>多伦诺尔的古街景。</h3> <h3>这是我小时候的一张全家福。那坐着的长者就是我的祖父。(那个小孩子是我)寻找《口蘑》的传承人最后落实到我的祖父。</h3> <h3>祖父在祖籍山西上过私塾,听说是先要拜孔夫子,再拜先生。</h3> <h3>听说上学自己带干粮,住在学校,十天回一次家。</h3> <h3>后来又上过阎锡山官办的学校。</h3> <p class="ql-block">“川至学校”这是我祖父曾经就读过的学校。1920年前后考入阎锡山官办的川至学校。考取后,县里面把喜报送到农村乡里,鸣炮贺喜邻里。可见那时候的都督阎锡山对家乡的教育是非常重视的。</p><p class="ql-block">学校四书五经之外,启用新学 :数学、语文、英文、体育、音乐、美术。考入的学生是官费,发统一制服,大盖帽、皮带,进行军事化训练。</p> <h3>我的祖父陈品三先生(是他的字,小时候听到对他的称呼一般都是,品三先生或品三仁兄)。我对他的评价是一位性情豁达,豪爽正义的人。他开明,接受新事物,拥护共产党,热爱新中国。</h3><h3><br></h3><h3>他接受了领导的委派,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驻张家口采购供应站(二级站),开始他加工《口蘑》的生涯。(当年已近五十岁)</h3> <h3>我从小学四年级到中学在张家口祖父母家里。几年里,我看到他从事加工口蘑这个行当的点滴。那时候年幼,没有足够的阅历来感悟……可今天以七十岁的人生过往来看待祖父最后的“蘑菇”生涯,似乎多了一分理解和认同。</h3> <h3>那时,他一年的工作日程满满的。春夏之日,根据锡盟地区的季节和雨水,考虑出访锡盟地区的各个旗县。也要打报告向领导请示日程。</h3> <h3>水草茂盛的时候就要出发了。</h3> <h3>这是锡盟地区的地图。我记得他出发一路向北。途经太仆寺旗、白旗、黄旗、温都尔庙、朱日和、苏尼特右旗(赛汗)、二连、苏尼特左旗、阿巴嘎旗、东乌旗、西乌旗、多伦(还顺便回去看看家里人),从正蓝旗返回张家口。</h3><h3><br></h3><h3>祖父与各旗县土产公司签署收购协议。</h3> <h3>祖父的身体精神很好。他头脑很灵光,是个比较严谨的人。他工作有行程记录,出差有日志。小时候,我也喜欢翻翻他的文字,半文言文的记录很有意思。之、乎、者、也的叙事,有天气、时间、地点、有关的人和事,以及草原上的蚊子如何厉害,买了多少纱布和买了几斤白糖交给牧区给我们做奶豆腐…… </h3><h3><br></h3><h3>回到张家口也就秋天了。于是,蘑菇也就源源不断地运到张家口来加工了。</h3> <h3>冬天加工《口蘑》开始了。一般都是雇佣长期临时工来干,有干年头多的成了骨干。我去过加工车间的现场。在室外的大棚里,有排列的木桩,拴着统一的菠萝,两人一组,听着我祖父的指挥操作。今天回头看都是土法制作。</h3><h3>最多的时候会有二、三百人。</h3> <h3>祖父有蘑菇的仓储和加工规程。</h3><h3>仓库要求通风,原蘑储备存放要用木头垫高,防止暴晒,翻凉存储。室外的存放,篷布要随时解除或盖好。</h3> <h3>室内有宽敞明亮的操作大案子。进行分类和修剪再加工。具体分了几十个品种,什么珍珠蘑、白蘑(分几级)、普大、普中、青腿子、几级片、黑蘑菇也有级别……等外品等等。</h3> <h3>原蘑</h3> <h3>没有开伞的贵重。</h3> <h3>这是稀有品种。</h3> <h3>具体我还是说不清楚。最后,原来看上去黑乎乎的原蘑,经过加工就会洁白、整齐,甚至是连尺寸也是一样的。</h3><h3>过去没有塑料包装,用锡箔纸密封好,装标准箱(100斤)。</h3><h3>最好的品种出口香港。东南沿海需求量也大,普通的国内自销。</h3> <h3>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我祖父沿袭了《口蘑》在张家口加工的历史维护了一个传统的民族品牌,维护了企业的声誉,给国家创了外汇。</h3><h3><br></h3><h3>古人的话,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我祖父晚年说,是“蘑菇”的行当,有了他后半生的生活保障。</h3> <h3>锡盟地区的美景蓝图。</h3> <h3>原蘑</h3> <h3>尽管现在的人们把培植的白蘑菇也称为《口蘑》。</h3><h3>这个称号也无所谓对错,毕竟《口蘑》已经成了不朽的品牌。</h3> <p class="ql-block">祖父因为职业的特殊性,曾受到领导的重视和尊重。去过很多地方,以及高档要求的餐饮部门,让他现场讲解,食用菌野生蘑菇的知识、发泡和食用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新中国,祖父从事了一个特殊的行当,既当过劳动模范,又做过文革的牛鬼蛇神,但他始终热爱新中国、新社会。祖父单位按技术干部任用,后来还配备了蒙古族青年中专生白一拉为接班人。1975年才退休。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民国、新中国,活了八十多岁在张家口去世。</p><p class="ql-block">我的祖父作为最后一代的旅蒙商人 ,他与那一代出草地的人还不一样,曾祖父在包头去世 ,祖父要支撑一个家庭的一生存,从学生走出山西走了东口。因为有文化悟性高,所以能掌控一个传统“口蘑”文化 ,在新中国派上了用场,维护了“口蘑”民族品牌的传承。</p><p class="ql-block">祖父爱国、爱党,有底线, 爱护自己的名誉,在老派人中可谓是平稳渡过余生。</p><p class="ql-block">记得八十年代,当时给有一定级别的,干部职称的人员,发电影票,看三部电影受教育:山本五十六、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他已经高龄,不用看了 ,当单位把电影票发给他时 坚持去看,他在张家口民主电影院一直看完。当时家里的人非常不理解此举!</p><p class="ql-block">这可能是一个从清末、民国、新中国、文革走过来的老人有一种复杂的心态吧!他认为他是坚守了一生正直、清白,要彻底维护一生的好名誉吧!</p><p class="ql-block">只有我也七十多岁时 ,才能理解当初的不解!</p> <h3>这是多伦湖。祖父葬在多伦诺尔的祖坟。</h3><h3>祖父如果泉下有知,会在他一百几十年以后,他的孙女能把略知《口蘑》故事的一知半解讲给人们来听。也许会感到欣慰!祖父千古!</h3> <p class="ql-block">这是祖父去世,父亲和祖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祖父千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