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行程:西索民居---195km---翁达---62km---佛学院---20km---色达(全程约280km)</h3><h3> 海拔:西索民居2700米---色达4100米-色达县城3980米 </h3><h3> </h3><h3> </h3><h3> </h3> <h3><br></h3><h3> 最好的旅行,是在陌生的地方,发现了一种久违的感动! ------米兰·昆德拉 </h3> <h3> 色达,一个神秘的地方,神秘到你想去探究,去深入,去抚摸,于是这个假期,色达之旅列入行程,即使孤身一人,也要毅然前行,一睹真容!
去色达,只为了那片红! <br></h3> <h3> 图1: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h3> <h3> 图2:色达喇荣沟五明佛学院大门 </h3> <h3> 到了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已是下午3点,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天蓝云低,朵朵白云仿佛伸手可摸,热辣辣的太阳直射脸庞。众多游客在学院内公交车站排成长队,我们没有耐心等车心等车选择步行上山。同伴帮我背着氧气瓶,我一步一喘地走着,稍微走快就得停下歇息且大口呼吸,路途显得漫长遥远。山脚下路边的黄色木房子据说是居士居住的,木屋间不时能看到大小不一、金光灿灿的转经筒,每个转经筒旁都有身穿绛红色僧袍的藏民围着转经筒念念有词。 <br></h3> <h3> 图3:山脚下藏民居士房屋 </h3> <h3> 图4:山脚下藏民居士房屋 </h3> <h3> 图5:山脚下藏民居士房屋<br></h3> <h3> 图6:转经堂<br></h3> <h3> 转过一个山坳,随着同伴的“哇哇”声映入眼帘的是那片漫山遍野的红,一栋栋绛红色小木屋似火柴盒般又似积木玩具般,从山坳底一直连绵搭建到山顶,这片多年在此修行的僧众亲手搭建起来的山间奇观,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耀眼醒目,冲击着我的视觉,震撼着我的心灵。</h3> <h3> 图7:漫山遍野的红色僧舍<br></h3> <h3> 图8:漫山遍野的红色僧舍</h3> <h3> 图9:漫山遍野的红色僧舍<br></h3> <h3> 顺着喇荣沟上行数公里,湛蓝苍穹下,翠岭碧草间,连绵数千间的绛红色藏式木屋,众星捧月般簇拥着几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和佛堂,震撼中眩晕中我仿佛步入了与世隔绝的佛国山城,来来往往的是身披绛红色僧袍的喇嘛和觉姆,瞅向他们时,他们大多朝你友好而羞涩地微笑,面容祥和而安静,虔诚而笃定。走在期间,你也会被他们感染,凡尘俗事已抛至九霄云外,心随之沉静下来,虔诚起来,即使不是佛教徒,也会醉情于这片佛国圣地之中!</h3> <h3> 图10:佛学院讲经堂<br></h3> <h3> 图11:佛学院讲经堂</h3> <h3> 图12:佛学院远景<br></h3> <h3> 行至一处经堂,好奇于里面的状况,伸头探看,一老阿妈见状,招手示意让我进去,我问可以吗?她微笑着点头示意,并手势告诉我可以绕经堂顺时针参观,我欣喜着把鞋脱掉,踏上经堂内的红地毯。</h3> <h3> 图13:佛学院内来来往往的僧众和游客</h3> <h3> 图15:装饰精美的经堂一角</h3> <h3> 偌大的经堂内坐满了老老少少至少三百人,有的三五一组拿着经书诵读,有的独自转着玛尼经桶念着六字真言,有的在佛像前匍匐磕头,几个人面前都有大小不一的几个塑料桶,里面装着白色或黄色糌粑面,他们友好地打开告诉我名称,同时也知道了这是他们的食物,他们一天大多的时间在经堂里度过,饿了就在碗里加点酥油茶和糌粑面,用手搅匀攥成糌粑吃,虽然在我们看来条件很艰苦,但每个或苍老或稚嫩的黝黑的脸庞、紅彤彤的两颊上,都写满虔诚和幸福!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h3> <h3> 图16:佛学院内来来往往的僧众<br></h3> <h3>图17:佛学院内老少觉姆<br></h3> <h3> 当我好奇于他们手中的转经筒时,一老者很友好地把他的转经筒给我,并教我念着六字真言摇动转经筒,当听到我念的准确摇动地顺溜时便微笑着向我伸出大拇指。因担心他们不喜欢照相,所以没拍照留念,甚感可惜!</h3> <h3> 图18:六字真言</h3> <h3> 图19:远观喇荣五明佛学院</h3> <h3> 山顶最高处金碧辉煌屹立着的是坛城,她是喇荣沟最殊胜的地方,是密乘本尊及僧众修法聚集道场。据说如有什么疾病或灾难在这里转上一百圈就能医好或消除。我仰望着她,沿着阶梯一步步向上攀登,走一组台阶就不得不停下喘息,随着海拔的升高,我的呼吸逐渐加粗,只剩两组台阶就能近距离触摸天坛了,可这时突然耳鸣头晕,两眼开始发黑,因前面进经堂与给我背氧气瓶的同伴走失,吸氧已不可能,想起领队的叮嘱:如果发生高反,唯一的解救办法就是往海拔低的地方走。于是,马上折返往下走,随着海拔降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h3> <h3> 图20:金碧辉煌的坛城<br></h3> <h3> 图21:登高台阶处俯拍的佛学院</h3> <h3> 这时原本湛蓝的天空乌云密布,黑压压地涌来,瞬间大雨点已砸下。高原的天气就是这样说变就变,赶紧跑向佛学院讲经堂,脱下鞋子进入走廊时,噼里啪啦砸向地面的竟是花生米大小的雹子,我幸庆自己高反时的明智选择,不然会晕倒或被雹子砸得无处可藏。</h3> <h3> 视频:来自同伴叮当猫</h3> <h3> 我坐在讲经堂外的走廊,悠悠梵音清晰飘出,我好奇地望向经堂内,只见众佛学弟子手捧经书,认真地边听边划,虔诚地默念着,经堂门口还有很多边匍匐着磕长头边默念经书的,任外面狂风冰雹也无动声色。</h3> <h3> 图22:佛学院讲经堂内</h3> <h3> 图23:讲经堂走廊学习的学员</h3> <h3> 约20分钟左右,雨停云散,一道彩虹挂在天边,使这佛国圣地更加瑰丽,冻得瑟瑟发抖的我不想因眷恋美景而冻坏,或者再来一场雨而淋坏,赶紧下山。</h3> <h3> 图24:雨后彩虹下的佛学院 <br></h3> <h3> 据说佛学院夜景更美,已无心观看,只能借导游的几张照片以飨朋友们了。<br></h3> <h3> 图25:佛学院夜景 </h3> <h3> 图26:佛学院夜景</h3> <h3> 途中遇到三五成群准备去经堂上课的喇嘛和觉姆,因他们在此修行的时间不一,年龄差别较大,均穿绛红色僧袍,背褡在身后摇晃着,步履轻盈且匆忙。据说佛学院学费很贵,在这学习的藏民均来自富裕家庭,还有来自北京广州等全国各地的藏传佛教信仰者,更有来自清华北大等知名院校的佛学研学者,他们为了共同的信仰,租住在设施简陋10平米左右的小木屋里,忍受着严寒酷暑,在这物质匮乏的山沟里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我想这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反思自己:一场风雨就将自己打跑,不禁汗颜!看样我不能在此修行!</h3> <h3> 图27:上课途中的喇嘛和觉姆</h3> <h3> 图28:匆忙赶路的喇嘛和觉姆<br></h3> <h3> 回到旅行车上时发现一半多团友和我一样因高反而退回,有的甚至在车下呕吐,等到勇敢冲顶的勇士们回来时,都强烈要求不吃晚饭赶紧回宾馆。于是,疲惫不堪的我们赶到色达县城宾馆,我和舍友往床上一躺,再也无力起来洗漱,舍友已发烧满脸通红,哼哼昏昏了一夜,而我头疼两个耳门似针扎一样,呼吸时感觉心脏疼痛,往左侧躺左侧心脏疼,往右侧躺右侧心脏疼,只能平躺在床上大口吸气呼气,心想景色再美还是保命要紧,明天赶紧乘机打道回府吧......</h3> <h3> 其实,色达的闻名一是因为佛学院和那片红色僧舍,二是因为藏民的天葬。我们到色达后1点左右先去了佛学院旁边的天葬台,之所以放在后面讲,是因为很多人对天葬充满恐惧,担心读者心理不适,但如果不讲天葬总感觉色达印象不完整。<br></h3> <h3>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四部曲,而死是人在所难免的最终归宿。藏民认为人死后灵魂升天,无用的皮囊喂食鹫鹰是功德无量的修行,达到了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这是我们无法企及的慈悲与善良。在天葬中人们借助秃鹫实现了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所以他们会坦然面对死亡,面对天葬,因为那是生命的另一轮回。所以大家在了解天葬时,从藏民的信仰去理解,就不会感到残忍和恐惧了。<br></h3> <h3>图29:色达天葬台一角<br></h3> <h3> 号称天堂之鹰的秃鹫被藏民视为神鸟,它们体型庞大,身姿俊朗,倨傲地展翅翱翔在蓝天上,当举行天葬时便从天而降,等待使命时刻的到来。当天葬师哨音响起,这些沟通凡人和神佛之间的使者便会一拥而上,帮助逝者肉体彻底寂灭,灵魂早日升入天堂。</h3> <h3>图30:天葬台上方土坡等待着的秃鹫<br></h3> <h3> 观完天葬,你会感慨生命奇迹的存在和消失,感叹生命的渺小和伟大!唵嘛呢叭咪吽!</h3> <h3> 色达,以她浓郁的宗教信仰,指引着成千上万的僧众匍匐前往;以她独有的神秘奇观,吸引着成万上亿的游客络绎不绝。如果那片红色震撼了你,或者那份虔诚感动了你,请背起行囊赶紧出发吧,因为出于安全考虑,那些绛红色小木屋已拆除很多,随之而起的将是整齐划一的水泥楼房。安全有了,但原生态的佛国将不复存在!<br></h3> <h3> 图31:喇荣寺五明佛学院<br></h3> <h3> 图32:喇荣寺五明佛学院</h3> <h3> 走,去色达吧! </h3> <h3> 图33:喇荣寺五明佛学院<br></h3> <h3> 图34:喇荣寺五明佛学院<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