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7月28日至8月11日,15天,我们“阿牛金花”小分队从贵州黄果树瀑布经昆明、大理到了西双版纳。先介绍下小分队成员吧:<br></h3> <h3> 一路上,我们领略了诗句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br></h3> <h3> 感受了布依族的长桌宴、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祖国多民族的文化融合……<br></h3> <h3> 我们从秀美的洱海登上海拔4000米上的苍山,看层峦叠翠,感叹祖国的山河壮美。<br></h3> <h3> 我们穿行在热带原始雨林中,“见血封喉”“绞杀榕”等植物让我们既害怕又好奇。<br></h3> <h3> 我们用眼发现、用画笔描绘、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丰富。这样,先撒点一路的花絮吧……<br></h3> <h3> 然而,最神奇、最震撼、最难忘是在西双版纳穿越热带原始雨林时,我们遇到了克木人。<br></h3> <h3> 导游告诉我们,克木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的语言,见面“呼~哈”表示您好,声音越大越好,于是,我们在受到克木人不一样的出场方式的惊吓后,大声喊着“呼哈”前行。<br></h3> <h3> 克木人,当地人也称他们为“鸟人”,像鸟一样生活的人。整个部落不到1000人,所以不能算一个民族,只能叫部落,生活在西双版纳热带原始森林里。<br></h3> <h3> 他们白天接待游客,晚上回到山里的树屋居住。他们在树上的树丫处,用树叶、草木搭成窝棚,外出时则象长臂猴那样从一棵树荡到另一棵树上。<br></h3> <h3> 克木人叫“呼哈”为友好,千万別叫反了,成“哈~呼”就是宣战。在进入克木人的部落前,我们每个人脸上先画了一道黄杠,这可是克木部落“通行证”。<br></h3> <h3> 要进寨子了,先喊“呼~哈”拉进感情。<br></h3> <h3> 克木人近亲结婚,存活率低且畸形多,身形矮壮。<br></h3> <h3> 他们有自己的图腾,画着红白不同的图案。阿牛哥们听说克木部落男多女少,要留下身强力壮的男子做苦工,吓得赶紧往外溜;只留下乖巧的小金花在图腾前淡定留影。<br></h3> <h3> 一路行进,路遇一位60岁的克木阿婆,60岁已是克木部落高寿之人。拍下她所售之品,一种特有的树木,嚼之回甜,点燃可代替烟,但不具烟的危害;二是追风油,倒在皮肤上渗透入骨,热辣辣的,但皮肤摸着却凉凉的。买上一些,以示支持。<br></h3> <h3> 克木女人以耳洞大为美,老阿婆耳洞能穿过鸡蛋;克木人的牙齿全是黑的,因为他们用当地的一种植物叶子涂抹,神奇的是,他们没有蛀牙。<br></h3> <h3> 一直穿梭在原始丛林里,有些树挂着竹筒,听导游说那里面装着克木女人的胎盘。我们害怕,不敢照像,加快脚步往前行。
行至一宽阔地带,应该快出克木部落了,有两个黑、矮、壮的男子在等着我们。早听导游介绍,克木男人无论大人小孩,都不怕火。烧得红红的铁板或木炭,他们用舌头去舔,还在皮肤上来回蹭,不留任何痕迹,今天算真正见识了。奇怪,他们练的什么本领?<br></h3> <h3> 加快脚步,走出克木部落,进入哈尼族休息区,我们才稍稍缓过神了。惊奇、疑惑、刺激这样的字眼还不足以表达此刻的心情,吃块哈尼族特有的冬瓜小香猪肉压压惊,兄弟,莫抢噻!<br></h3> <h3>
听说克木人这个话题一直引发现代人们的“口水大战”。有些人质疑克木人作为部落的存在,认为就是我国布朗族的分支,他们的生活习性并非如此,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不过世界很大很奇妙,通过看万卷书,行万里路,去发现,去探索,会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相。这也是旅行的意义之一吧。
15天,我们也累了,坐下歇歇吧!<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