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专列 瞬间永恒 回鸣五十一年(写给自己)

张培祯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 又是一个“12.13”,乘车证随我五十一年。历史再写也不会改变,今天伴我做旧篇的翻阅。</p><p class="ql-block">此篇有些杂乱无序,只做多年来知青岁月的随笔雑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回放2018年作)</p><p class="ql-block">纪念知青五十周年 </p><p class="ql-block"> —— 2013年 感怀日记节选</p><p class="ql-block"> 青春如梦逝, 芳华永难留。 </p><p class="ql-block"> 前尘已幕落, 今朝仍育教。</p><p class="ql-block"> 学友将聚首, 往事映心头。 </p><p class="ql-block"> 难忘花季景, 既往不回首。</p><p class="ql-block"> 冬去春愈来, 春来亦复走。 </p><p class="ql-block"> 岁月春消逝, 人被秋划瘦。</p><p class="ql-block"> 从教数十载, 起步晋北路。 </p><p class="ql-block"> 青年获乡情, 老大亦感恩。</p> <h3>可用世纪计数</h3><h3>人生几个五十年?</h3> <h3>在今朝山西原平的美景天城中,重开启五十年前的青春列车——回故乡!</h3> <h3>1968年12月13日一声鸣笛,西去的列车启动的瞬间,时代给予了我新的称呼 —— 知识青年!</h3> <h3>毛主席说:</h3><h3>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h3><h3>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br></h3> <h3>青春的岁月象条河 岁月的河啊汇成歌 汇成歌汇成歌 ... 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 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 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 幸福和欢乐是那么多啊 啊...... 一支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 一支歌一支难以忘怀的歌<br></h3> <h3>怀念啊!我们的青春啊!……</h3> <h3>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h3><h3>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br></h3><h3> ——陶渊明</h3> <h3>我们北京知青踏行的青春之歌</h3><h3>绵长五线谱🎵<br></h3><h3>北京 ——</h3><h3> 太原 ——</h3><h3> 原平 —— 崞阳镇 ——</h3><h3> 人民公社生产队 ……<br></h3> <h3>崞阳至原平</h3><h3><br></h3> <h3>五十年后她们即是见证又是文物啦!</h3> <h3>从原平县到崞阳要乘窄轨小火车。</h3><h3>轨距为1米(1000毫米)的窄轨铁路又称“米轨铁路”。<br></h3> <h3>车厢里是面对而坐的长板凳。像五十年代老式公共汽车。<br></h3><h3><br></h3> <h3>恐怕再不会出现曾经的享有!<br></h3> <h3>昔日的崞阳镇的标志物,依然记忆犹新。</h3><h3>她是北京知青历史永久的见证。</h3> <h3>火车好像一天一趟。如果去崞阳大多是沿火车道步行的。</h3> <p class="ql-block">“崞”字使用率极低,但它很早就被造出来了。《说文解字》对崞字是这样解释的:“崞,崞山也,在雁门。从山”。这句话的意思是:“崞,是山的名字,在雁门郡”。“在雁门”是省略句,省略了“郡”这个字。</p> <p class="ql-block">雁门郡民,是古代的行政区。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 年)就在雁门关外设置了雁门郡和云中郡。</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时,其中也有雁门郡。“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这是《史记·秦始皇本记》中的记述。</p><p class="ql-block"> 在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即秦统一六国后,就把中国分成了36 个郡。“雁门郡,秦置,句注山在阴馆。莽曰填狄,属并州……崞,莽曰崞张”。这是《汉书·地理志》中对雁门郡的解释,雁门郡统辖的十四县中就有崞。</p> <p class="ql-block">文星台</p><p class="ql-block">文星,星名。即文昌星,又名文曲星。</p><p class="ql-block">文星,主文才,指有文才的人。</p><p class="ql-block"> 崞阳镇自古就是文气凝聚的风水宝地,明清时代的崞阳书院颇负盛名,出过户部尚书梁璟和陕西巡抚李楠,晋绥边区创办的范亭中学更是英才辈出,为新中国建设提供了不少栋梁之才。</p><p class="ql-block">文星台,当然也是为我们“知识”青年打造确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原平已经是市级界地。</p> <h3>2017年怀着别样的心绪去山西原平,还是以授课前往。</h3><h3>原平——貌焕然一新。很欣喜!</h3> <p class="ql-block">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p> <h3>“五线谱”清晰舒缓,车轮的节奏</h3><h3>和缓柔美动听!🎵</h3> <h3>走出原平方言志。步入那山乡,</h3><h3>去融入那 —— 第二故乡。</h3> <h3>自从插队,我有了“知识青年”这个称谓后,农民眼中我们都是一样的学生。因此我终于获得了平等!放下了因祖父是“抗日将军”,就是军阀的包袱,卸下因父亲是“高级工程师,共和国的桥梁设计专家“排名”老九的心痛。那里没有“出身论”,不用再有人令我,与生我养我最亲的亲人划清界限了。<br></h3> <h3>我的前景像似晋北那绿野,从此一派生机;</h3><h3>犹如那层叠的山峦告诉我:志要高远。 <br></h3> <h3>山西那山野,我的第二故乡,感激你扶我步入简陋的学校。<br></h3> <h3>  从一个年轻的山村教师走到饶有成就的高级职称老教育工作者。</h3><h3> 我钟爱着我的教育事业至今不离不弃!<br></h3> <h3>五十多年过去了,梦寐以求学习美术的志向是过客,也想如果,如果…… 但从来就没有如果。</h3><h3> 人生本就是一部多彩的绘本。</h3><h3><br></h3><h3><br></h3><h3><br></h3> <h3>有幸知青五十年感恩的经历!</h3><h3>也许我的思维另类,其实是自己的真情实感。<br></h3><h3>放飞美好自我在这里启程!</h3> <h3>乡音 乡情 乡俗</h3> <h3>装点温馨的家,不可或缺的饰物。</h3> <h3>话晋不得不说——醋</h3><h3>醋古称醯,又称酢。《周礼》有“醯人掌共醯物”的记载,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已有酿造食醋。</h3><h3> </h3> <h3>走过这样的路</h3> <h3>翻过这样的山。</h3> <h3>见过这样捻线线。</h3> <h3>吃过这样的饭</h3> <h3>品味过一个习俗传承3000多年的醋。</h3> <h3>  晋阳(今太原)是中国食醋的发源地,史称公元前八世纪晋阳已有醋坊。 </h3><h3> 晋家户户如期自酿。很多俗成的讲究。我想都是为了酿做时保证卫生。如孩童,孕妇,经期,戴孝,客人都不得进入房间,观看,更不得动手触碰。</h3><h3> 每年每家都要酿醋几大瓮。 <br></h3><h3><br></h3><h3><br></h3> <h3>有这样可亲可敬的大爷大妈,对我像待自己的孩子。</h3> <h3>记忆犹新乡村淳朴的孩子们。</h3> <h3>酸酸甜甜的往日时光不老。</h3> <h3>难忘温馨中秋佳节的故事</h3><h3>年年这天我都会讲。</h3><h3>曾经住在大妈家的储粮间里。</h3> <h3>房东大妈大爷自己打月饼<br></h3> <h3>这样的吊炉</h3> <h3>上下烧炭烤制。</h3> <h3>民间食艺。有多么智慧。</h3> <h3>中秋节的隆重不亚于春节。</h3> <h3>我会享有与大妈家孩子的同等待遇。分得一份月饼和水果。</h3><h3>吃过无数品贵价高的月饼,但是大妈家的亲情饼,足以让我品尝到今天。</h3><h3>只因——乡情价更高</h3> <h3>重播我的第二故乡早作。</h3> <h3>那永远镌刻在心中的时刻……</h3> <h3>六年前日记一则: 44年前的今天 —— 再回首1968年12月13日 2012-12-13 15:16 1968年12月13日的天气与今天一样,也是一场大雪后雾气沉沉阴霾笼罩京城。但是,地上人间却迥然不同。</h3><h3> 此刻我独坐安静的书桌前,回顾起那“轰轰烈烈时代”44年前的12月13日。<br></h3> <h3>在毛泽东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号召下,去晋北插队了。近中午时分,在北京站踏上列车告别亲友,人生的旅途在列车的一声呼鸣中起步了,随着车轮徐徐启动便开始了对我人生轨迹的篆刻,那刻痕直至此时依旧深深……</h3><h3><br></h3> <h3>傍晚,抵达了“第二故乡”,在车站才开始宣布每个人被分配到哪个公社,哪个村落,其中有平原有山区。</h3><h3> 我如此幸运地分到了40里开外的山村。行李用毛驴驮,人需步行。我们迎着寒风,便攀登上了那湿滑陡峭白雪皑皑的山路,开始,听不到方才车箱里的抽泣声音了,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地爬雪山。</h3><h3></h3> <h3>不多时,天色渐渐昏暗了,山风渐渐呼啸了,同学们渐渐拉开距离了,大家渐渐互相搀扶了,手电筒的微光渐渐相继打开挥舞着了。体重不过八十斤的我,竟然被两位男生架着攀登行进。同伴们不知摔倒多少次,爬起再走,寒冷、汗水、泪水、疲惫、思家交织的滋味时隔一万七千日的今天仍无法言表。</h3><h3><br></h3><h3></h3> <h3>第二天清晨,我们就开始上工了。大家首先爬到山坡的至高点面向北京,手挥舞红宝书,“呐喊”…… 不知道为什么,我竟然莫名地没有参与,只在默默地看着,记不清在想什么。</h3><h3> 现在想,兴许是我的出身索然,非无产阶级烙印驱使自己“大逆不道”。</h3><h3><br></h3><h3></h3> <h3>知青生活这样懵懵懂懂地开始了</h3> <h3>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是的,我很珍惜这段经历。</h3><h3> 我从一个弱小的臭老九的女儿,被质朴的农民们怜爱,做了一名山村女教师,且成为我一生所热爱,所割舍不下的教育事业。从民办乡村教师到高级教师,从教师到干部,无不感激没有文化底蕴的老乡亲们的启仞。</h3><h3> 谢谢我的第二故乡!想念那里的大爷大妈,校长老师和可爱的学生们!</h3><h3><br></h3><h3></h3> <h3>知识青年,顾名思义就是有知识的青年,但是在中国,它是对于曾经上山下乡的那一代青年的一个统称,知青上山下乡时间的跨度,前后大约有20年,据不完全的统计,上山下乡的知青有1800万人之多。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一个现象,它是中国当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惜的是,对于这样一个重要的事件,相关的历史研究并不多,也不算很深入。</h3><h3><br></h3><h3></h3> <h3>如今美丽的第二故乡。祝福你会更美好!</h3> <h3>山一程,水一程,</h3><h3>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h3><h3>风一更,雪一更,</h3><h3>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h3><h3> —— 纳兰</h3> <p>在人生旅途中载满丰盈的经历,就是最美收获!</p><p>巴尔扎克说:</p><p> “苦难对于天才是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一个万丈深渊。”</p><p> 我,富有!</p> <h3>重新翻来四十五周年纪念知青日记一阅。</h3> <h3>应邀参加“纪念知青四十五周年”聚会 抒怀</h3><h3> 热血往事</h3><h3><br></h3><h3>张培祯</h3><h3>2013-12-3 16:05</h3><h3>前日接到学友通知12月13日要举办知青聚会。我倒不十分热衷形式的举杯慨叹嘘寒。也许是那火红的年代,京人曾给予我的“出身自卑”,尚有留痕吧?说不清,道不白......</h3><h3>我最想念的是第二故乡,至今还能嗅得到那带有满身泥土芳香味道的质朴农民——乡亲。他们是真诚的大爷大妈们、相敬的教师们、可爱的学生们。</h3><h3>当年,体重不过八十斤秀小的我,“革命”人称:你坐着、走路都带着资产阶级小姐像。于是乎我曾为坐、立不知所措。可是,到晋北山区不多久,一位贫协主席第一次找我谈话:我看你这样怎么到这里来了呢?我们调你到平川地区。(那里几乎没有平路可走,村里都是崎岖石土坡路。)到了平川地区,不多时主管知青贫协干部找到我,这活你能干吗?我看你像个“绢人”,我们决定让你去农中当老师吧。(万没想到这便是我终生的职业。)从此我认为自己做得很努力,很好。那可能是因为出身不好,贫下中农却厚待了我——知青中弃农从教第一人。可是,红者们有嫉恨,也有谣言,当时我傻得却不知道为什么。到后来,公社领导又告知我,更边远的大山里缺老师,那里不是知青点,你可否去?我就这样第二次进山,在“贺家窑”做了名副其实的“山村女教师”(当年苏联有一部此名电影)。</h3><h3>校园在一个山坡的小庙里,乡亲们在庙房旁边的一个教室后面为我截出一道土坯墙,打了一个单人土火炕,箱子是办公桌,这便是我的宿舍啦。在这里我得到了种种款待。乡亲们不是嘘寒问暖,而是真诚相待,最感动的是入冬后用毛驴到遥远的煤窑拖来的煤炭,首先堆在我的窗前。这种无言的温暖,至今仍在心中燃热发光。更可爱的是学生,他们每天会走很崎岖的山道为我担水;每天放学后几个男孩为我劈柴,大、小柴分开以便燃点。</h3> <h3>记得一次端午,清晨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教室外窗台上整整齐齐地排满了一大碗一大碗的每家“特产”——醋。至今我都视为是一生中最壮观,最美丽景观,最高境界的师生情,最贵重的乡情,无声胜有声的传递。我没有相机拍摄留痕,但已经永久地镌刻在心中了。每每回顾都会动容激动不已。我太珍视这另所有艺术家都不可能抓拍、描绘、歌咏的三维景象。</h3> <h3>不过,我也曾加入农科工作,做化肥培养实验,给乡亲们讲农业科普课,很好玩的。?</h3> <h3>当高校开始招工农兵学员的时候,又是公社管校领导找到我说:送你上大学不可能,还是帮你回北京吧。上大学我想过,那时候,我就有一本北师大的《中国文学史》、《哲学词典》、《物理习题集 》反复读反复做。回北京我没想过,那时候,我的出身可以决定命运。可是贫下中农再次决定我:想的不行,不想的可以。现在想来很滑稽的。</h3><h3>小山村我匆忙离开了,但青春最美留给了那里。我时常为有那段知青下乡经历而深感庆幸。当年最关爱我的大妈已经过世;曾提拔我做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干部的山村校长也离世了。得知后很遗憾,没再有机会回去探望。有幸的是当年的队长家人患病来京,我相助了。当年的学生历尽找到了我,且来京看望。他的女儿成了我QQ常客。现在想来真有意思。</h3><h3>我常言,是农民决定我终生不离不弃钟爱的教育事业。从一个普通的非红色知识青年,到小有成就的教育老者,我忘却了当年的艰苦,没有埋怨;托举我成长的奠基石在我的第二故乡山西;是乡亲们带领我为教育事业付出全部,走向高远。除了感恩、感谢无法言表其中的深刻......</h3><h3>12月13日聚会我不一定前往,可是,那一天我一定会想起大山里当年的乡亲和孩子们。</h3><h3>青春如梦逝, 芳华永难留。 </h3><h3>前尘已幕落,今朝仍育教。</h3><h3>学友将聚首, 往事映心头。</h3><h3> 难忘花季景,既往不回首。</h3><h3>冬去春愈来, 春来亦复走。 </h3><h3>岁月春消逝,人被秋划瘦。</h3><h3>从教数十载, 起步晋北路。 </h3><h3>青年获乡情, 老大亦感恩。</h3><h3> 2013年12月抒怀</h3> <h3>1966年6月11日参加艺术院校提前考试,初试,复试,体检过关斩将。</h3><h3>1966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刊登要求废除高考。</h3><h3>1968年上了免试知青“大学”。</h3><h3><br></h3> <h3>为迤逦前行路上,美醉续杯吧!</h3> <h3>留住美好时光吧!</h3> <h3></h3><h3>人生的愉悦,就在于“淘宝”的过程。</h3><h3><br></h3> <h3>饮酒任真性 挥笔肆狂言</h3><h3>弹指一挥间 岁月五十年</h3><h3> 共计 18250天</h3> <h3>再见!说声再见下个五十年!</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