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灯笼喜庆吉祥,寓意美好,中国灯笼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尤其是北宋时期,首都东京(今开封)的制灯工艺精致细腻,巧夺天工。如今,中华传统文化依然在古城流淌。</h3><h3><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 提起开封的灯笼,就不得不说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汴京灯笼张。</span>2018年8月18日一早,自由路小学四六班启明中队的队员们在班主任厉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走进灯笼的世界,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h3> <h3>从繁华喧闹的解放路拐进理事厅街,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便坐落在这条静谧的小胡同里。复行数十步,路北一座古香古色的小楼便是。<br></h3> <h3>该博物馆布展中原传统彩灯200多盏,陈列与制灯相关的器物100件,展示相关民间手工艺品100余件。走进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仿佛走进了灯笼的世界。<br></h3> <h3>在汴京灯笼张彩灯博物馆,孩子们被展厅里悬挂的各式各样的手工花灯吸引住了。非遗传承人张俊丽详细地向孩子们介绍了手工彩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拥有的重要历史意义,并对彩灯制作工艺及父辈的彩灯制作故事进行了讲解。孩子们认真地听取讲解后,近距离地观看各种花灯、了解灯笼的制作方法以及开封赏灯的历史和传统习俗,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br></h3> <h3>在中式古典的展厅里,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灯笼。过了天井更是别有洞天。北边的展厅,天花板上悬挂的满是无骨花灯。张俊丽按下开关,眼前的无骨花灯一个个发出柔和的光亮。<br></h3> <h3>无骨花灯,顾名思义就是没有骨架的、由一块块或丝绸或纸质的灯皮相互拼接构成的,其中没有利用任何竹质或木质的硬物骨架来定型,而是利用灯皮本身相互支撑形成的力量,使灯笼呈现出立体的结构。张俊丽告诉孩子们,很多来此参观的游客都对无骨花灯的巧妙工艺赞不绝口。<br></h3> <h3>镇馆之宝“千手千眼佛灯”是以开封大相国寺的镇寺之宝千手千眼佛为原型制作的,手和眼数量完全一致,辉煌亮丽,祥光瑞气,非常引人注目。<br></h3> <h3>千手观音坐在莲花座中,每只手中的眼射出晶莹的光亮,光彩夺目,观音慈祥端庄、神采奕奕,且手臂均能伸缩转动,孩子们对此惊叹不已<br></h3> <h3>“汴京灯笼张”的灯笼,既有传统宫灯的古典华贵,又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它集雕塑、年画、剪纸、刺绣等艺术为一体,充分展示了民间艺术的风采。<br></h3> <h3>二楼的展厅陈列着各式各样古老的灯笼、烛台以及木版画</h3> <h3>队员们在认真观赏灯笼的介绍</h3> <h3>古时各式各样的灯笼、烛台也让队员们感到新奇不已</h3> <h3>参观灯笼张博物馆让大家感悟良多。队员们通过了解中国花灯,了解开封文化。“制作灯笼的技艺是民间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希望能通过努力在省内外甚至国内外保存发展这种文化,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汴京灯笼张,更希望汴京灯笼张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