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从2018年7月12日我们的图册《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出版发行以来,在老同学和五家渠的军垦战士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纷纷称赞这是一本讲述兵团前辈和兵团二代们创业历程的好书。</b></h1> <h1><b>一个月后的2018年8月17日,五家渠电视台民生频道播出了采访王玉、王学正等同学的场景</b></h1> <h1><b> 五家渠电视台民生栏目对观众介绍说:《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这本图文并茂的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雕琢,也没有曲折迂回,有的只是兵团二代的成长经历和他们父辈的故事。</b></h1><h1><b> 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没有书号但却记载着60多位同学青葱岁月的故事集,听他们述说父辈和他们自己的故事,感受浓浓的同学情。 </b></h1><h3><br></h3><h3><br></h3><h3><br></h3><h1><br></h1> <h1><b> 担任这本图册副主编的王学正同学在座谈会上朗读了他自己写的诗《同学寄语》‘’……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岁月的长河冲洗去了许多往事,但始终忘不了那些美好的回忆。亲爱的同学,你在哪里?……‘’王学正同学这首饱含深情的诗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受到大家的喜爱。</b></h1><h1><br></h1> <h1><b>这是张忠毅同学饱含感恩之情写的五家渠及农六师子校的介绍</b></h1> <h1><b>电视台采访此书的主要发起人和策划及编辑王玉同学</b></h1> <h1><b>王玉说:过去每个家庭都有家谱,也就是家庭档案,这本图册实际上就是我们同学的家庭档案……</b></h1> <h1><b> 王玉说,我们是站在我们同学的角度来看我们的父辈,看我们的生活环境,看这段历史的。</b></h1><h1><b> 王学正说:写这本书真正的意义是缅怀父辈,讴歌兵团,赞美军垦人的创业史和兵团人的精神,传承兵团人的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文史资料。</b></h1><b> </b><h5><br></h5> <h1><b> 王新宪同学发言:这本书的由来,源自于2012年的一次同学聚会,当时一位同学萌发了要编一本书来诉说自己和父辈的故事,记载我们同学之间淳朴友爱互相扶携的那种情谊……</b></h1> <h1><b>李永青同学发言:当这本包含969张各个历史时期的照片,3万余字的书呈现出来后,同学们都感慨万千,没想到这么难办的,几乎办不成的一件事竟然办成了,而且办得很漂亮。集体的力量真是伟大……</b></h1> <h1><b>‘’这可真是一朝同窗一世情谊,你是我的姐妹,我是你的兄弟。‘’</b></h1><h3><b> </b><b>曾经在准葛尔时报担任编辑部主任的赵梅筠大姐说:‘’同学们用真实感人的故事打动了读者。</b><br></h3><h1><b>在这本书里你可以感受到这些作者发自内心的对同学的深情。每个人的记忆里都可以讲述那种好像就在昨天的童年故事,兵团二代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不少老年读者都被这本图册真实动人的细节所感动。</b></h1><h1><b>这本图册传递给我们的是满满的正能量,是为了传承兵团文化。‘’'</b></h1> <h1><b>照片上的小伙子是这本书的执行编辑安超,他是兵团三代。这是个有1.90米的身高,却长着一张圆圆的娃娃脸的可爱小伙子。他说话不紧不慢,办事非常认真,他说在编辑图册的过程中我对父辈的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更深入的了解。</b></h1> <h1><b>重新坐在母校的教室里</b></h1> <h1><b>同学们在五家渠第一中学(原农六师子女学校)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整个校园,还在母校的教室里合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曲,一下子感觉我们又回到了50多年前那个纯真的少年时代。</b></h1> <h1><b>王玉代表原农六师子校的同学们给母校赠送同学们自己写的书《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b></h1> <h3> </h3><h1><b> 这本图册的编委之一刘春萍同学看了微信上转发的采访视频也很激动,她感慨地说:这本图册能够出版实在不容易。从萌发出书的愿望到这本书真正的出版发行,前后历时6年多的时间,期间经过的波折和磨难真是一言难尽。如果不是王玉同学的执着和同学们的鼎力相助,这本书是不可能出版的。‘’ </b></h1><h1><b> </b></h1><h1><b></b></h1><h3><br></h3><h3> </h3><h3> </h3><h1><b> </b></h1> <h1><b> 早在2012年,王玉、王学正等几个同学就萌发了写书的想法,还发出了倡议,但响应者寥寥无几,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出书是件不可能的事情。</b></h1><h1><b> 2017年4月,原二排排长朱建华同学在微信群里也发出了编书的倡议和征稿信,可是不仅几乎无人响应,我还讥讽他‘’简直就是幻想!"朱排听了当即就被气得半死……(后来我很不好意思地承认错了,并且还担任了图册的副主编,完成了部分组稿和全部电子稿的审核校对工作。呵呵)</b></h1><h1><br></h1> <h1><b> 2017年7月,我跟着朱建华同学专程从北京、镇江来到新疆看望分别了47年的同学。在同学聚会时,王玉同学又提出她多年的愿望:她想编写一本书,书名暂定为《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用这本书来加深同学之间的感情和友谊,交流品味人生。</b></h1><h1><b>她的排长朱建华同学希望大家给她捧场,大家共同圆王玉的这个梦想。</b></h1> <h1><b> 军人出身的朱建华同学当天下午就为写书一事与王玉、王学正、姬建军、石峰等同学商议,组织成立了编委会,指定了各区域负责人,并且在师子校微信群中广发倡议,动员同学们都拿起笔来写自己、写父辈的故事。</b></h1> <h1><b> 为了加快发动大家写书编书的进程,从2017年8月份中旬—10月中旬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朱建华、沈红和于清梅同学携手在网络上一口气连续播发了8集自制的美篇。这些图文并茂的美篇通过配有音乐背景的文字、照片和录像视频讲述了我们的同学情谊和部分父辈们的故事,得到同学们和社会上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7000多人次借助网络,通过手机和电脑观看了这8集美篇,终于打动了人心,点燃了同学们出书的热情。</b></h1><p><br></p> <h1><b>2017年11月初,王玉组织十几个同学赴河北大午集团参观后决定出版图册,12月份中旬,肖坚专程从甘肃来到新疆,开始主持图册的组稿编辑工作,王玉、王学正、姬建军同学多次组织召开编审和协调会议,林延华和樊少华,胡桂玲、郝永华、王建华等同学都参与了审稿编辑和反复修改校对的工作,不辞辛苦,几易其稿,最终由兵团三代安超完成了图册的最后编写、版面设计的工作。</b></h1> <h3></h3><h1><b>图册的副主编兼执行编辑肖坚同学,曾经为了图册的组稿编稿修改等工作两次不远千里奔赴新疆,指导和帮助同学们写稿。他说:我们在资料整理汇编中,特别关注和保留同学们的父母简介,对有的内容还作了提高和升华。这样,就使大多数人有了一个父母简介为主线,体现出浓浓兵团情结的个人画册页面。</b></h1><h1><b>许多同学在指导沟通后,以真情朴实的风格忆父母、写人生、述亲情,纵情展示了自己,放飞了情怀。有了许多情真意深、动情感人的页面和文字。</b></h1><h1><br></h1> <h1><b>副主编林延华同学也 曾经专程来新疆帮助组稿和编辑,这次她因故没能来疆参加发布会,但她发来了读后感: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豪言壮语,我们用最朴实无华的词句,写了父辈,写了自己。这是写给我们自己看的书,这是一段无法割舍的记忆。感谢王玉,用坚韧不拔的毅力,支撑着《岁月的风景》从孕育到诞生;感谢众同学,不惜余力,在晚年拿起久违的笔写下了我们在师子校那段青涩的年少时代。重温往事,心绪难平。</b></h1><h1><b>林延华还说:</b></h1><h1><b>《岁月的风景》能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是我一开始所意想不到的。大家的心血得到了认可,我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和自豪。感谢王学正刘宁沈红朱建华肖坚安超樊少华为文稿字斟酌句的修改付出的日日夜夜;感谢王新宪王建华郝永华胡桂玲周勇机房秋雅姬建军在写书的整个过程中放弃家事为书的早日出版辛苦奔波;感谢王玉坚韧执着并及予出书物质上的全力支持和全体参与写书同学们的共同努力,让我们已过花甲之年昔日的同窗们做了一件足以一生引为自豪的事情。</b></h1><h1><b>王学正把发行善后工作更是做的细致,引来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热评。应该说《岁月的风景》已超出了我们预期的目的,如同这金色的秋季,收获了累累的硕果!我们同喜同贺!</b></h1> <h3></h3><h1><b> 很多读者都说《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这个书名富有文采,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要知道,这个书名就是我们的大主编刘宁同学在去年7月份确定的。在今年的3月22日同学群里还专门就书名有过一次‘’论战。‘’</b></h1><h1><b>刘宁说:‘’</b><b>简单点说:"岁月"是指我们的人生历程,"风景''是从人生旅途中撷取的几个片断;"我们的故事"是对主标题的补充说明,</b><b>只指我们这一届师子校人的故事。‘’</b></h1><h3></h3><h1><b> 对此,大家都很信服。</b></h1><br><h3></h3> <h1><b>图册的编委之一王新宪同学,除了参与组稿和编辑之外,这次他还担任去机场车站接送内地来新疆参加发布会同学任务。大热的天,为了接送同学,他冒着酷暑每天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去机场火车站来回跑几次,任劳任怨。在江布拉克草原时,由于连日的奔波劳累,王新宪身体出现了不良反应,幸亏在部队学过护理的姜焕新同学及时采取措施,张秀芳同学陪护着,休息了一下午才转危为安。</b></h1><h1><b>照片上是王新宪拎着行李和周小舟一起送肖坚同学去火车站。</b></h1><h1><b>我们去会场也是王新宪接送的,真心谢谢王新宪同学。</b></h1><h3><b><br></b></h3><h1><br></h1> <h1><b>孟建宁同学也是图册的编委之一,他是个非常淳朴的人。同学聚会时,经常都是他安排座位、端茶送水、协调各方、跑前跑后的十分辛苦。在五家渠时孟建宁还专门宴请同学们。在此,我要真心的向孟建宁同学说一声谢谢!</b></h1> <h1><b> 担任审校工作的胡桂玲同学行动不便,但除了参与校对工作之外,</b><b>她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b><b>还与郝永华、王建华同学一起给编辑图册的肖坚同学做饭。肖二侠说吃了这几个女生做的饭,心里真是暖暖的,我只能尽心尽心做好图册的编辑工作,否则就感到对不起她们啦。哈哈。</b></h1><h1><b>桂玲,你要好好爱护自己。有时间就给我发微信聊聊,好在有这本图册陪伴着你,想我们了,经常翻看一下,就能感到我们都在你身边陪伴着你呢。</b></h1> <h1><b> 担任图册审校工作的房秋雅同学和丈夫樊少华 先生说: 新疆是一个走了还想回去的地方,山水大美,朋友多情。此行贺新书、会朋友、走大漠,快哉、难忘!</b></h1><h1><b> </b><br></h1><h3><br></h3>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樊诗人的读后感,他说看了你们的书,我非常感动:我借用了你们这本书的主编刘宁“我从哪里来”的话语…… 梦回新疆 我从哪里来 我从新疆来 那里有胡杨和戈壁 我从哪里来 我从来处来 那里有军号和战旗 我到哪里去 我到新疆去 那里有同学和友谊 我到哪里去 我到去处去 那里有青春常回梦里 哦 美丽的新疆 火热的土地 魂牵梦绕 我从那里来 我回到那里去</b></p> <h1><b> 我是这本图册的副主编之一沈红。从2018年1月20日第一次接收到最初的电子版草稿,到2018年6月16日在付印前接收到第七稿,在长达半年时间里我终于认真负责地完成了第七遍审核校对全部电子文稿的工作。由于反复修改校对,以至于有些同学文章里的段落我都快背下来了。 </b></h1><h1><b> 曾经多少次被同学们文章中的内容所感动,也曾经多少次为文章中的一些细节认真地与其他几位副主编们争论不休。</b></h1><h1><b> 往事并不如烟,蓦然回首,碎落了一地芳华。</b></h1><h1><b> 阅读同学们文章,总觉得最让人心疼的就是我们这几届学生在文革岁月中错过了接受高等教育的黄金年龄。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岁月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冯家海子里;不是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在被迫接受各种各样的 “再教育”,在求学无门,求生艰难的挣扎里度过了懵懂的青春。 </b></h1><h1><b> 但是同学们内心依然充满了阳光,努力求知,在社会上奋力拼搏,而且大有作为。正如主编刘宁同学所说:‘’我们这代人,在生活中无愧于五家渠这片土地,在文章中无愧于自己的良心。 ‘’ 我为我的军垦前辈们骄傲,也为我的同学们自豪。</b></h1><h1><b>今年的同学聚会是我们人生的一次盛宴。东西南北、海角天涯,《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这本图册,就是链接我们心灵的纽带。</b></h1><h1><b>很喜欢曹德忠同学文章的标题《青春留在那里,功过历史评说》。</b></h1><h1><b> </b></h1> <h1><b>从福州赶来的姜焕新同学与从北京赶来的朱建华同学,48年前同是农六师子校的学生,两人的父亲一个是农六师的副师长、老红军,一个是农六师的政委、老八路,而且两家还是住在对门的邻居。但48年来他俩天各一方,一直都没见过面,正是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让他们在新书发布会上相见了。两人感慨万千,合影留念,都说今后要携手完成父辈的心愿,为祖国繁荣昌盛贡献力量。</b></h1> <h1><b> 姜焕新同学的母亲程桂英生前长期担任师子校的领导职务,所以,姜焕新同学对师子校有更深的感情。她说:在当今的社会中我们要</b><b>不忘初心、</b><b>牢记使命。</b></h1><h1><b> 我们共同就读在农六师子女学校,对母校的思念无法忘怀,感恩学校全体老师的辛勤付出。</b></h1><h1><b> 我们62位作者,写出了各自发自内心的小故事,这本《岁月的风景一我们的故事》为我们的后人起到良好的教育意义。</b></h1><h1><b>感谢王玉同学的善举,感谢全体编委同学们的付出。谢谢全体同学们!</b></h1> <h1><b> 原农六师副师长姜胜的儿子姜政新先生说:</b></h1><h1><b>六师子校的弟弟妹妹们用自己的体会写出了他(她)们的感觉。反映了军垦人的努力。一代接一代不懈的努力把新疆戈壁滩建设成为一座一座新城。我热爱这片土地,这里有父辈和军垦几代人的血汗。</b></h1><h3><b> 我们感恩父母,缅怀父辈的创业精神。使我们这代人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为国家做出不同的贡献。</b><b><br></b></h3> <h1><b>8月1日,于清梅同学就做了一个反映图册发布会的美篇,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仅仅20天时间,已经有600多人次看过了。</b></h1> <h1><b>郭桂芝同学说:咱们的老同学清梅不辞辛苦为咱们的发布会作的美篇,详实的记录了发布会的全过程,值得大家收藏。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去年清梅、沈红和建华几位同学做的美篇,我们受这几集美篇的启发,犹如星星之火点燃了我们出书的熊熊烈火,从梦想到梦想成真,他们是卫星上天的助推器,奠基人。谢谢老同学了!</b></h1> <h1><b>李新民同学说:感谢清梅同学,让我们又重温场景,历历在目,永久保存,一生回忆!谢谢王玉同学给我们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老同学们几十年后再重逢的机缘!一个梦的倡议,一个为梦而努力坚持的信念,一个为梦想成真的付出,王玉你都做到了。没有奖杯,没有奖金,连上台演讲的话都没说一句,[玫瑰][玫瑰][玫瑰]送你一束沙枣花表达我们的敬意。</b></h1> <h1><b>这是网名叫小绿叶的孙荷森同学的感想:今天我怀着高兴的心情参加了这次写给自己的书的发布会,在这里王玉和一些同学们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付出,我想说句心里话,衷心的谢谢所有付出努力的同学们,谢谢你们了,没有你们的努力,就没有今天这本书的出版,谢谢了!</b></h1> <h1><b>金伟兰同学说,我与新民有同感.在此深深地感谢王玉为大家做出的一切努力和贡献!你执着的,默默奉献的精神和低调处世的态度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为你点赞!</b></h1> <h3></h3><h1><b>承传历史,感恩前辈 一读《岁月的风景一我们的故事》后感 熊金枝</b></h1><h1><b>当王玉倡导老同学们写文章,共同出书时,我想,出书是好事,可我写什么呢? 我没有辉煌的历史 ,父辈也无传奇的故事。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犹豫中我写了两篇文字 。</b></h1><h1><b>2018年7月12日《岁月的风景 一我们的故事》新书发布会召开了。 现在我手捧着书里有我写的文章时,那个感觉是不一样的,一种感恩之心,感谢之意,油然而生。 </b></h1><h1><b>当我捧读这本精美的书时 ,越来越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所打动,有一种读新书从未有过的心情,那种喜爱,珍爱,有如获至宝之感受。 </b></h1><h1><b>这本书,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了老红军爸爸姜胜怎样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赤卫队,红军一路走来的脚印,这本书解答了我们从小,因为历史原因造成的一些疑惑。</b></h1><h1><b>那时听同学传沈红爸爸是特务,海外关系怎样,怎样,今天这本书解答得清清楚楚。原来沈红的爸爸是位为国家航空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连毛主席,周总理都对两航起义给过高度评价,称之为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壮举” 。 </b></h1><h1><b>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了我们的老同学。我开阔了视野,看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也让我重新认识了可爱的我们自己。父辈的故事,也让我清楚的感到,伟大高于平凡之中,平凡中见伟大的道理。 </b></h1><h1><b>我们的父辈是平凡的,但他们创造了奇迹,他们有的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在硝烟战火中,前仆后继,出生入死。 </b></h1><h1><b> 有的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激情岁月中,勇于奉献,知难而进。</b></h1><h1><b>有的屡经坎坷,矢志不渝。 在亘古荒原上,肩负屯垦戍边的使命,筚路蓝缕,啃着窝窝头,住着地窑子,肩扛人拉,开荒种地。使戈壁变成绿洲,沙漠成为良田。在罕无人烟的地方,建造出美丽的城市。这也是奇迹。</b></h1><h1><b>老同学李永清,在文章中说得好;“他热爱的地方,就应该是我热爱的地方。他所为之付出的事业,也是我应该为之付出的事业,在困难面前,父亲勇敢着,我也要勇敢着。” 这就是我们军垦第二代所要表达的精神追求和理想。 </b></h1><h1><b>我们这一代,在父辈的熏陶下,在火热的年代中成长 。在社会大变革中奋力行进。 有过欢乐,有过理想,有过痛苦,有过渴望,在征程中继承,传递着父辈们的正能量。</b></h1><h1><b>我们参与和见证了,时代进步和民族复兴的过程。我们是平凡的,也是幸运的。</b></h1><h1><b>《岁月的风景一我们的故事》是爱不释手的一本好书,它展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传递着热热的温度,</b><b>我仿佛抚摸着父辈们的足迹,</b><b>似乎在和父辈们对话,又似乎在和晚辈们交流。 打开这段几乎被尘封的历史,露出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再现了那段历史。开卷有益,爱不释手。王学正的一句话说的好:“为兵团建设,做出无私奉献的人,就是一个理想崇高的人,一个伟大的人。 </b><b>读这本书,倍感亲切,温暖,有吸引力。这是一本有价值的好书。 感谢这本书的发起者,编写者 。为《岁月的风景一我们的故事》的出版默默奉献的老同学。谢谢了!</b></h1> <h3></h3><h1><b>一名叫魏幸荣的兵团战友发来的读后感:</b></h1><h1><b>读《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后随笔</b></h1><h1><b> 此书名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初视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能吸引人,通俗,亲切有感染力。</b></h1><h1><b> 此书内容基本相似,以个自身经历体会,讲述兵团二代为主体及他们的父辈,子女为建设新疆,巩固边疆个个都有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为军恳戍边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尤其他们的老一辈基本都是解放前就参加革命的老革命,老八路更使我敬佩不易。书中的动人故事激励我从书到手仅用一周时间将个人篇全部通读完毕,有的如王玉,郝永华等文稿还读了第二遍,感受很亲切。</b></h1><h1><b> 此事编委及作者水品素质都很高,文字精练,通俗感人,思路清悉,使经过同一时代的我不由的引起了共呜,心情久久不能平静.....。</b></h1><h1><b> 20 18年7月24日</b></h1> <h1><b>这我同学张燕萌弟弟的朋友写的读后感:</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翻开张行长姐姐的中学同学纪念册,花了三个中午读完,心里有感动更有敬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群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兵团人的后代,和新中国一起成长,如今已届花甲之年,今年从四面八方来新疆聚会,实属不易。他们将父辈支边和自己成长的故事写下来,汇成了《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一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停课闹学潮、当过红卫兵、大串联、上山下乡、参加“文革”后的高考……他们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兵团历史的记载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他们记录的兵团故事我隐隐约约都有点印象或是和父母言谈中的一些事情相似,觉得很亲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岁月在他们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一路繁华喧嚣,一生坦荡曲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坎坷的人生没有让他们消沉、痛苦,也没有认为自己是时代的牺牲品。回首往事,他们没有怨言和懊悔,忆起的更多是贫困中的温暖和美好,记下的都是对时代的宽容和感恩,想到的都是对生活的满足和憧憬,甚至充满时代的优越感和自豪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看了他们的文章,我想,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是充满了理想的,即便遇到过无情,经历过风霜,他们从小接受的红色教育让他们以朴素的生活观顽强、执着的和命运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辈子很长,不会事事遂意,六十年百味人生,六十年酸甜苦辣,经历就是财富,就是精神支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一辈子也很短,我们唯一和岁月抗争的事,就是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地活着,不卑不亢,不骄不躁,乐观而豁达。</b></p> <h3></h3><h1><b> 薪火相传—樊少华</b></h1><h1><b>《岁月的风景一一我们的故事》终于岀版了,可喜可贺。成书之周折尽在不言,兵团人固有的执着精神已在字里行间。</b></h1><h1><b> 六十多位作者,四十多年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师子校的中学同学,如今都年逾花甲,许多人也都离开新疆多年,定居天南地北。每一次在新疆聚首,故地重游,自是热烈而温馨地忆起青春年华,每一次分别又是依依不舍,执手相看泪眼,相约再见。乡关万里,何日再见?你我勿相忘、你我常相见,便成了这本书最初的动议。</b></h1><h1><b> 共同的生命中的花季,纯洁真挚的情感和友谊,历几度春秋又结硕果。作者们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和父辈那个时代的故事,那是一段真实的历史,上千张泛黄的照片历历在目,见证了那段岁月的风景。</b></h1><h1><b> 花甲人忆青春,无论怎样客观的记述,也都会必然体现出经过几十年的人生阅历,思想积淀而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的故事》讲述的不仅仅一段人生而是一段厚重的历史,它宣扬了一种精神,而这种精神则源于这片土壤。千年不死的胡杨只生长在大漠戈壁,把它移到温室中尽管枝繁叶茂而风骨不存。作者们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担负起了传扬这种精神给社会的责任和使命。《我们的故事》是向忠于信仰、舍我奉献的第一代兵团人、一代共和国英雄致敬,是向自己并不浪漫的无悔青春致敬。《我们的故事》是时下物欲泛滥中的一股清流,是信仰荒漠中响起的军号,也是一笔留给后人的宝贵的精神财富。</b></h1><h1><b> 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我们都是亲历者和受益者,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有目共睹,高速公路、铁路,高楼大厦铺天盖地,我们都看得见,并为之欢欣鼓舞。而那些看不见的呢?道德、良知、灵魂、信仰,老一代兵团人的风骨,都与时俱进了吗?而这正是一个民族可持续发展进步的原动力。谁是这个时代的英雄?谁是“国家精神"造就者?此时此刻大声地讲述我们过去的故事,甚至撕裂深埋心底的伤痕,颂扬已被人们遗忘的一代英雄,呼唤“十万天兵卸戎装"、“铸剑为犁″的壮阔,国家 、人民至上的精神,这是在精神荒漠中灵魂深处的呐喊。</b></h1><h1><b> 《我们的故事》也许是一本并不合时宜的书,国人从未象现在这样疯狂的崇拜金钱,这种不合时宜更是难能可贵。当所有鲜花都送给明星的时侯,我们把鲜花献给被历史遗忘的英雄,把英雄的精神接过来、传下去,写父辈写自己,给后人看,薪尽火传,生生不息。勇于承担传承使命的人,才是有灵魂的人。</b></h1><h1><b> 回首青春再燃激情,让青春之光染浓晚霞,让彩霞辉映大漠,让大漠不再荒芜。</b></h1><b> </b><h1><b>2018年7月12日新书发布会发言稿 樊少华</b></h1><b> </b><h1><b> </b></h1> <h3></h3><h1><b>心弦上流淌的岁月之歌</b></h1><h1><b>——读《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b></h1><h1><b>忠实的读者 赵梅筠 (原准噶尔时报社编辑部主任) </b></h1><h1><b> </b></h1><h3></h3><h1><b>穿越岁月千种风景,你的,你们的故事是同龄人生活调色板上最靓丽的那一抹绚烂。 这是读完《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之后的第一感受。 </b></h1><h1><b>没有生花妙笔,没有惊心动魄,没有刻意雕饰,没有曲折迂回,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十个五家渠长大的孩子,兵团第二代人的成长经历和你们的父辈的故事,就这样抓住了我的心,真情感人真实动人细节憾人,这本画册像金子般灿灿在心头闪烁流光溢彩,就是因了这可贵的真情真实。小小的冯家海子,倒映着你们顽皮的身影,蜿蜒的老龙河畔,还有那因为历史原因缺少了很多读书声的校园,那特有的班、排、连的编制,有你们的韶华在流淌。难能可贵感人至深的是,在你们的记忆中,没有抱怨没有沮丧,展现的都是对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珍爱留恋,在步入社会之后,无论是什么岗位,我看到的都是奉献,过往的一切都是记忆中的珍藏,满满都是正能量。 </b></h1><h1><b>让这本画册熠熠生辉别具特色的,是两代人甚而三代兵团人同时展示的真实形象,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这本画册的意义和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编委们的初衷,她浓缩了军垦史,留下了这一代人的成长足印。在你们的故事中,兵团第二代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b></h1><h1><b>一朝同窗一世情谊,你是我的姐妹,我是你的兄弟。 在你们的故事里,我感受到了弥足珍贵的同学深情。 特别是你们对那些已经辞世的同学们深切怀念真情诉说,让我潸然泪下,感动不已。 </b></h1><h1><b>值得特别一提的是画册的前言与后序,提纲挈领的概括了内容和意义,文字优美,内涵凝重,也是画册浓墨重彩的一笔。 </b></h1><h1><b>感谢编委,感谢所有的作者,感谢你们用真实拨动了我的心弦。感恩生活的馈赠,让你们用真情酿就了这瓶穿越时空历久弥香的佳酿,我醉了。 </b></h1><b> </b><h1><b> 写于2018年8月7日</b></h1> <h3></h3><h1><b> 读《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有感</b></h1><h1><b> 一一原师子校高六七届校友王可夫</b></h1><h1><b> 金秋一日、惠风和畅。老友王学正送给我一本由他的同学集体创作的《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捧在手里,喜阅数遍。感慨万千,心中荡起一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b></h1><h1><b> 《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的字里行间,和一张张亲切鲜活的照片,把我带回了昔的岁月。这本书重现了他们学生时代的风貌,记录了一批学子的成长历程。记录了他们父辈保卫边疆建设边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兵团人的奋斗精神。</b></h1><h1><b> 《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充满了友亲、亲情、同学之情。是一幅色彩斑斓的长卷,展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是一部有滋有味的军垦人的生活史,是兵团人不可多得的纪实文学和宝贵的文史资料。是强大的磁场在身边萦绕,恰似一条丝线穿连东西南北, 犹如爽快的春风温馨了心房,是一份情重义深时尚的厚礼,使人焕发了青春。好好收藏吧!让她永远伴随布满霞光的美好人生。</b></h1><h1><b> 学正是与我交往二十多年的好友。他医术高明,爱好广泛,品味高雅,酷爱文学,常有作品发表于报刊杂志。对他的创作风格,早已熟知。他文风朴实,语言无华,用词精确妥贴,情真意切,令人心潮澎湃。书中的散文诗《同学寄语》,就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和写作艺术的再现。</b></h1><h1><b> 编辑部的同学,能把年过半百,多年未见分散在四面八方的老同学,凝聚在一起,促成了《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的问世,难能可贵。这在师子校近万人学生中,也是独一无二,让我十分敬佩。</b></h1><h1><b> 祝学正和他的同学们创作更多,令人满意喜爱的精品佳作。并向这本书的倡导与策划者,王玉同学及所有参与创作、编委的同学表示敬意。</b></h1><h1><b> </b></h1> <h3></h3><h1><b> 读《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后</b></h1><h1><b> 原农六师文联副主席王旭</b></h1><b></b><h1><b> 翻阅岁月的风景</b></h1><h1><b> 我们的故事就像大漠小草在我面前走动</b></h1><h1><b> 它是绿色的种子</b></h1><h1><b> 不死的根系,永恒的灵魂</b></h1><h1><b> 它没有被旋风卷走</b></h1><h1><b> 它没有被黄沙埋掉</b></h1><h1><b> 紧紧抓住大漠的胸膛</b></h1><h1><b> 抱住仅有的一滴水珠</b></h1><h1><b> 信守无悔的渴望</b></h1><h1><b> 小草不怕人们把它忘掉</b></h1><h1><b> 心中星光的闪耀</b></h1><h1><b> 小草不怕人们把它忘掉</b></h1><h1><b> 心中有月光的微笑</b></h1><h1><b> 小草不怕人们把它忘掉</b></h1><h1><b> 心中有阳光的</b></h1><h1><b> 拥抱</b></h1><h1><b> 历史的后来人</b></h1><h1><b> 一定能在大漠里找到</b></h1><h1><b> 苦涩</b></h1><h1><b> 忧伤</b></h1><h1><b> 眼泪 </b></h1><h1><b> 喜悦和幸福的无穷......</b></h1><h1><b> 等到那一天</b></h1><h1><b> 葡萄熟了</b></h1><h1><b> 麦子黄了</b></h1><h1><b>牛羊 肥了</b></h1><h1><b> 奶茶香了</b></h1><h1><b> 在大漠无名的丰碑里</b></h1><h1><b> 一定会有小草的名字</b></h1> <h3><b> </b></h3><h1><b> 阅《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 --的读后感</b></h1><h1><b></b><b> 读者--魏淑萍,有感于2018年8月6日晚</b></h1><h3></h3><h1><b> 焱焱盛夏,五家渠市文坛又结出引人注目的硕果--《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我有兴获得编委会赠与的此书。优雅的书名立刻吸引了我,仔细翻阅后心中波澜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令人影像深刻的书名,立意新颖,书中图文并茂,内容详实且感人。作者带我们回顾、真实的还原了五十年代至今,客观的讲述了军垦老少三代人的人生经历。从图片和文字方面双向展开,一幅幅泛黄印有六师映像的感人至深的老照片,记载着、再现了老前辈戎马生涯、屯垦戍边的火红年代。一张张炫彩夺目的图片,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这本书包含了如此大的信息量,很有史料价值,实在是值得一读的好书。书中有不少我认识的好友或儿时邻居:像文艺范刘宁大哥、同事赵靖、好友张忠毅和沙黎娥等;他(她)们笔下的序言、散文、诗歌字里行间喷发着岁月的激情,展示着那个特殊时代的人生芳华与知情岁月的经历……</b></h1><h1><b> 《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文体形式,述说着作者个人成长的故事,及家风家训的耳闻目睹,反映的不仅是个性的、真情实感的流露,又是时代共性的融汇,所有的人生轨迹,无不突显着那个时代的特征。</b></h1><h1><b> 重温历史回放昔日的纪实,品味今日的美好生活,预示着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眼前掠过六师老一辈的精彩人生的感人事迹,折射出几十年浓缩下的五彩缤纷的画面,真不实为一副彰显兵团三代人军垦情结的、色彩斑斓的岁月风景长卷……</b></h1><h1><b> 岁月如梭,书中所展示的那段历史,是从小就印记在我心中的兵团情,军垦情,开启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尤其是对老前辈开拓军垦事业,屯垦戍边千秋伟业的历史要铭记于心。书中深受几代军垦人爱戴的老红军姜胜副师长,为六师工业、农机、化工事业的发展呕心沥血,功不可没!我与书中的作者们是同一时代的人,较为熟悉书中作者柳滨姐的父亲,一0一团的老团长柳长永,他工作作风雷历风行,常年深入基层一线与干部职工同甘共苦,生活中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至今一提起老团长,干部和职工立即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追思、怀念老前辈们,</b></h1><h1><b> </b></h1><h1><b> 此书的主创,作者王玉的故事,最令我感动和佩服。对于她的事我早有耳闻,只是未曾谋面,只从朋友那里得知她是一位民营企业的董事长。</b></h1><h1><b> 她在昔日的同学中,在熟悉她的人群中,在企业社交圈中有极好的口碑。翻阅此书之后,一样一样得到了印证,对王玉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9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王玉凭借敏锐的头脑,果断下海经商办企业,在商海拼搏中生意做得风声水起,一步一个脚印由一个小摊主做到了大民营企业家,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她还读了清华大学的MBA,辛勤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是那个时期赚到第一桶金的时代宠儿。我佩服王玉是一个敢想、敢做、敢为的,有担当的、睿智的女人;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可贵之处是她成功后,仍然不忘同学情;是一个诚信包容富有爱心的好人;当哪位同学有困难时,她总是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度过难关,精神上给于引导和鼓励,两次大型的同学聚会和组织到大午考察及此次编辑出版《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一书的费用,王玉慷慨解囊,无私捐助。她的人品就像璞玉一样,内敛厚重富有内涵。她生意场上坚守诚信,与同学的关系情深意切,在她的倡仪,策划和编委会以及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她个人全资赞助下《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一书得以顺利出版,王玉平时生活中待人真诚,朴实无华,做人低调而从不张扬!她不仅是生活中的强者,又是民营企业经济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者,领路人!更是军垦精神的传承者。</b></h1><h1><b> 书中副主编王学正是我十分敬重的大哥,他本是学医从医的执业者,但他骨子里酷爱文学且多才多艺,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汲取文学的养分而充实自己,多年的沉淀与人生阅历的积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文才横溢的他,妙笔生花,早几年就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军垦医家》,在不同时期接二连三地发表了不少篇幅的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时不时会有惊喜的新作品问世。愿学正老哥在瀚翰的文学路上走的更长远。并祝《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中的,我熟悉的朋友和不熟悉的大哥大姐们幸福安康!</b></h1><h1><b> </b></h1><h1><b> </b></h1> <h1><b>岁月的馈赠 ——读《岁月的风景》 </b></h1><h1><b> 众 灵 </b></h1><h1><b>近日,好友王学正惠送我一本图文集《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是他们悉心编纂的他们那届同学的回忆录和诗文集。 学正兄长我几岁,却是多年的文友、挚友、诤友。我们平时虽见面不多,但可谓心照不宣、无话不谈。 之前就听学正谈起过,知道他们在筹措此事。但终于得到此书,仍让我感到了极大的震撼和莫名的感动。 同学聚会、出光盘、出纪念册已不鲜见,自己也曾参与过。但策划如此周密、编辑如此专业、设计装帧印刷如此精美的纪念册,我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也是令我震惊的原因。 让我感动的,则是书中的内容——那些文字、那些图片、那些诗文…… 近80篇文章和近1000幅图片出自60多人之手,可谓那一代兵团学子和军垦岁月的人生长卷和历史缩影。那些面孔、那些故事、那些场景……让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同是军垦后代,虽晚生几年,但相似的经历、遭际,一样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共通的悲欢离合、人生感悟,我们都感同身受、同振共鸣;陌生的是,那每一个独特而鲜活的个体、那每一段不可复制的经历、那每一份刻骨铭心的情感洗砺和丰富曲折的心路历程,只属于那个特定的“他”或“她”。 凝视着那一幅幅或陈旧泛黄、或光彩艳丽的照片,仿佛在阅读一个个人的活生生的履历,仿佛在检阅一方土地、一个地域、一个时代的编年史。那一张张年轻纯稚的、不加粉饰的、或英气勃发的、或沉静俊美的、或端庄秀气的、或淳朴天真的面孔,无不透射出一种摄人心魄的美!及至那些成年后的彩色照片,也同样将兵团子弟那种朴实、大气、睿智、勤奋……的特质跃然纸上,让人心灵震颤而感动。 文章的作者想必是术业学养、兴趣爱好各有不同,但所写的文字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饱含感情、真实无伪、朴实无华、亲切感人,加之那氤氲文中的历史沧桑感和厚重感、那俯拾皆是的生动细节……让人感到温暖而动容。 这一代人,基本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到中期,如今大都到了六十四五岁的年纪。正如一些微信段子所言,他们几乎耳闻目睹和亲身经历了共和国所有的历史。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恰逢一个非理性的狂乱的年代,于是他们就不可避免地、无一例外地被裹挟其中,经受一场人生洗礼,走过一段生命历程。从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窥见,他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崇高而朴素的人生理想、盲目而炽烈的革命热情、单纯而美好的生活憧憬、以及青少年所特有的虽百折而不回的乐观主义精神;但同时我们也不难体味到,他们那成长背后的烦恼和苦闷、那前进路途中的思索和困惑、那追求过程中的迷失和怅惘、那奋斗历程中的艰辛和彷徨……还有那如花的青春放逐大漠、鲜活的生命长眠荒冢、青涩的爱情过早凋零、无奈的命运不能主宰、狂热的理想遭遇溃灭……成熟和收获的代价其实也很惨重。正是这样一种矛盾的尖锐的存在,增加了那段历史的苍凉和厚重,从而演绎出某种令人心悸的精彩。难能可贵的是,文章的作者们的笔触在探及这段历史时,有意无意地淡化了那个时代的悲剧色彩,而更多地观照了那些生命的个体,并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捕捉和记录了一个个闪光的亮点,于是一个个普通的、平凡的、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由此而变得鲜活而生动、高贵而自尊,在那样严酷的环境和背景下,依然闪烁出人性的光辉。在这里,作为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存在价值得到了确认,人的尊严被提到了应有的高度。我以为这是该书的一个重要的人文价值所在。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大概都有怀旧的心理吧。当岁月催老青春容颜,当时光流转物是人非,当时过境迁良辰不再,当远离故土身如浮萍,当离群索居亲朋渐阙,当激情消退心如止水……人们往往会通过聚会、回忆、倾述或访旧、寻根、撰文来重温往日情景,求得心灵慰藉。于是,借助图片和文字,逝去的青春芳华、狂热的理想和激情、同学朋友间纯真的友情、美丽的邂逅、真诚的眼泪、甜蜜的初吻,或许还有苦涩的爱情、早逝的生命、痛苦的忏悔、深刻的自省……便一一重现。被时间和岁月过滤和沉淀下来的东西,是最为弥足珍贵的财富,也是最滋养心灵的补品。 读过他们的文字或接触过他们本人,你就会发现和感受到,这一代人不仅有血与火、剑与犁的粗犷大气,也不乏情与爱、泪与笑的脉脉柔情。他们爱憎分明、嫉恶如仇,又宽容大度、悲天悯人,对过去的记忆铭心刻骨地怀想和对未来希望坚定不移地寻求交织在一起,于举手投足间透射出丰富的人生阅历,于谈笑风生中流露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他们的文字一如他们本人,没有矫揉造作、哗众取宠、虚夸浮躁、无病呻吟,有的只是真情大义、纯朴乐观、成熟厚重、简约丰盈。他们本有足够的理由引吭高歌或放声恸哭的,而他们却将之化作散淡如水的文字娓娓道来,有的浅吟低唱、平中见奇,令人回味;有的如泣如诉、荡气回肠,令人扼腕…… 他们那一代人所独有的人生际遇和生命历练,使他们变得乐观坚强、豁达宽容而又大彻大悟、从容淡定。从书中可以看出,他们从学校毕业后,在各自的人生轨道上,完成着自己的生活、事业和人生旅程。他们各有建树、各有所成,也不乏“成功人士”;但大多或许并没有显赫的业绩,没有高官厚禄,没有大富大贵,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可能虽有遗憾,但却无怨无愧无悔。其实,他们对兵团、新疆、乃至国家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所做的贡献,已被载入史册,永留青史。 本书的作者们,现在应该都已经退休卸任,或含饴弄孙、或赋闲游玩,当然也有发挥余热、坚守职场的。但他们深知,再好的演员也有退场的时候,再好的演出也有谢幕的时候;昨天已成为今天的历史,今天又是崭新的开始!从书中可以看出,他们的胸膛里,依然跳动着一颗颗年轻的心,他们对人生的追求依然执着而坚忍。 还有一点令我感佩的是,这批六十奔七的人,绝大多数并非专业的作者或编辑,有的还忙于其它事务,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编纂出如此有质量的书来,其热情专注、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个中的艰辛甘苦,可想而知。 感谢你们这一代人,感谢这本《岁月的风景》,使我们能够得以重拾并粘合那段历史的碎片,给历史留下一份真实而生动的鉴证。对于同代人来说,不仅可以藉此重温曾经的岁月,汲取有益的成分,唤回失去的记忆,亦可告慰逝者,疗救创痛,抚慰心灵;对于对那段历史恍如隔世、不甚了了的年轻人,相信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读物,或许他们从中得到的东西,要比当下的影视、网络、微信里的某些作品给予的更多。 确有太多的感悟、太多的心语想要表达,但限于篇幅,只好就此打住。 书名切中肯綮。我想说,这么雄浑大气、壮美旖旎、回味悠长、绵延不绝的风景,不正是岁月给予你们的最好的馈赠么! (2018.8.23晚于五家渠) </b></h1> <h1><b>再次感谢《岁月的风景—我们的故事》把我们召唤相聚在乌鲁木齐市,感谢参与编辑此书的所有同学,你们辛苦了!感谢王玉圆了所有同学的梦!感谢在疆的所有同学,你们仍然奋战在边疆一线,继承和发扬了父辈的光荣传统,将祖国的边疆、我们的家园建设得如此美丽。你们周密的安排,热情的款待,使我们更加感到同学之情永生难忘。在我们恋恋不舍离开新疆之际,再次感谢王玉为这本书和这次活动所付出的一切!谢谢!</b></h1><h1><b>感谢朱建华同学的指导,感谢姜焕新、于清梅、房秋雅同学的帮助。</b></h1><h3><br></h3><h1><b> 沈红</b></h1><h1><b> 2018年8月19日</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