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1> 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大一时的古代文学课上。为了教学的直观性,老师安排了视频教学。</h1><h1> 那时家里还没有电视机,没有看过彩色电视。第一次被剧情吸引,喜欢美有千秋、风华绝代的金陵十二钗,喜欢聪明灵秀、乖僻邪谬的贾宝玉。剧中的这些角色,都是那时谈论较多的话题。但有一个人物最刺痛人心,尽管这个角色出镜少,多年后却还一直记得。她就是两次进大观园,给人取乐的刘姥姥。</h1><h1> 刘姥姥第一次进大观园,原著文字描写不多。只写了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的爷爷,当年是个小京官,与贾府王夫人的父亲认识,贪图王家权势,又因同是王姓,借着“一处做官”的机缘便“连了宗”成了“本家”。到了王狗儿的父亲这一代,家境不好,萧条败落,搬去郊区生活。到了年冬岁末,王狗儿家无以为计,刘姥姥寻求救济,就想到去荣国府攀亲。</h1><h1> 剧情里,周瑞家的是这样向凤姐传达王夫人的指示:“太太说,与他们家原不是一家子,不过因出一姓,当年又与太老爷在一处做官,偶尔连了宗的。这几年来也不大走动。当时他们来一遭,却也没空了他们。今儿既来了瞧瞧我们是她的好意思,也不可简慢了她。便是有什么说的,叫奶奶裁度着也就是了。”还好,一向骄横跋扈、疾声厉色的凤姐,那日心情好,对刘姥姥格外体恤,不仅接济了她二十两银子,又单给了一吊钱让她雇车。这些钱,对于刘姥姥一家来说,足可以帮助她们度过眼前的困境了。</h1><h1> 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正巧贾母无聊,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就请了来见一见。</h1><h1> 这一次,书中用了浓墨重彩,描写了刘姥姥在大观园左右逢源、装疯卖傻的逗乐场景。吃饭时,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h1><h1> 因为阅历肤浅的缘故吧,多数时候对人物的评判都有一个习惯。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电视,会不自觉地把里面的人物分成好人和坏人。那时,我站在林黛玉的阵营,凡是她觉得不好的,我就都说坏。当时也觉得刘姥姥真是太下作了,装疯卖傻,扮丑扮蠢,为了得到点钱,舍了一张老脸来取悦贾家的人们。很不喜欢这个角色。</h1><h1> 那些带着很大优越感的想法,都是在年轻不更事时。及至经了些世事,懂得人人都有在屋檐下要低头的时刻,这才对刘姥姥感同身受起来。</h1><h1> 大学毕业那年,赶上了工作包分配的末班车。家里有点门路的同学,都托人找关系,分到了理想的工作单位。有的进了省城,有的进了地市级城市。像我们这样出身寒门的学生,只能是那里来那里去,我却连这样的待遇也没有,被分配到陕北延长县。当初读书考学是为了摆脱贫穷,跳出农门,读完大学却又被分到比家乡更贫瘠、落后、荒凉的陕北黄土高原。宿舍的同学陆陆续续先后离校去单位报道。我无心道别,说声珍重,也无心祝贺,说声后会有期。只觉得无颜面对辛劳的父母,面对善良的弟妹。我还逗留在学校,在那个炎热的夏天,人散空寂的校园,在寻找机会,扭转未来人生的机会。</h1><h1> 那天大弟从宝鸡赶来学校接我,帮我搬运行李。那年延安的夏天很热,那天去市场买了两个西瓜,那晚带着大弟去教务主任家。那晚对那位老师说了什么,都已模糊,毫无记忆,但当时的窘态和狼狈的样子一直刻在心里。那个夏夜,我还一直记得,是我平生第一次委屈自己,放下傲骨,向外人哭诉,诉说生活的不得已。</h1><h1> 同村的一个陈姓人家,有人在西安干大事。父母合计了几个晚上,决定给我找这位大官去碰碰运气,想在省城给我找一份工作。同村的人都说他是某单位的一把手,也是他们认识的最大的官。</h1><h1> 那天,父亲带着我,拿着事先准备好的手工挂面,刚磨的包谷珍,买了一袋水果就去西安了。大门守卫森严,有武警把守,没有证件或预约是不能进去的。我和父亲一直等在大门口,盯着每一个进出的人,盯着每一张进出的车辆。见着面善的人就会上前询问打听。一位好心的阿姨说你们一直等着,十二点午饭时他就会出来。守株待兔的时光最漫长,还有头顶着艳阳更难熬。</h1><h1> 终于等出来了,在众多人群里,父亲还是一眼认出了他。父亲赶紧小跑着走上前去,用我从未见过的讨好表情,介绍了我的情况,吞吞吐吐说明来意。其实,就算父亲不说,人家那位见多识广、身居高位的大官,也能猜出我们是为啥而来。他听父亲说完,没有搭腔,也没有抬头,过了半天说了一句:我很忙,下午两点后找我的司机。随后父亲小心翼翼递上挂面、包谷珍袋子,说这些都是家乡的特产,娃的事就拜托帮忙。看着父亲说话的神情,我竟然不合时宜地想到了刘姥姥,那样子,真像刘姥姥在荣国府和凤姐说话的场景。</h1><h1> 之后的那几年,因工作上的不尽人意,经常请假、早退、迟到,不安心工作,惹恼了领导,没少给父母带来麻烦。97年的暑假过后,因病请假,开学晚回单位十几天,被新来的校长停职,扣发工资。父亲说他跟这个校长打过交道,有过几面之缘,去找找人家为我说情。第二天是周末,父亲一大早骑着自行车去那个校长家替我求情。虽然我没有亲历当时的情景,也不知父亲给人家说些什么,那个人又是如何对待父亲的到来,我全然不知情,但我依然能想象得出,那个人高高在上的嘴脸,父亲低声下气的乞求的样子。</h1><h1> 父亲一次又一次碰壁吃闭门羹,我才懂得了求人的艰难和父母之爱子的隐忍,开始对刘姥姥有了一丝理解,如果不为了生活,谁愿去低三下四?</h1><h1> 是啊,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谁又没有求人的时候呢?而我们,对于他人的无奈际遇,总是要在自己经历过人生的风霜之后,才会感同身受。<font color="#b04fbb"> </font>如今,我一遍遍再读《红楼梦》,在刘姥姥身上,看到了父亲的影子,看到了许多人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h1><h1> 于是,今天,当我再看到这样的面孔时,心中都会生出一种敬意,也深深懂得了那句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穷和弱,只是暂时的缺失和轮回,只要一直心怀希望去努力,想要的,命运,都会一点点兑现给你。</h1>
<h1> </h1><h1><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