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海外游子的思乡情

收藏见闻录

<h3>【华侨登记证】</h3><h3><br></h3><h3> 今日再收两本民国时期中国驻马尼刺总领事馆签发的“华侨登记证”,当时菲律宾为美属。</h3><h3> 版本一为1937年3月1日签发,中字第26800号,事主詹侯宋,晋江人,时年23岁,从商,1927年入境;版本二为1940年10月26日签发,字第59538号,事主为詹侯文,晋江深沪人,时年17岁,学生,1940年入境。侯文应系侯宋之弟,“詹成发”应是詹侯宋经营的商号。</h3><h3> 经历太平洋战争,百废待兴,另见一张1946年4月20日的“旅菲深沪培青学校董事校友联合会第一届职员摄影”老照片,有詹侯宋留影(后排左三),可见其热心教育。深沪培青学校至今尚办学中。</h3><h3> 晋江市深沪镇所在地的港阜,昔日海岸线有三个渡口,宫仔口渡至圩口渡因背靠深沪高阜石壁山,称“阜后”;圩口渡至港口渡就称“港内”;各取村名中的一字,合成为“港阜”,即是渔村又是侨村。据《菲律宾商报》2017年11月15日刊告:深沪港阜詹侯宋于11月12日在菲律宾计顺市逝世,如此计算其应享年103岁,人瑞也。</h3><h3> 深沪“詹氏宗祠”系1996年依原清代建筑修缮,为五开间前带两庑的硬山式顶建筑,门楹镌刻“敬尊巨典传芳谱牒悖祖训;端相崇祠世衍后昆建殊勋。”是以其开基祖敬端为题的冠头联;两侧柱也镌刻联文:“佛耳源流远;沪江世泽长。” 大门内匾书“清隐传芳”。据网络:两庑墙壁嵌建祠捐资人影雕像,其中有旅菲律宾族人詹侯宗者(或许即“詹侯宋”),是深沪詹氏辈分最高的老人,个人捐资达23万元,几乎占建祠基金的一半。(2018.11.17)</h3> <h3>【收藏手记:《菲岛沦陷期间华侨日记(1942.1.1-1945.1.31)》】</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1</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外出神游</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余有数周,未去周六古玩早市,今晨起个大早赶去,小贩的破烂杂物摊,还是让人抢先扫荡过,收藏讲缘分,平常心,人弃我取,从故纸堆中,拾起一本很不起眼的蓝布皮线装巨厚老帐簿,询价偏贵,但见内页:毛笔字还算清爽,时间又属抗战期间。略返价,购下作资料。</span></h3><h3>2)返家略阅,该册非帐簿,系1942年1月1日至1945年1月31日,某旅菲华侨的三年零一个月日记。从菲岛沦陷至光复全过程的原始资料,颇为珍贵。 3)1942年菲岛沦陷于日寇铁蹄,1月2日马尼拉沦陷,“此地自战事发生后海道即行封锁交通为之断绝故家书可抵万金……”(民国叁拾壹年元月零贰日) 4)在此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有缘寻觅侨亲日记这种民间文献,从中应能阅见主人翁在那苦难年代时的心迹,待慢慢品读。(2015.9.5)<br></h3> <h3>【新英政府华侨证】</h3><h3><br></h3><h3>1947年,俩福建籍华侨夫妇欲返乡,携新加坡英国殖民地政府颁发的外国人证书(1947.9.3),新加坡至厦门船票(1947.9.13),票价123元,“DECK”难道是风吹日晒雨淋的甲板票?而非船仓票。先生姓庄,太太姓陈,船票盖宣传章:汕头厦门中国海关定例人客所携带行李不得逾美金50元。<br></h3> <h3>【香港中旅社行李标签】</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侨(港)胞乘港穗直通车携行李返乡省亲,香港中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旅行</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社大巴托运的行李标签布条,上布条系限45公斤行李,下布条系限100公斤行李。港穗直通车终点站为广州市东风大厦,侨胞再转车返乡。</span><br></h3> <h3>【晋江番客婶前往香港探夫之“出入通行证”】</h3><h3><br></h3><h3>1954年8月3日签发,有效期60天,盖“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印”、“厅长叶松”签章、“晋江县人民政府公安局户口专用”章及经办人私印。背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深圳边防检查站验讫”章,表明该证已使用过。<br></h3> <h3>【澳门客寄钱来】</h3><h3><br></h3><h3>1959年5月14日拱北华侨旅行服务社收款人民币6.80元,扣0.33元(含邮费,5.15封寄福建惠安,贴邮票3分),代办费有点高,占到百分之4.85。封夹委托凭单(收领人通知单),余6.47元邮局汇款。<br></h3> <h3>【母亲节: 香港客来信】</h3><h3><br></h3><h3>1959年5月初一 </h3><h3><br></h3><h3><br></h3> <h3>【从香港寄赠毛主席像章】</h3><h3><br></h3><h3>1967年2月,时值“文革”初期,香港学生寄给家乡晋江朋友信笺,谓香港报章讲3月1日大陆学校开课,并随信夹寄两枚时兴的毛泽东像章作礼物。<br></h3> <h3>【福州侨汇派送处】</h3><h3><br></h3><h3>好康了,家里来侨汇了,生活可改善了。但有海外关系,在“文革”特定时期,政治上是否有影响呢?……《1967年福州侨汇派送处通知单》,本埠印刷品,邮资1.5分。(2013.7.28购于福州) </h3><h3><br></h3> <h3>【华支老战士】</h3><h3><br></h3><h3>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番号四十八支队(学习中国新四军和八路军的精神和经验),总队长许立(晋江龙湖人,曾任中联部副部长)。1942.5.19成立,三年间作战200次,歼敌2020人。1994年,华支老战士参访福建14天,最后到泉州参加市菲律宾归侨联谊全四周年活动。庆贺团单、嘉宾胸花购于福州左海。(2013.7.28)<br></h3> <h3>【家书的乡愁】</h3><h3><br></h3><h3>羊年新春佳节,《泉州广播电视报》(2.23-3.8)以四版篇幅特别策划“家书”专题:心中有爱、年味更浓,书信与年味似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与我们渐行渐远。邀请王仁杰、万冬青、左翼、张明、蔡崇达等八位泉州人,以家书形式,重返传统文化精神磁场,重温文都精神大餐。我讲述的是侨批《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2015.2.24)<br></h3> <h3>【每逢佳节倍思亲】</h3><h3><br></h3><h3>大年初一收到福建省档案局(馆)寄来的《中国侨批与世界记忆遗产》一书,该书由鹭江出版社出版,收入2012年12月在福州召开的“中国侨批-世界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43篇,含拙作《侨批研究在集邮领域的应用及其成果》。当时因慈母仙逝,失去参会现场学习的机会。佳节团圆也提醒我们更要重视家庭的价值。(2015.2.19)<br></h3> <h3>【家书抵万金】</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br></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2014年3月,泉州市直机关书法家协会《书品》第二期出版,设“闽南侨批研究”专题,收入拙作《家书抵万金》。</spa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