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闲记

风剪云

<h3><br></h3><h3> 人至中年,回忆也多。</h3><h3> 近来总是忆起在红土地的零零星星,倒似有种舍不去的情结。想到那块红土地,尤其是在雨过天晴,阳光灿烂时,明晃晃呈现出来的血色,血脉便莫名地偾张,心潮暗涌。红土地分布较多,但南昌这块红色的土地,觉着更不同于别处的一种暗红。如同“八一军旗红”这句歌词隐隐在我脑际的回荡,或许这就是这块土地的独特之处吧,与历史有着无法解除的缘结,我忆之,当然也与在这块土地上并无波澜的经历有关。</h3><h3><br></h3> <h3> ~1~ 初记南昌,是历史教科书中对南昌起义的论述,革命第一枪在此打响,此后便诞生了人民军队,这里便被赋予了现代史上的特殊意义。其实,早前的历史上就以名都称之了,古称南昌为豫章、洪都,简称“洪”或“昌”,素有“物华天宝”之美誉。提及南昌必提滕王阁,位于此地始建于唐653年的滕王阁,系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问世后更是让南昌名声远播,文人雅士争相赴此只为一睹名阁,咏诗作文数不胜数。而滕王阁自建以来更是以二十九次重建,印证了南昌这块土地上的风云变幻。 我的南昌情结,或许与启蒙初期的引导教育有很大关系。一个人受怎样的教育思想引导点化,便生成怎样的目标追求和人性特征,之后便会以一个个无法割舍的情结,排列成你的一生。我辈自小便被教育做个又红又专的有用之人,接受着战争影片的洗礼熏陶,自然对革命圣地便储存了记忆和向往。之后踏上这块红土地并记忆之,并不是偶然。 对这块土地的红色钟情,也缘于革命第一枪在这打响之后,这块土地便饱含了那些往事的记忆,成了一方有着特殊含义的色彩沉淀,是历史长河中的风风雨雨,将这块土地浸渍成了红色不无道理,而这也是千千万万革命志士的血脉在这块土地的衍生。况且,这块土地在新中国史上,也融入了太多可以印记的元素,如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摩托、第一批海防导弹等等,均给这座城市注入了里程碑式的辉煌,因此,这座城市也得名“英雄城”!而有着英雄情结的我,走入部队又来到这块蕴有特殊意义的红土地上读书深造,这些便足以让我莫名地喜欢,即使多年之后仍记忆常袭,也是自然了。 <br></h3> <h3> <br></h3><h3>~2.~ 青云谱位于南昌城南郊,自古就有“城南胜地、人世蓬岛”之美誉,我就读的南昌陆院在此地设了一个大队,专门组建两个海军学员队,培训来自海军各大舰队的学员,自我这届之前的海军学员均在此学习训练。 青云谱得名于八大山人朱耷,而八大山人纪念馆,也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青云谱极具江南园林特色,区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槠树青叶苍干,繁荫广被,掩映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馆堂,格外静谧而富氧。一弯荷池清澈,笼笼修竹倒映,花摇鱼嬉,农舍隐约,清溪阡陌,好比人间仙境。海军学员能在此环境学习,倒成了一种待遇了。你想,在梅湖定山桥畔学习训练,苦累之余野趣遍布,人与自然如约般默契,为懵懂的青春岁月平添了多少美好的记忆啊。无论是外出训练时伴着黄牛徜徉,归营时沐着袅袅炊烟的穿村走巷,还是周末人文景观之地的畅游,都有种不同于喧嚣的心灵享受。而海军服的海蓝与浪花白,融入青云谱的水榭回廊柳树依依,无疑又增添了一道特殊的风景。可惜的是此地停留时间颇短,仅仅二月有余,之后便迁至望城岗并入学院本部,不再复至,即使廿年后同学战友再聚南昌,也未能复足,仅存记忆至今。好在山人之清雅已濡入灵魂与影相随。 <br></h3> <h3><br></h3><h3>~3.~ 望城岗是南昌陆院本部所在,位于南昌新建县。学院素有中国西点之称,前身是建军初期的“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数次更名,转隶于1986年始称南昌陆军学院。2017年军队院校改革合并了石家庄机械化步兵学院,重新命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步兵学院。学院先后走出200余位将军,被誉为“将军摇篮”。一代伟人邓小平曾在学院生活多年,旧居“小平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军队迁于学院本部,是为了统一管理和统一标准训练考核。当兵之道便在于训练,好事!在这样的学校读书,自豪感满溢自不必说。然我,终究只是在这个“摇篮”中被摇了一摇,“将军”,只是做个梦了! 望城岗虽然不大,因学院在此,加上伟人小平于此居住,便也声名远播,为外界所熟知。望城岗镇上仅一条省道贯通东西,没有高大建筑,些许民房、店铺隐立道路两侧,点缀得倒是恰到好处。镇子上树植丰茂,坡道逶迤,景色颇佳。居民们听着学院早晚的号声劳作止息,日子便有了与部队的同步与默契。海军队迁至本部后,也给镇上带来了小小的沸腾。之前的陆军学员,镇上居民已经习以为常,多见不怪。海军的服装比较鲜明洋气,海军学员多数来自沿海城市,在大海的熏陶下,思维如风性格如鱼,活泼而奔放,节假日外出到镇上购物游玩的较多,所到之处总能吸引眼球。初来望城时,由于当地居民对海军服的陌生,当学员穿着白色军服外出时(白色海军服与其时公安制服差别不大),甚至能引起镇上小小的躁动,一些随意出摊的摊点商贩看到海军学员来了,以为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公安(那时没有城管),便会惊慌四散躲避,类似现象竟然持续数月。后来知道是海军学员,居民对这一群风趣幽默的顽皮家伙,倒生出了不同于陆军学员的欢喜与好感,有时还会主动拉过去坐下唠唠嗑喝喝茶,自然,有些学员便生出一些不知该叫苦果呢还是佳话来了! <br></h3> <h3><br></h3><h3>~4.~ 革命圣地、老区等,似乎是南昌乃至江西这块红土地的代名词,在赣期间听到最多的是老区、老俵、老乡的称呼,这与八一起义、人民军队的诞生、红军的往事是有着深深的情结的。新中国的老一辈创立者,在长期艰苦的革命中,与江西人民建下了浓浓的鱼水情谊,因此江西老俵们对部队、对解放军就特亲切特待见,这在我们进行野外训练、演习拉练等与老百姓的接触中深有感受,总有些让我们心生自豪和感动的事儿。 这里的老百姓一直感恩于人民军队为他们谋得的安稳温饱生活,虽然日子是依山而生,交通闭塞,挣钱也不多,一种自给自足的清淡状态。即使几代人一直没有离开过繁衍生息的村落,依然深深感恩于虽不富裕却安稳的现状的来之不易,沿袭保留了解放时期军民同心的红色本色,始终坚信人民子弟兵是他们的亲人。因此,我们训练、演习所到之处,尊敬、友善之举满溢沿途,老乡们会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的兴奋,热忱相迎,真诚接待,让我们每每涕泪。 拉练深山遭遇大雨,宿营老乡家中,老乡会热心地让出打扫干净的上房,抱出打理齐整干净的稻草为我们铺用,趁我们入睡,会热心地生火烘烤我们淋湿的衣鞋。怕我们淋雨受寒,会熬上一锅热热的姜汤。甚至会固执地抓了家养为数不多的鸡鸭宰杀炖给我们吃,爱军的举动常常让我有战争片中穿越的恍惚和感动。这里的孩子们更是对军人有着遗传的崇敬和亲近,我们每到一处都是孩子们围观和跟随的中心,齐刷刷地呼喊着解放军叔叔好,甚至随行数里也不舍离去,总把能为我们做点啥当着荣耀。九十年代初,信件还是主要通讯手段,行军途中大多有写信的习惯,而帮我们寄信也成了这些孩子们的习惯(他们似乎知道拉练途中是不允许随便离队的),记得从七溪岭长途奔袭至兴城后,兴城小学停课腾出教室供我们宿营,孩子们却没有离去,等着我们抵达,小女孩龙梅热情地问我:“叔叔你需要寄信吗?我帮你!”好听的童声至今仍在耳边停留。浓浓的老区情让我们每到一处,入时温暖别时含泪几成常态,其情其景,就如歌曲《十送红军》的反复吟唱。老区这种情感是根深蒂固的,毫无半点虚假,而这种情感对我成长的浸濡,一直与血脉同循,在光阴流逝中无法淡去,却越发浓郁。 <br></h3> <h3><br></h3><h3>~5.~ 离开红土地,恍然间已是二十余载。 时过廿载,我们那届海军学员,怀着对那段岁月的崇敬,对那段记忆的深恋,相约重回母校,再聚英雄城!2015年,离校二十年终得一聚,激动之情无以言表。我大病初愈也欣然前往,惦念着的是那曾经激荡着青春、浸渍着汗水、深刻着情意的红色土地的现状,那块土地上的老俵们的生活,那些一起摸爬滚打的战友们还是当年吗?当我们先行的三人再次聚首在那方红土地时,青春豪情被唤醒之际,熟悉与陌生也交互着落入眼底、心头。 重踏校园路,再访小平楼,复出训练场…..记忆与往事渐次复苏,那些训练场上的口号声、枪炮声,训练之余的嬉闹声不绝于耳,声声耳熟,方知心从未离去。而青春年少已是当年,光阴流水无复返,昔日青年郎已成影子,如今相视一望,只能怅然笑怼油腻中年了。 院依然是那院,岗依然是那岗,居住的地方依然是那地方。发展的大潮终也漫过了这块红土地,淹没了望城岗的旧貌,到处是高楼,大道四通八达,原先的青葱翠绿渐次减少,逶迤幽深已被繁华取代,只有旧照片记得院外的风景。 老俵的乡音未改,眼神却在经济建设的忙碌中多了一些利益的成分,掺杂了些许陌生和浑浊,我不知道那些深记的军民情感,有没有被时光冲淡,却没有勇气去验证。或许,留一些记忆的美好,也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吧。</h3><h3><br></h3> <h3><br></h3><h3> 谁能挽住历史的狂流,在岁月的大潮中我们也仅仅是一朵浪花!复足红土地时我增添的茫然,让我对旧时的记忆更是珍惜却也只是珍惜了。就如廿年相约的匆匆一聚,散后再聚又是何时?一聚时庆幸我尚能动情,竟然打油了《别赋》聊以感伤:廿载才得好时光,聚时怎甚离时长。有情或见心相映,无心一笑掩慌张。英雄城中同窗泪,望城岗上叹沧桑。挥手当惜旧时好,再别旧地唯香樟。 聚短离长,人生无以待便唯有祝愿了,《望城聚》一首以记: 旧地重游/物是人已非/当年血气方刚/青春飞扬/而今两鬓染霜/人生苦短/廿载很长/踌躇中能有几次回望?/同学,战友 两情合窗/聚短离长/莫犹豫/携手搭建友谊桥/渡得你我/勿让聚梦折翅/泪沾眉梁/他乡独惆怅/举酒话旧忆/承梦启航,唯洗沧桑……<br></h3><h3><br></h3><h3> ——2018年8月1日于青岛怡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