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48中3年7班,是1963年入学,本应该到1966年3月份就毕业了,当时毕业考试都已经考完了,拿到毕业证我们就可以各奔前程,或升入上一级学校,或就业参加工作,可就在这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又做为革命小将参与了文化大革命,这样一拖就是两年,到了1968年,毛主席又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我们做为知识青年的主力必须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就这样,我们把这一生最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农村,我们也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空前绝后的知青。<br></h3> <h3>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知青,因我们是初三的,是大哥哥,大姐姐,所以就把我们分成了三个小队,这是张家小队的3年7班同学。</h3> <h3>把我们分成了三个小队后,我班同学从此就很少联系,后来就陆续抽调回城,参加了工作,更很少联系,甚至不联系或失去了联系,在1992年9月20号48中举办校庆,常联系的同学参加了,这张照片就是当天参加校庆的同学与李老师在48中校园操场上照的,现在看来当时是那么年轻,充满活力。<br></h3> <h3>有了48中校庆垫底,我班同学又于1992年10月2号在北站的一个火锅店聚了一把,当时我们都还没退休。都还战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当时没网络没微信,凭着电话只联系上了不到20人这是在北站照的。<br></h3> <h3><font color="#010101">这也是那次(1992年10月2号)照的,那年我们40多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我们为家庭奔波,为生活操劳。</font></h3> <h3>这张照片是那次聚会的全体女生,那时候我们还那么年轻,漂亮,充满活力。</h3> <h3>这是92年聚会的我班同学,左起,张丽英,周亚娟,苏秀芳,张亚萍,孟淑娟。现在看到照片,当年的情景有浮现在眼前,是那么亲切。</h3> <h3>这张照片是我们92年聚会,在火锅店吃完火锅出来照的,完事之后,我们就个自回家,这一别就是23年,2015年6月18号,闫淑芳班长才又一次把同学招集在一起。</h3> <h3>自从1992年10月2号少数同学聚会后,我班同学就一直很少联系,一个是都战斗在工作岗位上,下岗了也得为生活奔波,那时我们没退休,二是为了孩子,孩子还没长大,为孩子学习,工作奔波,同学的概念只能埋在心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不断发展,有了网络,有了微信,我们也到了退休的年龄,在2014年9月我们班成立了一个群,当时创始人就5个,毛玉坤,苏秀芳,周亚娟,贾世春,孙晓民,后来我们就全力以赴找同学,找到一个加微信群一个,这样就逐渐增多了,直到今天的41人,在找到刘洪宽时,洪宽和秀英非常高兴,邀请我们去他家大棚聚会,这张照片是我们第一次去他家大棚拍的。<br></h3> <h3>这是我们第二次去刘洪宽大棚,当时吴会东从国外回来,刘洪宽招集大家聚一聚,多年没见的同学又联系上了,真是高兴。<br></h3> <h3>自从班长闫淑芳加入了我班群里后,就积极组织全体的同学聚会。这是2015年6月18号第一次大规模的同学聚会,地点在724。</h3> <h3>第一次同学聚会的全体男生。</h3> <h3>第一次同学聚会的全体女生。</h3> <h3>第一次同学聚会,宋月敏,刘新生,杨宝宇在喝酒。</h3> <h3>50年了,同学第一次见面,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完的天。</h3> <h3>右起,潘凤兰,马玉华,李淑洁,贾世春,张亚萍,张亚萍身后的是陈之荣。</h3> <h3>这是2016年9月28号,吴会东从国外回沈组织的第二次同学聚会。</h3> <h3>第二次同学聚会,李淑芬,杨宝宇,吴会东,李建华。</h3> <h3>第三次同学聚会。2017年4月15号,地点在李连贵熏肉大饼店。</h3> <h3>这是第四次同学聚会,地点在724,佟建这次有你了,你别哭了好吗?别生气了。</h3> <h3>桓仁游,闫淑芳,吴桂英,宋月敏。</h3> <h3>杨宝宇,李建华,刘洪宽,桓仁游</h3> <h3>今年是2018年,也是我们知青上山下乡50周年,9月份我们班长吴会东又从国外回来亲自操办组织这次规模最大,人员最多的同学聚会,一定会很热闹,也会很有意义,期待着那一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