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有点长,有点碎,有点啰嗦,但我不想精简,不想掩盖。有空我会继续往下写。</h3> <h3>刚刚送走了93个学生,还没做完收尾工作,七月四日下午就拖着疲惫的身躯把刚从考场出来的儿子拉走,匆匆来到“北京文礼经典学校”,开启了全新一轮的教学生涯。我的选择对吗?心中终有忐忑。<br></h3> <h3>入校后林荫道上的落叶给了我一点安慰,一种“花径不曾缘客扫”的静谧让我躁动的心多了一丝淡定。<br></h3> <h3>来到这儿的第二天就下起了小雨,或许预示了这一个月的不平静。大雨小雨伴随了我这短短一个月的教学生涯,浇灭了暑气,也浇灭了我长期担任毕业班班主任心中的那份躁意。在这里,我变得像五年前一样宁静,又多了岁月沉淀下来的一份沉稳。</h3> <p class="ql-block"> 这儿的学生从五岁到四十多岁都有,学的也是我虽然爱好,但以前并不太精通的“经典”。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领域,在这儿的一切都让我震撼和兴奋。这儿的教育理念我认可,他们对身教的极致展现和幼儿读经的“老实读经”认真贯彻也让我大为赞叹。这里没有退让,没有委曲求全,更没有体制内的桎梏与远超正常教学任务的无用杂事,甚至连教案都不要。只是要求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甚至有时还同去澡堂。不分课上课下,我的一言一行都是教育;我的生命状态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学生,无论好坏。这是如此考验教师素质的方式!这是如此胆大而纯粹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尊师重道之风浓郁,“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话可不是嘴上念念,是要行动的。最暖心的是领导的一句话:“家长交钱来这儿是让孩子接受最好教育的。我们不是伺候孩子的保姆,我们是教育者,你得有这个自觉。什么时候也没见过把教育归到服务行业里的。如果他们认识不到这点,可以退学。”</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里并不是绝对的天堂,也有一些明显的问题。但这里没有和稀泥的苟且,而是雷厉风行的改进。所有问题都摆到了明处,所有有问题的个人也摆到了明处,把“君子坦荡荡”落到了实处,不会顾及那可笑的“面子”而委曲求全。这里,让每一个人,包括领导自己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真正的做到了“知耻而后勇”。这些行为放在一团和气的体制内学校是不会出现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月来感触良多,方方面面都有,时不时就冒起了写作的冲动,但是一直缺乏时间——这里最缺的就是时间。现在回顾过往,那些冲动都已平静、淡忘。或有遗憾,但《论语》为我生命的润色和那三十一张从10岁到16岁不等的鲜活面孔已成了我无法忘记,实实在在的“财富”。现用最实在的言语留作记录,以免记忆被时光无情偷走。</p> <h3></h3><h3> 这六个学生来自我们隔壁的《孟子》成人班,带给了我最大的心灵冲击。他们每天的读经状态用“如痴如醉”来形容一点不过。在8:30的晚自习结束后,在老师离开教室后,他们依然在读,十点前从未离开过教室。我估算了他们的读经时间——十小时,这是多么可怕的毅力。</h3><h3> 在起初的第一个星期里,我总是酸溜溜地羡慕他们的老师:这几个孩子多好带啊,为什么没让我去带这个班?一想起我们班的那群叛逆期少年,我就头大。</h3><h3> 然而,三十天的坚守后,他们的蜕变却让我瞠目。<br></h3> <h3></h3><h3> 31个孩子,来自天南地北,暑假还没开始就被终结,来到了更为严格的这里。每天5点起床,5点半跑步五圈,《易筋经》半小时,早读70分钟,每天四节读经正课,每节90分钟,一天读经总时长不低于7个小时,课堂上一秒钟都不让停。连站姿、坐姿、读姿,各种礼仪都有要求,这是多么高强度的学习啊!竟然有26个孩子克服了放假带来的巨大心理落差和想家的情绪,适应了严格而精密的作息制度,最终进入了全心全意读经的精进状态。</h3><h3> 在经典的语句中;在刻苦的磨练中;在反复诵读,渐渐若有所悟的喜悦中;在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中,他们一个个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心灵升华,都埋下的经典种子,总有一天会生根发芽。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h3><h3> 三十天,三十一个人,可分为“斗智斗勇的前十五天”与“日益精进的后十五天”。哈哈,我感觉可以写一部中篇小说了。</h3> <p class="ql-block"> 从谁谈起呢?就从照片中少的几个人说起吧!因为,他们是那二十六个光环下的阴影,给我留下的是最深刻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抛开问题谈成功,粉饰太平,这不是教育,这是耍流氓。所以,我现在最想写的不是那大部分的成功者,而是这几个失败者。他们的失败,不是经典教育的失败,因为那二十六个孩子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证明;也不是学校严格制度的失败,更不是我这个师者教育的失败,因为那二十六个孩子都很乐意明年再来这里让我带他们读经;他们是家庭教育的失败!</p><p class="ql-block"> 合影中少了六人,有一人很优秀,但家中有事,提前四天回了内蒙。其他五人都是可怜、可悲的孩子。刚来读经不久,就已经把各自隐藏的问题都逼了出来。这样也好,定时炸弹更可怕。至少帮助家长认清了自己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以下配图都是学校中的照片,随机插入,全无一人与上下文对照。)</p><p class="ql-block"> 从带班的第一天起,我就注意到了“牧”。他是一个该上初二的东北男孩儿,一副大眼镜框下是一双桀骜的双眼。无论是那从不愿端正的坐姿还是歪斜的头颅都无不在透露着一个信息——我就这样,你奈我何——一个学校中常见的典型的初二叛逆少年。看得出,他本质并不坏,只是不服管教,并无出格行径影响他人。从内心深处,我对他抱有同情,因为这样的孩子绝对是家庭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第三天,班里转来了一个只有11岁的问题学生“曾”,他因为在原班级不愿读书,被调入了我们班。我很奇怪,因为来我们班第一天并没有不读书的状况,反而是前排领读最流畅、响亮的孩子之一。</p><p class="ql-block"> 可是,经过一天高强度的读经生活,他第二天就开始情绪崩溃,嚎啕大哭。经过沟通,我发现这也是一个可悲的孩子——一个被家长强逼教育,金钱引诱的问题少年,在看似优秀的成绩下已经埋藏了叛逆的根源。看得出,有坚持不了高强度读经的烦闷,也有胁迫父母心软,惯用伎俩的明显痕迹。在我们这儿发现哭没有用后就收敛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但这并不意味着平静,他与“牧”闪电般成了“朋友”。在第六天中午,两人从餐厅用完餐,一刻不停地就从学校逃跑了。学校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他们,并且跳过了我们俩个带班老师,直接与其父母沟通后,同意二人离校——在开学的第一周,所有学生过了兴奋期,最想家,最难熬的时间点上,犯下了逃跑的大错后,如愿以偿地离校。这给全班,乃至全校一个恶劣的示范。对此,我是相当气愤,也相当茫然的,还没摸透孩子,人就没了,感觉相当荒谬。学生正瞌睡没枕头呢,这不是添乱么?</p><p class="ql-block"> 果然,他们离校的第二天班里已经暗潮涌动,人心不稳。当天跟领导沟通,领导来了一句“实话实说,不骗,不瞒。愿走就走,家长同意,我们不留。”的霸气话。第三天,学生已经完全不在状态了,读经时一个个眼神闪烁,有气无力。(学校是禁止教师在课堂上的任何交流、沟通,一节课九十分钟全部读经,一秒不许浪费。下课时间又太紧,交流效果很差。)下课三五成群的悄悄议论。</p><p class="ql-block"> 毕竟都是十几岁的大孩子了,不能一直压着呀?当晚我就建议学校组织我们班观看了王财贵教授的《论语》释题,并对孩子们进行了思想教育。最终,领导又把那句“谁要愿意走,家长同意,我们不留,不要蝇营狗苟,有话直说。”的霸气话也送给了孩子们。我愣眼了。</p><p class="ql-block"> 果然,第二天,班里就有三位女生结伴要求退学。学校当着学生面与家长坦诚沟通后,家长还挺明理,当即表态:“安心学,不接走。”我真为这三位家长点赞,因为这三人后来都顺利度过了漫长的适应期,最终都进入了全力读书的精进的状态,完成了人生一次不小的蜕变。如果没有家长的坚持,只会多了三个“知难而退”的逃兵,这个班也就更难带了。</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牧”和“曾”的走让我措手不及,留下的是教育未曾开始就已夭折的遗憾。那么“申”和“李”的走留给我的就是无力回天的挫败感和对其家长无能、放纵的深深痛恨,还有一丝心灵解放的庆幸。 从他们家长那绝望的眼神和那反教育的行为中,我读懂了什么叫“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p><p class="ql-block"> 申是北京本地人,十二周岁。刚来第一周时并无特例之处,除了需要经常提醒读书,爱偷懒外,也没有引起我过多的关注。但是第二周以检查身体为由被接回家住了一晚上,再回来后问题就爆发了,以各种伪装的理由逃避读书。对其所有的劝诫全然无效,自己一分钟前说过的话,一分钟后当场就会予以否认,前面说,后面擦,一副典型的“痞子”样。提出各种要求,希望家长接回去,学校予以坚决反驳。 </p><p class="ql-block"> 然后,下午加餐时还跟老师有说有笑,吃完加餐一会儿就失踪了。经调查,发现他利用施工梯翻墙而跑。跟家长联系后,家长挂完电话第一反应是“报警”。在警察到达学校前,“申”已经在地铁站给家里去过电话了,学校已根据信息去接他。</p><p class="ql-block"> 期间的一番热闹不表。且说警察走后,经过学校、孩子、家长的当面对质,已发现“申”满嘴谎言,让家长误以为他在这里受到了虐待,对学校充满了误解和敌意。发生这么大的事,出于教育的角度,孩子必须受到惩处,以示警戒,可是结果让人无语。</p><p class="ql-block"> 分享一下校长与其家人的一番沟通过程:校长建议家长打孩子十棍,前四棍是因为孩子已经十二岁了还学不会守规矩,无理取闹,应该打;还有四棍因为他劳烦了家长、学校、老师、警察为其奔波,扰乱学校和社会秩序应该打;剩下两棍是因为他在手臂骨折刚动完手术的情况下翻墙而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爱惜身体应该打。但是,申的父亲却以他以前打孩子太多,去年发过誓再也不打孩子为由,不让打,说打了没用。校长又劝到,不行就让家长念这三条原因,校长当面代打。父亲却踱了半天方步后,叹了一口气还是不让打。校长再次让步,说不行就让自己用手打他十下,跟他同感同受,从教育的角度,必须要惩处了。家长还是不同意。校长在无法沟通,无法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情况之下就对其进行劝退。家长却死活不退,并且要求学校不得体罚孩子,不得委屈孩子,还得保障孩子的读经效率。</p><p class="ql-block"> 之后不知又经过了一番怎样的胡搅蛮缠后,一个领导领着孩子回我班门口,要求孩子回班。我当即在门口与其沟通,发现毫无悔过之心,还振振有词地来一句:“我翻墙逃跑了,我爸妈肯定得报警啊,这没错啊。”于是,我拒收。领导无奈,只好把他送去了成人班。</p><p class="ql-block"> “申”还有一个妹妹和一个表妹,与我儿子同班,在“申”转去成人班后,为了达到退学的目的,蛊惑自己妹妹和表妹一起反抗学校。他妹妹的一切行为都向“申”看齐。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可以在操场上用双手捶地,用头往地上磕地“邦邦”响。这种要挟的手段绝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不久,连“申”的表妹也同他们渐渐一致了。</p><p class="ql-block"> 最终,“申”的父亲被逼无奈又一次来到了学校,和儿子在成人班里一起学习。一天后,亲眼目睹儿子状态的父亲坚持不住了,不再无理取闹,选择了退学。他那眼神中投射出的深深绝望,让人记忆深刻。</p><p class="ql-block"> 我对他有同情,更多的却是痛恨:一个大男人,被几个小孩子要挟到这种境地,何其无能?虽说“父贵慈”,但这已经是无底线退让了!孩子的教育失败,这个父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 李的情况最让人痛恨,因为他不只是为情绪的发泄而闹,他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闹,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地蛊惑利用他人。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如此缜密地行动,让人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 他来的第一周是一个典型的乖宝宝,不声不响,只是眼神闪烁,在班里不停地观察老师。你若看过去,他立即低头读书。在校园,他不停地观察身边的环境,不是正眼看,而是斜乜着眼,一边看一边掩饰。课下,他不停在观察其他同学。第二周,他行动了。</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牧”和“曾”的逃跑退学事件,他摸到了学校的底线——不可理喻的学生允许退学。有了退学念头的他没勇气去提要求,就瞄上了班里一个最沉默寡言而又因为想家常常暗自抹泪的同姓“李A”,经常与其下课勾肩搭背聊天,煽动他的想家念头,蛊惑其退学。</p><p class="ql-block"> 两人在第二周结伴去找办公室领导提要求,正好被我撞见,接手了思想辅导工作。由于事先没有征兆,我很诧异。经沟通发现“李A”只是正常的想家,开导一小会儿就已想通,先回去了。“李”却因此情绪崩溃,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经过半个小时的沟通,暂时也没事了。</p><p class="ql-block"> 但他并未死心,发现一计不成,又生一计——软抵抗,不站队,不读书,不听任何管教,让学校受不了主动辞退。并且因为“申”的逃跑事件,让他的计划更深一步,他暗地里通过其他同学的口向我们传话:如果家长不来,他就翻墙逃跑。所以,在学校与其沟通无果后,他母亲在他小姨的陪伴下,从四川来到了北京。</p><p class="ql-block"> “李”的母亲是一个唯唯诺诺的软性子女人,从她带着自己妹妹来处理儿子的事情就可见一斑。而事实上,跟我们沟通的也一直是她妹妹;发现孩子存在问题,主张送来教育的也是她妹妹。在“李”母口中,“李”没啥问题呀!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和母亲、两个妹妹还在一张大炕上睡觉!回家手机不离手!这还没问题?仅此可知,这位母亲是多么地溺爱孩子,以至于孩子的一切问题在她眼中都不是问题。面对这种负能量的,无法给予孩子支撑的家长,领导和我们老师一致要求孩子退学。在小姨的坚持和劝告下,李的母亲才央求学校,希望孩子继续留下。当天,当着李母的面,“李”与一位男领导打了一架,被狠狠揍了一顿。为了让学校留下孩子,“李”母写下了保证书:孩子逃跑与学校无关,不听话就揍,打不死就行。然后,看到了孩子真实的一面的李母,含泪走了,“李”立刻消停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当天,在李进班道歉时,我当着他面,把事情掰开了在班里说,帮助孩子们一点点看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利弊。班里持续两天的揣测全然散去,孩子们都得到了一次洗礼。那两天,班里的读经氛围特别好。</p><p class="ql-block"> 表面上看,“李”也平静了下来,开始读书了,但我始终不放心。因为他这种态度的改变毫无过度,是在他亲眼看到母亲离开学校后,立刻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的。</p><p class="ql-block"> 果然好景不长。没过几天,他就又开始了新一轮对母亲的“绑架”计划:恢复了上面的三个步骤,并且变本加厉,把他的目的,计划通过同学的嘴再次向我们吹风。他对别的孩子说:要和老师再斗一把,把母亲再弄来。</p><p class="ql-block"> 课下,哪个同学一有情绪波动,想家了或者被老师批评了,他就凑上去套近乎,煽动别人的想家情绪,成了班级负面情绪的催化剂。不久,他真的翻墙一次,发现出去后举目无亲,又翻了回来,还辱骂领导,并放言:我会继续翻墙的,翻到学校外的四合院里,借别人的手机给家里打电话。没人管就扒火车,死了就死了。于是,他母亲又一次在炎炎夏日从四川跑了过来。这次,我们坚决开除。</p><p class="ql-block"> 母亲来后也没对“李”有任何惩戒,绝望地带走了他,那眼神和“申”的父亲一模一样。“慈母多败儿”,这话真有道理。一个如此聪明的好苗子会成长为这样的人,完全是因为母亲的溺爱。</p> <h3></h3><h3> “李B”是一个14岁的高帅男孩儿,毕业前倒数第三天离开的。对于他,我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也看到了他的挣扎和发自内心的一次次改变。然而,他最后没能迈过一道坎,无法面对我们。我没有选择糊里糊涂地妥协,他却鼓不起勇气,选择了逃避。我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h3><h3> 他穿着三千元一双的篮球鞋,帅气的脸上整天挂着坏坏的笑容,有着儿时培养出来的朗读功底和聪明的脑袋,却养成了一颗无比浮躁的心——满脑子篮球和女生,读书没有一点耐性。他就像一个由五根名为“头”、“左臂”、“右臂”、“左腿”、“右腿”的弹簧组成的弹簧人,从来之初就没有安静过——除了在课堂上打瞌睡时。即便如此,在半梦半醒间听别人朗读,在吊儿郎当的状态里熏染经典,他依然能磕磕绊绊地勉强跟上全班朗读速度。</h3><h3> 为了磨炼他的心性,纠正他晚上不睡,白天犯困的恶习,我与他斗智斗勇了三周,总算有所收敛。最后一周,我根据班内朗读水平和朗读状态为学生们分组,为了发挥他的积极性,给予了他一个小组长的职位。他也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前两天积极领读,认真监督,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直至第三天,他眼看着自己组中那些原来不用功,被别组甩下的同学都在读书,都在进步,自己却耐性几乎耗尽而坐立不安时,又被一位他看不起的,刚开始远不不如他的同组女生在读经上超越后,无法面对现实而崩溃。</h3><h3> 那天晚上,他没有去餐厅吃饭,并在回宿舍的路上,与临班的一位皮孩子因为一句调侃他的言语打了一架。他没有吃亏,却在我们两班老师去处理时,突然泪流满面。他以前可是一个怎么批评都嬉皮笑脸的滚刀肉啊!我看到了他内心对自己的痛恨和那脸上倔强的自尊,并没有多说教,而是给了他冷静的时间。</h3><h3> 第二天,他没有晨练。我让同学去宿舍里叫他,他却无动于衷,睡到了六点半才起床。之后,去操场打球、在校园里无聊地晃悠,一直没去班里。这个连女老师都敢调侃的花花公子,连和人高马大的教导主任都敢捏拳头的14岁少年,却鼓不起勇气认错。我在气愤之余不仅感到好笑。为了给他个台阶,就帮他的朋友——刚考上高中,最为成熟的16岁的“张”分析了他的心理状况和劝慰他的步骤。最后,张带回来的话是:“老师,他什么都明白,就是不愿意认错。” </h3><h3> 那天下午最后一节快下课时,他终于忍不住来找我了,张嘴就是:“老师我能进班吗?”“不能。”我干脆地拒绝了。然后,他也不问为什么,扭头就走。我并没生气,而是升起了一丝悲凉。他终究是不愿认错,还是奢望着像上次一样,在教导主任开除他时,我会主动留下他。</h3><h3> 但他不明白,这次跟上次不一样了。那次,错误不全在他,有我刻意为之的缘由——由于他的玩世不恭,所有的言语教育都是油盐不进。为了让他心理上松动,我一直刻意盯着他,没有一丝放松,各种处罚从未间断,在打压着他,等着他爆发,有意识地创造着教育的节点。</h3><h3> 那次,他被教导主任又一次处罚,刚好赶上第二次爆发,大闹了一场。我劝止了教导主任开除他的念头,并与他有了一次有效的交流。没过两天,他被任命为一个小组长,有了长足的进步——从读不了三分钟,到坚持读了三天,出乎了全班的意料。但是,这次是不一样的。所有的错误他都明白,所有的道理他都懂得,他还是鼓不起勇气认错。</h3><h3> 那一刻,看着他的背影,我突然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说“过则勿惮改”。能做到“知耻而后勇”的人真是不多啊!这是一道坎,必须他自己过。过了,就是一次心灵的升华,长足的进步;过不了,只能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功亏一篑”的失落。</h3><h3> 出于师者的责任,我依然在努力。我对“张”讲述了《阳货第十七》中“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的意思,让张私下里去讲给他听。这依然是徒劳。<br></h3><h3>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学校与其父亲沟通后,父亲与他的通话:“提前离校?行啊,就剩两天了,坚持得不错。让你姑去接你,在北京再玩几天。”</h3><h3> 就这样,48小时后,毕业照上又少了一个人。<br></h3><h3> <br></h3> <p class="ql-block"> “魏”来自内蒙,是一个优秀的12岁姑娘。她不仅是班级中读书最有感染力的女生之一,也是班中最开朗的女生——没有之一。母亲是一位医院的院长,假期专门陪女儿来学习的,一个在成人班,一个在儿童班,这种陪伴的态度,也为女儿的优秀做出了默默的注释。</p><p class="ql-block"> 最终,这个因考试时间晚来一周的开朗姑娘,又因家中有紧急事情,提前四天退学,成了我们班的遗憾。她的退学还引起了大部分女孩子的泪崩——这次不是想家的委屈,而是不舍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这次怪我心软。在上午第一节接到母亲通知后,经过短暂地收拾,她第二节又跑到班里,请求我再让她读一节课。因为在第一节课上,她把要走的消息告诉了几个同学后,已经有一位女生暗自垂泪后去厕所又哭了一场。这就纯粹是因为不舍了。出于稳定班级情绪,保障读书效率的考量,我应该拒绝的。但我不忍心拒绝一个如此无法拒绝的请求,在明知可能会引起班级情绪波动的情况下同意了。</p><p class="ql-block"> 果然,在下午走前,趁着下课期间,她把父亲带来的糖果分享给了每个人,还来了一句临别赠言。整个晚自习气氛就只剩下了低沉,放学后,一个女生哭,两个女生哭,最终成了几乎全班的女生演唱会。那天晚上,我们两个老师在操场上同他们聊到了十点,最终的结果是可喜的。第二天,班里的读书氛围用几个不恰当地词语概括,可以称为“沉静”、“纯净”、“忘我”。</p><p class="ql-block"> 她的走反而成了班级精神的一次升华,这让我始料不及。果然,每个问题都是一次教育的契机,看你怎么去对待它了。对于她的离开,我只有不舍和祝福,没有遗憾。</p> <p class="ql-block"> 要说变化最大的孩子,有好几个,“徐”就是其中一位,他是“申”的另一位表妹,期间也差点被她表哥感染地退学。这个11岁的小姑娘刚来时做自我介绍,头一直低着,到最后也没有张开嘴巴介绍自己。那受惊的鹌鹑一样地神态,站那儿一副等着批斗一样的身姿都让人心疼。我并不陌生,几乎学校的每个班里都有这样的孩子。她的语文成绩肯定一塌糊涂,我当即认定。果然,经过接触发现她连最基本的句子都读不好,读书跟一个口吃的孩子一样,磕磕巴巴,错误连篇。了解到她的语文成绩也是班内倒数一二名的水平。</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她表哥“申”退学后,在诵读了《论语》三周后,她却有了惊人的变化。我并不确定她读了多少遍,但是我确定的是,即便她没怎么张嘴,也听了别人读65遍。她在最后一周已经完全能跟上全班齐读的速度了,脸上也有了开朗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我问她还想退学吗?她笑着摇头说,不想了。我问她读书难吗?这么难的古文都读下来了,那再读课本不就跟玩儿一样吗?如果课本读不熟怎么办?她又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说多读几遍就行了。到最后,她的程度在班里依然是中下游的水平,但是她的变化却是质的。</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我还没见过这样的孩子会在一个月里有如此惊人的变化,所以这个其貌不扬地小姑娘给了我极大地震惊,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让我对“读经”这个看似古板与枯燥的词语有了明确而具体地认知。 </p><p class="ql-block"> 就是她的进步,导致了作为组长的“李B”不服气,主动找我诵读《论语》,发现读得确实不如她后,终于崩溃,最后提前离校。</p> <h3></h3><h3> “刘”是一个“中正平和”的12岁姑娘,读经从来都是稳步推进的,在范困时会主动站起来提神。所有的事情在她眼中只会留下好的一面。她做什么事都是井井有条,不急不躁。课下,还经常与我们交流《论语》中的句子,很有见地,是我们班中一个不折不扣的“君子”。</h3><h3> 经过沟通,我发现她的父母很了不起。她家的电视被母亲早早送人了,手机只是在使用时教她怎么用,平时从来不碰。从小就是在中医经典和国学经典的熏陶中长大的。母亲为了让她学针灸,亲自做实验体,让“刘”在其腰部以下试针,所有的教育都是引导、鼓励和熏陶中完成。遗憾的是,由于刚来时的过于内敛,错失了班委的任命时机。</h3><h3> 那次“魏”的离开导致的哭泣事件中,她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她是班级为数不多的没有哭泣的女生之一,并且一直在帮我们劝慰其他人,而且劝地相当有智慧。原话大概是这样的:“这有什么可哭的呀,人生本来就是聚聚散散的,再过几天我们都要离开,她也只是比我们早走几天罢了。再说了,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我们不是还可以通过电话、QQ、微信联系吗?如果“魏”知道因为自己的走让我们变得这样消沉,影响了读书和毕业汇演,她肯定会心中不安的。就是因为她走了,我们才更要好好读书,好好排练,我们把最后的视频发给她,让她为我们开心不好吗?”是的,这已经不是聪明了,这是智慧。一个十二岁的,中正平和,智慧初启的姑娘。在结业典礼过后我才知道,原来她哥哥也在成人班学习。期间,我竟然从来没有见过他们兄妹有任何沟通,真是一对有定力的兄妹。</h3> <p class="ql-block"> “邢”是一个腼腆的12岁瘦弱男孩,也是我们班男生中唯一的一位《论语》读到120遍,前十章一字不错背下来的人。但他刚来时,不停地挤眼睛、擦鼻涕,动不动就掉泪,读书也是时断时续,总是发呆。</p><p class="ql-block"> 一次,他忍不住找老师提要求,想要跟家里通电话,理由是不知道他的ipad修好了没有。开始我们还觉得他操闲心了,沟通后发现,他担心的不是ipad,而是里面存放了他三岁妹妹从出生到现在的所有照片,他怕那些照片丢失了,为此垂泪了两天。</p><p class="ql-block"> 类似的小事在前两周不断上演。最后,他完全放开了心胸,读书进度让人瞠目结舌,主动要求进入包本背诵小组,尝试包本《论语》。如果他没有这两周的耽误,我确信,在这一个月中,他一定能背完整本《论语》。因为,他背前十章的时间是18.5分钟,这是需要我全神贯注看字才能不被他背书速度甩得找不到页码的速度。我读完一遍《论语》全本的极限速度也得40分钟,这孩子可敬可畏啊!实际上,他是可以背完前十四章的,但是为了把握,仅仅录像了前十章。</p> <h3></h3><h3> “王”也是一位12岁的瘦弱女孩,她是第一个报道的学生,也是我们班最后唯一的一位在一个月内背完全本《论语》的孩子。这一方面得益于她在家已经有过诵读论语几十遍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孩子自身被教育得相当成功。她是在班里读书时从来不需要老师提醒一句的三个孩子之一,总是如机器人般刻苦。她母亲是一位水准很高的音乐教授,但对她的教育一直都是沟通、轻抚、信任,从无任何要求目标。</h3><h3> 一次,轮到这孩子领读“述而第七”时,她一张口就是嘶哑的嗓音,全班同学都诧异地看向她。当晚,她在日记中写道:“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傻,为什么我要这么卖力地读书?把自己的嗓子搞成这样,全班同学肯定以为我是傻瓜。去年在一个夏令营中也是这样,一个小妹妹在我手臂上掐了一把就跑,我全然不当一回事儿,那个小妹妹在远处一副得胜的表情,最后在旁边人的起哄下又跑来掐我,我还傻乎乎地把手臂伸出去让她掐,还是不当一回事儿,现在想来真是够傻的。不过,傻也有傻福,我这样把《论语》读得更熟了,这不也挺好吗?读书也是很有乐趣的。”这是一个近乎“仁”的孩子,我很喜欢她。<br></h3> <h3></h3><h3> “王”的同桌“刘A”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儿,他和另一个善良爱哭的男孩儿“刘B”、“魏”从内蒙结伴而来。他的到来,成为了我们班读经的又一枚 “定海神针”。</h3><h3> 他有一个外号“机器人”——无论是坐姿,还是读书姿势,从来都是按我的要求,一丝不苟。一节课90分钟,读书声从未间断过一秒钟。哪怕其他人都因为高强度读经而昏昏欲睡时;“李B”因为被“徐”超越时怄火地大拍了桌子一下,其他人都投去诧异目光时;因为超负荷,室内电路跳闸突然停电,全班都在左顾右盼时。他,从未有任何变化!说句不该说的话,这简直是“非人类”,“可敬可畏”。身为老师的我,也不得不对他说出一声:“佩服!”</h3><h3> 有了这份定力,他就是一位比聪明型“天才”更少见,更了不起的努力型“天才”。最后,他以晚来一周的时间点和从未诵读过《论语》的零基础成为了班里诵读遍数最多,流畅度最高的那部分人之一。<br></h3> <h3></h3><h3> 我们的班长是一位面容姣好,能力出众的12岁青岛女孩儿。因为转学的关系,耽误了一年,仅仅是五年级毕业,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优秀。她文采是全班最高的,做事也是全班最干练,最能靠得住的。开学的头三天观察中,我就对她有了班长的预期。询问得知,她在以前的学校也是班长。果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h3><h3> 但她很特殊,所隐藏的心里问题也是最大的。</h3><h3> 虽然她读经很稳定,工作很负责,从来不多事。但是渐渐地,我从与她的课下接触中,总能察觉到一种说不上来的违和感。有意识地观察后才明白,那是源自她的笑容和眼神。一种略带故意夸张掩饰的笑,想要接触又向后闪烁的眼神。难道是开学不久,我们的陌生导致的?总觉不大对,因为,我总是对这种笑和眼神产生一丝淡淡的怜悯。但因不知其因,以为多疑,故也不甚在意。</h3><h3> 直到班中出现了那几起逃跑事件和期间夹杂的因想家哭泣,因高强度读经的不适表现等乱七八糟的第一周过后,她越来越不对劲了。因为她看所有同学都是那种很冷漠的眼神,总是嘴角歪斜地挂起一丝不屑的笑,面色也越来越冷,读经时也经常会有发呆的现象。班长要是乱了,这班还怎么带呢?必须查清。<br></h3><h3> 其间,我问过她两次。但是,刚一张口就被她用那种怪异地,略带放纵又遮遮掩掩地笑给挡了回去,什么都没透露。从她上交的日记中,我发现她一直在与自己的第二人格对话,还给那个不存在的“我”起个名字“玄谛”。从中,我发现她对其他所有同学的厌恶。她觉得这些人都是丑恶的、肮脏的、污浊的、可笑的。字里行间都透射出了心灵的扭曲。</h3><h3> 第二周的最后一天,我第三次找她沟通。我们就坐在班外的绿化带上,我直接告诉她,不知什么原因,她的笑容让我别扭中又带着同情,仿佛看到了去年被过于焦虑的我严厉苛责一段时间后的儿子,同样冷漠地眼神。她又近乎本能地像以往那样笑了起来,但是,只笑了两秒钟就沉默了。我跟她聊了自己和儿子的往事。没想到,听着听着,她当即嚎啕大哭,是那种极为伤心,奔泻而出,止都止不住地哭。哭到我都插不上一句话。</h3><h3> 哭了有五分钟,放学了,别的孩子都出来站队、入厕,从她身边经过,她依然捂着脸不停哭,涕泪横流。看她还没有宣泄够,也怕经过的班级多,影响到别人,我就让她进班继续哭。除了递纸巾,我也插不上啥话。没想到,她哭着哭着,冷不丁蹦出一句:“我XX”(出于隐私保护,我不能写。)我怀疑自己听错了,愣了一下问:“啥?”她又破罐子破摔地说了一遍:“我XX,我妈给我约了一个心理医生,下个月就要去。”这次听清了,当即,我大脑死机了十秒钟。但是,我不能一直沉默下去,因为,这种沉默就是伤害。</h3><h3> 借机,我们聊了起来。慢慢地,她把家庭情况全部都说了出来,该说不该说的全说了。这一刻,已经是心灵完全不设防了。这份信任,让我又多了一层责任感。这时,我才知道,她妈妈也在学校学习,在《论语》成人班。</h3><h3> 从窗外,我看到别人早已行完了进餐礼,她情绪也缓和了下来,就劝她先吃饭。她妈妈看到她红着眼睛进了餐厅,还没等我吃完饭就找了过来,问我为什么在吃饭时训她。我略说了经过,并告诉她,孩子心理上存在问题,但不需要心理医生,这不是病。</h3><h3> 那天中午我们聊了很久,她母亲也很感激。接下来几天,她明显恢复了正常。可是,一天早上,她突然问我:“老师,你不打算重新选个班长?”我很诧异:“为什么?你就是最合适的班长。”她说,她母亲要带着她退学了。理由是,她们家信佛,学校的餐食一直是两荤一素,在这儿只吃一道素菜,太受罪了。学校又不让出校门买辅食,身体受不了。我问她的想法,她又是那种无所谓的口气说,她妈让她退,她就退了,没想法。看着她木头人一样的面色和那习惯性地语气,我没来由的生气,劈头盖脸一顿骂:“你没脑子啊,你妈让你干啥你就干啥?连最起码的一句‘为什么’都没有,你是木偶啊?就算你受不了这儿的苦,想要退学,可是听到你妈的话,最起码的疑问总该有吧?你自愿走,我不留。一分钟还没走,你这一分钟就还是班长,把你活干好了。你走了再说以后的事。”</h3><h3> 中午,她母亲可找我沟通了,说了想要退学的决定,理由很合理……三个理由,层次清晰。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意志坚定,有决断力的母亲,人家只是出于礼貌告诉我一声。我就一句都没有劝她,只是觉得非常可惜,又头疼起了班长的人选。</h3><h3> 整个一下午,她都是呆呆的状态。期间下课时问了我一句:“老师,你愿意让我走吗?”我就回了一句:“肯定不乐意,但是你要选择走,我不留。”没想到,下午放学时,我们两个老师在绿化带旁坐着聊天,她突然走过来说,她想好了,不想走了,要让她妈走,她一个人能在这儿照顾好自己。我们俩老师当即哈哈大笑,她也跟着笑,这次的笑很正常,很开朗。</h3><h3> 当晚,她给母亲写了一封信。我看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条理分明,相当华彩而有说服力。最终,她母亲为了她也选择留了下来。</h3><h3> 从她独立做出留下的决定后,整个人都变得开朗、泰然了许多。渐渐地,所有人,包括那个该上高中的“张”在提到她时,都是开口闭口“班长”。</h3><h3> 她最后一人身兼多个汇报节目的演出,读经的进度也是一日千里,是我们班读得最熟练,速度最快的人之一。最后一天的全班“学而第一”速背尝试赛中,她也是用时最短的一位——十分钟后,第一个会背。我很欣然她的成长,希望她能更加阳光开朗。</h3> <h3> 三十一张面孔,各具特色,各有故事,每一张都那么鲜活。最后留下的,无一不是经过心灵的磨砺,能够耐心诵读经典,被经典浸润,有了长足进步的优秀孩子。开学了,等忙完这段时间再逐一记录这些可爱的面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