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h3> 我是教授工笔花鸟画的教师,也是工笔花鸟画家。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花花鸟鸟是我教学与绘画的载体,所以我有更多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到花香鸟语的绿色世界中去。为了体验生活,收集创作素材,我先后五次到云南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是迷人的地方,被称为孔雀之乡。</h3><h3> 久居北方的我第一次来到云南热带植物王国,第一次看到这样一个郁郁葱葱的绿色世界,看到从未见到的热带雨林和珍奇花卉,听着密林深处不时传来的阵阵鸟鸣,呼吸这么清新湿润的空气,我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神奇景象之中。</h3><h3> </h3><h3><br></h3><h3> </h3> <h3>多次赴云南、四川写生留影 </h3> <h3> 姿态万千的植物,有高耸林表的,有群居林下的,我最喜欢附生在树干上的各种兰花、石斛,它们靠着自己的气根生长,不向大自然更多地索取什么而把雨林装点得分外美丽。还有那叶的海洋,针叶的、阔叶的、红的、绿的、白的……多么神奇。那高大的槟榔,那挺拔的旅人蕉,那小巧的时钟花……真是看不够、爱不够、画不够。每当我坐下写生时,总能听到树林深处不时传来的鸟鸣,时长、时短、时紧、时缓,有的高昂,有的委婉。仔细看去,可以发现在高高的树顶上落着一两只小鸟,没等你看清就忽地一下飞远了。当我们来到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顺着小路艰难地爬上去,山上的景色美极了高大的板根足有两人来高,让人托着我才勉强爬了上去,到现在我还珍藏着骑在板根上的照片。在那里还有特别大的大石头,这样的地质结构不知怎样形成的,石头上缠绕着粗大的藤条,还生长着各种附生、寄生的植物,处处显示了自然界的和谐和统一,我们惊叹着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h3> <h3>南国春深</h3> <h3> 大自然这种无限的的魅力,将我引进美妙的艺术境界, 使我茅塞顿开,写生时就会产生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激发创作的冲动。</h3> <h3>石秀 </h3> <h3> 高大挺拔的旅人蕉直冲青天,那种旺盛的生命力冲击着你,一种表现它的激情油然而生。</h3> <h3>双栖 </h3> <h3> 写生时能够感觉到自然界本身就具有一种韵律,一种节奏,各种物体的自然组合,真是和谐又统一。平时我们在画面上孜孜以求的形式美感,往往在大自然中信手拈来,当然前提是你自己头脑中要有美的知识结构,要懂得美,要追求美,这样你在生活中才能悉心观察,才能发现它,感悟到它。在大自然中,存在很多美的东西,美的形象、美的形式、美的组合。 </h3><h3> 发现了美的对象,写生的时候还要强化它,突现它。 有一次在热带雨林中,我顺着小路往前走着,不经意地回头看看,忽然我发现附着在树上的一棵藤(当地叫它爬树龙),长势十分好看,粗粗的藤干形成几个圆弧形,大片大片的叶子随着枝干的弧度错落有序地下垂着,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画面。我在画这张写生时有意识地强化了这种形式感,减去了破坏整体的枝叶,同时在几个角度又拍了照片。但是遗憾的是,冲出的照片上什么也看不出来了,因为雨林中前前后后一片绿色,这一棵爬树龙也溶在这片绿色之中,当时让我激动不已的形式美感在照片里也荡然无存了。</h3><h3> 根据这个感受我相继创作了《晨曦》和《南国情》,后者被中南海紫光阁收藏。</h3><h3><br></h3> <h3>南国情 <br></h3> <h3> 多年的创作历程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做为一个花鸟画家,当你真正置身在自然氛围之中时,才能体会到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离开生活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面对客观对象首先得到的感受(这是审美感受)是第一印象,而这个感受愈加鲜明,特别与自己情感交融时审美意识就又进一步升华。古人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首先是师造化,深入生活进行写生的过程就是师造化的过程。但绝不能仅停留在对客观的描摹,而要在生活中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美,寻找自己独特的感受,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迁想妙得,启迪自己的创作思维,完成由“造化”向“心源”的转化。</h3><h3><br></h3><h3> </h3> <h3> 我对南方的三角梅(也叫叶子花)情有独钟,每当看着它参差错落的藤本枝条,以及春天枝条上挂满各种颜色的花,就引起我浓厚的创作欲望。</h3> <h3>春来南国花如绣</h3> <h3> 记得有一次在西双版纳景洪市,那是泼水节前夕,节日中的版纳到处是姹紫嫣红。学生们都高高兴兴过节去了,我想抓空再画点画,独自信步来到景洪宾馆。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几棵三角梅,在逆光下枝条黑黑的,粗粗细细、长长短短、疏疏密密,穿插交叉极富节奏感又十分和谐。我赶快抓起笔,用速写方式记录下来。视觉刺激的强烈效果,往往最能激发自己的创作欲望,正是这一景象的刺激,激发我搞了《春韵》这张创作。</h3> <h3>春韵</h3> <h3> 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如何体现中国画的 " 意象性"这一艺术特点呢,我认为必须在几个方面有所突破:</h3><h3> 一是,要冲破严格的写实风,做到意象造型。以客观物象为造型依据,又要有意识地与真实拉开距离,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力求表现出作者对这一形象的主观的、特殊的感受。著名工笔画老前辈潘絜兹先生,当年在和我交谈到这个问题时,曾经形象比喻过:"我们看周围的东西不要被真实所局限,比如像老鹰的眼睛,在一千尺高空飞旋,它能特别敏锐地看到地面上的猎物。也可以设想用昆虫的眼睛看世界,在蜂蝶复眼中一切形象和颜色都呈种种变异"。 我们根据自己所创作的特定的画面,对形象就要进行提炼、取舍、概括,使之更集中,更理想,更能寓意和抒情。</h3><h3> 二是,要打破自然色彩的真实写照,工笔花鸟画在设色上,也要追求似与不似,强化作者的主观色彩追求。色彩的主观性,离不开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追求的情调,离不开作者所要寄托和抒发的情感。对于其他画种对色彩的理念和表现方法,凡是对自己有用的,都可以吸取过来。</h3><h3> 自然万物变化万千,从形象到颜色。大到四季中不同的的风晴雨露的变化,小到一块小小的雨花石上的花纹,一块大理石上的奇妙的纹路,一面墙壁上的斑驳……对于画家来说都会引起你的奇思妙想和创作冲动。</h3><h3> </h3><h3> </h3><h3><br></h3> <h3>小生命(之二)</h3> <h3> 为了在色彩上做些新的尝试,我习惯在正式画大稿前,勾画小构图的同时画几个简单随意的色彩构图小样并反复推敲,将你所要表现的画面效果,初步呈现出来,这个色彩构图对正式制作极有好处。我们都知道工笔画不像写意画,制作起来是费工费时的。画的过程往往容易局限在局部的勾染技法,而忽略整体色彩的把握,如前后虚实关系,冷暖关系,主体是否突出,及色彩的微妙变化。如果事先有小色彩稿,就可以随时提醒自己,把握住大关系。当然色稿只是个参考,并不能完全照搬,制作的过程必须随机应变,求得画面的完美。如掌握电脑的话,还可以将色稿扫描进去,在绘图软件上再进行各种变化处理,取自己最满意的效果备用。</h3> <h3>色彩稿组合</h3> <h3>虎须翩跹 </h3> <h3> 芙蓉花也是我很钟爱的一种花卉。</h3> 木芙蓉原产于湖南,所以古代就将湖南称为“芙蓉国”。在四川也广泛栽培故将成都称为“蓉城”,现在成都已将芙蓉定为市花。<h3> 著名工笔花鸟画大家俞致贞先生在谈到写生时,特别强调要了解“物理”、“物情”、“物态”,即植物的生长规律、生活习性、形态特征。<br></h3><h3> 观察芙蓉花,花朵大而艳丽,种类很多:有单瓣、半复瓣和复瓣的红芙蓉、黄芙蓉、白芙蓉;有红白相间的鸳鸯芙蓉;有复瓣、多心组成的七星芙蓉;还有一种清晨初开花呈白色,接着会逐渐带有粉色,随着时间变化慢慢变深,慢慢枯萎。被人们形容为“晓装如玉暮如霞”,名曰“三醉芙蓉”。芙蓉花一般为朝开暮谢,但据古书记载:原产于邛州的弄色木芙蓉,其花一日白,二日鹅黄,三日浅红,四日深红,至落呈微紫色,花开数日,逐日变色,人称“文官花”。由于每朵花开放的时间有先有后,常常在一棵树上看到白、鹅黄、粉红、红等不同颜色的花朵,甚至一朵花上也能出现不同的颜色,绚丽夺目,这个品种现在南方也常见到。芙蓉花开的季节从初夏花蕾渐生渐开至晚秋前后花期才基本结束,秋季其他花多以凋谢,而芙蓉花却仍竟相绽放,为秋天增添了活力,故又名“拒霜花”。由于各个地区气候不同,花期也不尽相同,在云南西双版纳五月就能看到芙蓉花了。</h3> <h3>木芙蓉</h3> <h3> 应荣宝斋出版社之邀,编辑一本《荣宝斋国画技法丛书•工笔画范 芙蓉》为此突击画了一批以木芙蓉为题材的作品和作画步骤。在这里展示几张。</h3> <h3>晨雾 </h3> <h3>艳阳</h3> <h3>落霞</h3> <h3>芙蓉花开 </h3> <h3> 在这里,我以潘絜兹先生早在三十年前为我的一篇文章做修改时,写下的一段话作为结尾。</h3><h3> 他写道:”离开实践,任何理论,都是苍白的,观念更新也只有在时代的大潮中深入生活(对花鸟画家来说还要深入自然)才能真正领悟。工笔花鸟画不只是一个艺术问题,还涉及保护自然生态和净化人们心灵这全人类的庄严主题,要求花鸟画家有更高的精神境界和着眼点。“</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