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结婚证,锁住了老婆,套住了郎……

苏 哈 醒(婉拒洋人)

<h3><font color="#ed2308"><b>结婚证,见证时代的更替与变迁</b></font>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结婚证 记录着人生一个重要的时刻 回溯岁月 让我们沿着时光隧道 一起来看看结婚证的变迁吧! 早年间,婚书的质地有宣纸、绢面、毛边纸等,以手书居多,民间的婚嫁习俗一般沿习旧制,出于礼略于法,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龙凤合挥,“合”意为合并的意思,“合挥”一式两份,中央盖政府龙凤大印。老百姓把它叫做“龙凤批”,因为盖有龙凤图案的公章而得名,类似于今天的结婚证。 </h3> <h3> 同治11年婚书。“天作之和”被嫁娶两方各持一半,代表契约的两方。那时虽实行专制,政府权力离民间私人生活很远,婚书一直是民间私人间契约,民间空间大。 民国结婚证书上面的一段话:"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多半像一纸婚约与祝福,放到今天也是甜蜜的祝福词啊。<br></h3> <h3> 这张也是民国时期的结婚证,像不像学校领奖的大红奖状,绘制有龙凤呈祥纹饰,有民国标志。 虽然到四十年代民国政府逐步进入私人领域,但结婚证还是很有个性和人情,没被政治化。<br></h3> <h3> 新中国的成立后,毕竟,时代变迁社会进步,将会改变落后陋习,摆脱封建约束,走向法制文明。<br></h3><h3> 从1950年新中国首部《婚姻法》颁布至今,结婚证的款式几经变化,但其中传承的美好祝福始终未变。<br></h3> <h3>  上世纪50年代的结婚证上都刻有一句简洁的口号,新郎和新娘的名字可以并列在一起。<br></h3> <h3> 我国乃农业大国,结婚证上有稻穗、棉花、向日葵等农作物图案,反映了当时农民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那时人们重视农业生产,强调奉献,先天下后个人。<br></h3> <h3>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结婚证书,已基本上实现了简化字横排。<br></h3> <h3>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法制的逐步完善,结婚证不再是夫妻两人“压箱底”的婚姻纪念品,而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文书。<br></h3> <h3> 对折式小红本,封面就只有结婚证简单三字,比较像如今的结婚证了。<br></h3> <h3> “文革”期间,结婚证当然也不例外被披上了政治色彩,不过也喜气洋洋的。</h3> <h3>  1971年的结婚证上印有毛主席头像,最高指示占主要篇幅,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h3> <h3>  上世纪90年代的结婚证更人性化,全国开始印制统一的结婚证,外形类似于护照,封面印有国徽,红底金字,体积小巧,方便携带。<br></h3> <h3>  新版结婚证,封面为枣红色烫金,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结婚证”,并印有国徽。内容为横版打印,贴有夫妻两人的彩色“大头贴”。 随着社会的发展,结婚证越来越规范了,取而代之的是科技含量高的水印防伪标识。<br></h3> <h3>七夕情人节, 带上你的爱人 带上你们的身份证、户口本 四张红底三寸合影彩色照片 (可到婚姻登记处拍摄) 婚姻登记处 结婚吧! 再晚,也要嫁给爱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167efb"><b>七夕情人节的来历</b></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 从前,有一个矮穷矬讨不起老婆。他的老牛对他说:想要老婆吗?我知道女人在哪洗澡,今晚我带你去。他们躲在树林中偷看了女人洗澡,还乘人不备藏了白富美的衣服,并强拐了她。这事被娘家知道了,娘家叫来打拐办把人要了回去。矮穷矬死皮赖脸地赖在人家门口不走,还要求每年见一次面。 这就是七夕节的来历!</b></font></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 "><font color="#ed2308"><b>(本红页面字为好友太平供稿)</b></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