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行之九江庐山(一)

临窗听雨

<h3>庐山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被称为“人文圣山”。此次江西行,就是冲着庐山来的。<br></h3> <h3>我们以民宿为据点,每天早出晚归,按图索骥,游览了花径、如琴湖、五老峰、三叠泉和会议旧址等景点。<br></h3> <h3>庐山 佛教、道教文化在此地水乳交融、相互影响,是影响中国思想文化近千年的理学和一千数百年的禅宗兴盛区,是南天师道的发祥地,是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学府、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所在地,是中国田园诗的摇篮,是我国隐逸文化的典型区域。<br></h3> <h3>庐山历来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古代和近代留下了2500余篇咏庐山诗文,1300帧摩崖石刻。尤其是世界文化名人、中国田园诗派鼻祖 陶渊明生于此、长于此、创作于此,他的《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和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周敦颐的《爱莲说》、 苏轼的《题西林壁》、描写放牛娃周桂花的《一张珍贵的照片》等先后被选入中小学教科书。<br></h3> <h3>到庐山的第一天,我们从牯岭街的街心公园出发沿大林路西行,便到如琴湖,因湖形如琴而得名。<br></h3> <h3>湖中有曲桥、亭榭、花径,花径又称“白司马花径”,以白居易曾循径赏花而得名。<br></h3> <h3>这是一个山中公园,园门有楹联:“花开山寺,咏留诗人”,门上为“花径”二字。园内有花径亭,亭中有“花径”二字刻石,相传为白居易所书。还有“景白亭”、“紫莉亭”、“花径人工湖”<br></h3> <h3>  庐山,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长段块山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四大避暑胜地。<br></h3> <h3>巍峨挺拔的青峰秀峦、喷雪鸣雷的银泉飞瀑、瞬息万变的云海奇观、俊奇巧秀的园林建筑,一展庐山的无穷魅力。<br></h3> <h3>庐山尤以盛夏如春的凉爽气候为中外游客所向往,是久负盛名的风景名胜区和避暑游览胜地。<br></h3> <h3>自天桥循左侧石级路前行至仙人洞,为一段长约1.5公里的秀丽山谷。相传为晋代东方名僧慧远采撷花卉、草药处。这儿四时花开,犹如锦绣,故名。1980年将其新辟为风景点,现已成为庐山景区热门景点。沿锦绣谷傍绝壁悬崖修筑的石级便道游览,可谓“路盘松顶上,穿云破雾出。天风拂衣襟,缥缈一身轻。”谷中千岩竞秀,万壑回萦;断崖天成,石林挺秀。一路景色如锦绣画卷,令人陶醉。北宋文学家王安石诗云:“还家一笑即芳晨,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br></h3> <h3>谈判台:1946年7月至9月,美国总统特使,五星上将马歇尔曾八上庐山,为“调处”国共谈判,面见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这里是马歇尔与蒋介石晤谈之处。 <br></h3> <h3>梵音泉水清凉,可以喝的哦。</h3> <h3>仙人洞并不宽敞,其旁所建的道观规模也不算大,但名声却颇响。 1961年,毛泽东主席游此,题诗云:"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诗句,使得许多从未来过庐山的人也知道上面有个仙人洞。<br></h3> <h3>庐山仙人洞旁,锦绣谷上有块“蟾蜍石”,巨石边沿的缝隙中有棵迎风伴云、傲立苍穹的青松——石松,属松科松亚科黄山松种。1936年出版的《庐山导游手册》首度推介了这棵石松,它成为匡庐胜景之一。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印行的摄影片上,它呈伞字形。 1961年,江青在庐山会议期间,拍摄了《庐山仙人洞》照,照片从仙人洞前石护栏的角度取景,远望西北方锦绣峰,上方有蟾蜍石、古松疏影点缀,左下方为锦绣峰白鹿升仙台及御碑亭,境界开阔。毛泽东十分欣赏这张照片,欣然为之赋《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诗一首:“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文革”时期,根据这幅照片设计了“庐山仙人洞”普通邮票,石松从此被称作“劲松”。 “文革”中,大量大串联的红卫兵慕名登庐山,观劲松,在石松前摄影留念。但也有些人或顺手,或攀树,摘几根松针,夹在“红宝书”里留作纪念。更有甚者,拉着松枝荡秋千。1967年,石松终于不堪折腾,主根松动了,剩下的树叶枯黄了,一部分枝杈失去了活力。眼看石松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让管理人员心急如焚。有人提议砍掉老树重裁,但也有人出于对此松的感情,提出应尽量抢救。在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下,分次向石缝中的根须培以晒干、研细、筛过的山土,适时浇灌根须或全树。历经一年辛劳,石松终于转危为安。1968年,石松经过剪枝修理,呈了斗字形,朝外升展的枝叶更加飘拂飞扬,姿态更美。为了防止川流不息、倚树摄影的游人对石松造成威胁,工作人员多次在石松旁边栽上一棵“备胎”,成了两棵。华夏出版社《中国集邮百科知识》在介绍石松时说:“石背裂缝处长出两棵古松(现只存一棵)”是不准确的。而所移栽的无一成活,倒是原来的石松历经魔难之后,愈发青翠。1989年10月1日启用“庐山石松”风景日戳,戳图就是劫后余生的这棵石松。1976年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騊声面对重焕青春的石松,感慨万端,当即赋诗一首:“蟾蜍石上一株松,疑见黄山第几峰。偃蹇枝柯何代物,相看应笑我龙钟。”如今,进入蟾蜍石的小路早已封堵,游人要想与石松合影,可站在后做的一个崖石平台上。<br></h3> <h3>周颠是南昌人,从小没有名字。十四岁的时候,得了怪病,讨饭时嘴里说着乱七八糟的话,因此得名周颠。周颠长大后,长相非常怪异,几次到当地官府去求见官员,嘴里说“告太平”。当时天下没有什么人起来造反,大家都不知道 他说的是什么意思。后来朱元璋攻下南昌以后,周颠又去拜见朱元璋,内容还是“告太平“。朱元璋很恼火,叫人用大缸把周颠盖在底下,堆积上木材点着了烧。结果发现周颠烧不死,也饿不死。朱元璋出兵要周颠占卜,结果又给他说准了。从此,朱元璋对对周颠极度痴迷和推崇,念周颠辅佐有功,委以高官厚禄。谁知周颠原是个率性之士,不愿居功,宁愿云游四海。朱元璋在京城几次患病,都收到周颠遣人送药至京城,服药后立即痊愈。为了报答周颠仙人,朱元璋派出各路高手,遍访海内,却始终没有找到周颠的踪影。后来,朱元璋听说周颠又回到庐山竹林寺,修行、隐居,急忙派遣心腹前往庐山寻找。待到庐山锦绣谷,却始终无法探得寺庙究竟何在,只留下刻在石壁上的“竹林寺”三个字。不管周颠的故事真实与否,这至少说明这个既是颠子,又是和尚,还是道士,后来又被皇帝认定为仙家的周颠,是很厉害、很有能力的一个人。<br></h3> <h3>登上庐山西部海拔900余米的天池山顶,南望九奇峰,下俯石门涧,东瞻佛手岩,西眺白云峰。二水萦回,四山豁朗。此处原建有天池寺,现已废。但原寺前呈长方形的水池,仍碧水悠悠,光灵如玉。<br></h3> <h3>龙首崖是一座陡峭的悬崖,崖顶有一棵苍松,苍树的树叶向两边,就像是巨龙的两只眼睛。<br></h3> <h3>在龙首崖上凭栏俯瞰石涧峡谷,可见悬索桥似的彩虹横卧,狮子岩、方印岩、文殊岩、清凉岩、万丈梯等诸多景致,奇石累累,姿态万千。<br></h3> <h3>大口瀑布是庐山管理局近年开发出来的景点,又称彩虹瀑布。因为往往在雨过天晴过了以后,在这里往往可以从灿烂的阳光下看到五颜六色的彩虹。 据说李白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银河就是指此大口瀑布,可时移世易,现在的大口瀑布已经演变成了“人文瀑布”,已不复当年气象。 </h3> <h3>周边还有仙人指路、鹰嘴石、骆驼峰、黄丹口等风景点,大口瀑布也是典型的冰川遗迹。<br></h3> <h3> 含鄱口势如奔马,又宛如游龙,神气活现的横亘在九奇峰和五老峰之间,张着大口似乎要鲸吞鄱阳湖水,因此得名。 含鄱口的奇妙就在于一个“函”字,造成“千里鄱湖一岭函”的气势。宽敞的空间 ,辽阔的视野,低舒的葱茏,山的静止,水的流动等种种情致极度不相同的美相互对照、相互辉映、相互连接成为一体,幻妙与旷达是这里的精妙所在,魅力所在。 含鄱岭上有4处建筑。岭南端建有一石坊,四柱三门,坊中央镌有“含鄱口”字样,其左右分别刻有“湖光”、“山色”四字。坊后山脊上有一伞顶圆亭,红柱绿瓦分外醒目,名含鄱亭。岭中部有一座雕梁画柱的方形石亭,名望鄱亭。望鄱亭往北40米还有一座半隐的“忘归亭”。这组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国林“藏”、“露”结合的特色,高高耸立在岭脊上,但又被山脊、林木所排映,显得格外和谐自然,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漫步在岭脊上,北可望五老峰,东可瞰鄱阳湖,南可眺大汉阳 峰,西可观庐山植物园,这大概便是游人若鹜的主要原因。<br></h3> <h3>我们在含鄱口远眺的就是著名的鄱阳湖。</h3> <h3>傍晚,返到庐山上的街市~牯岭镇。</h3> <h3>牯岭镇在庐山山顶,海拔1164米,三面环山,一面临谷,素有“云中山城”的美誉,是拥有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优秀生态旅游景区三块金字招牌的庐山政治、经济、文化、旅游中心。<br></h3> <h3>牯岭镇,人来人往,井然有序。饭店、邮局、街市、酒楼、学校、医院,一应俱全,而且还有一个电影院,每天放映著名影片《庐山恋》,播放次数已创世界纪录。<br></h3> <h3>牯岭镇是世界上少有如此繁荣的高山岭镇。<br></h3> <h3>夜幕降温,街灯次第亮起,尤其是头顶上不断变换颜色的彩灯,更是好看,为牯岭街增添了一道迷人的色彩。</h3> <h3>入夜,可在这里欣赏庐山、九江灯火,美如幻境,恰似人间天堂。<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