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大清河盐场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西面渤海沿岸,因厂区在乐亭县大清河西岸,而冠其称。</h3> <h3>2018年8月11日,一大早队员们就准时聚集到一起,乘坐大巴车,开始了今天的大清河盐场研学之旅!</h3> <h3>经过两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达了今天的目的地——大清河盐场。第一站我们到达了制盐的结晶池,讲解老师在给队员们讲解盐的来历:古时候有个叫夙沙的男子,擅长捕猎,有一天他将鱼和海水一起放在火上煮,这时门口跑来一只野猪,夙沙急忙去追赶,等回来的时候容器里的水已经煮干,但是容器里却出现了一层白白的细沙,这就是夙沙煮海为盐,为华夏制盐之鼻祖。</h3> <h3>盐分为三种:海盐、湖盐和井盐,我们日常生活中吃的是海盐。制作海盐需要三个步骤:纳潮、制卤、结晶。将2波美度的海水晾晒成24-25波美度,当海水的浓度达到26波美度时,析出盐的结晶,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结晶池。</h3> <h3>看,队员们都拿出了自己的小笔记本,认真的在做笔记!</h3> <h3>队员们还用手亲自体验了一下结晶池的盐水,当把沾有卤水的小手放在太阳光下面的时候,瞬间能析出盐的结晶,真是好神奇啊!</h3> <h3>这些大家伙都是干什么用的?原来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了这些都是制盐的工具,只有用这些工具,才能将盐一步一步变成我们可食用的盐,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呀!</h3> <h3>随后我们来到了盐山,队员们瞬间被眼前这座高大的盐山吸引,真的太壮观了!</h3> 第一次见到这么高的盐山,队员们真是开心极了!<br><h3><br></h3> <h3>大清河盐场鸟类救助站成立于2011年,早在2004年当地护鸟志愿者田志伟先生救助了14只东方白鹳开始,自发开展鸟类保护和救助工作,该救助站是田志伟先生个人出资建立,为民间公益组织。</h3> <h3>全世界共有八条鸟类迁徙路线,我国有三条,其中一条——东亚至澳大利亚就途径大清河救助站,为迁徙中受伤的鸟类提供及时的救助。</h3> <h3>这些被救助的鸟类将要在11月份放飞。</h3> <h3>在田志伟先生的救助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传奇的故事。田先生曾救助了一只迁徙过程中受伤的斑头雁,但是当斑头雁痊愈的时候却未赶上迁徙的雁群,田先生只好将他带回收养,在救助站斑头雁与大白鹅恋爱了并喜结连理,还成功孵化出他们爱情的结晶,并给它取了名字叫斑头鹅,不失为一段佳话。看这一家子正悠闲的散步呢!</h3> <h3>在科学实验室里,老师讲解了第一个小实验,碱遇白醋发生化学反应的小实验:将碱和白醋放在一起产生了热量、水、二氧化碳和其他盐类,队员们都认真听讲并踊跃参与其中。</h3> <h3>第二个小实验是鸡蛋在不同密度的盐水中能产生三种状态:沉底、悬浮、漂浮。看,我们做的多棒!</h3> <h3>随后大家动手做起了手工制作,一副副颜色各异的脸谱,你们能猜出脸谱后面都是哪位队员吗?</h3> <h3>精彩的一日研学活动结束了,队员们收获颇多,不仅学到了很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在实践中获取了智慧,在与鸟类大自然中获取了爱心。此次研学更让队员们学会了感恩、感谢、感动,看,同学们纷纷写下了自己的研学感受……</h3> <h3>大清河盐场研学一日游
8月11日早上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大清河盐场,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开始了我的第一次研学活动。
在这里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张老师首先带我们来到了结晶池,通过张老师的讲解,我学到了盐分三类:海盐、湖盐、井盐;制盐的工序分为:纳潮、制卤、结晶;海水浓度计量单位:波美度;每道工序海水的浓度是不同的。结晶池是制盐的最后工序,结晶池是红色的,通过半年阳光的照射最后产出盐,如果遇上雨天工人伯伯就要辛苦的为结晶池穿上雨衣了。结晶池里红色的水为苦卤,这个水不能流到土壤里,因为它会使肥沃的土地变成盐碱地,造成寸草不生,所以我们要把它送回加工厂。在这里张老师还引用了2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盐是怎么发现的、盐为什么是白色的?接着老师又带我们去看了工人伯伯收盐需要用到的机器,原来收盐也要经过多道工序才可以把它们从池子里收起来,最后运到盐场堆成大大的盐山。站在白白的盐山下面看着一块块像小石头似的盐从山顶落下来,感觉太壮观了。
下午张老师带我们来到了田志伟老师自建的鸟类救助站,这里是世界8条候鸟迁徙路线之一东亚到澳大利亚的路线,在这里田老师救助了很多受伤的受国家及世界级保护的鸟类,也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田老师的队伍。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田老师救助了一只受伤的斑头雁,经过田老师的细心照顾斑头雁康复了,为了让它赶上迁徙的大部队,田老师亲自开车送它到青海候鸟休息的最后一站,可是到了还是没赶上,其他斑头雁已经飞走了,没办法只好把它带回大清河盐场鸟类救助站。斑头雁在这里的生活中发生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它和田老师养的一只大白鹅恋爱了,在这里又发生了一个奇迹,国内及世界第一也是唯一,斑头雁和大白鹅的宝宝出生了,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新的领域。
从鸟类求助站参观后我们来到了教室,这里由马老师为我们上课,马老师先让我们看了盐的形状:六面晶体;又通过两个神奇实验,让我们对盐进一步的了解。第一个实验:用醋、碱、矿泉水瓶、气球;先把碱放到气球里、醋放到空矿泉水瓶里,再把碱慢慢的放到醋里,渐渐的形成了二氧化碳、水、盐和热量,我看的出神,体会到了科学的奥秘。第二个实验:用水、鸡蛋、盐;由二人合作,一个人慢慢的放盐到水里,一个人把盐搅拌到融化,观察鸡蛋的变化,随着水中盐的浓度不断变化鸡蛋由沉底到悬浮到飘起来,这个实验说明了水中盐浓度越来越大,水的浮力也越来越大。实验结束后马老师给我们足够的想象空间,每人发一个脸谱,让我们图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脸谱做好,同学一起拍照留念。
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盐的分类、盐的制造工序、盐的浓度单位、盐的用途;还懂得了要有爱心保护动物、保护鸟类;在生活中要学会感恩、感动、感谢。一天的活动结束了,我收获很多,意犹未尽。<br></h3><h3>裕华道二小 张雅童</h3> <h3>大清河盐场研学有感
8月11日,烈日炎炎,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来到了大清河盐场参观学习。在那里,我看到了、听到了、了解到了、体会到了许多第一次。
第一次看到了制盐池,知道了海盐的制作工序,即纳潮、制卤、结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充足的阳光照射,在这里,晴朗的天气是最受欢迎的,尤其结晶阶段,光照尤为重要,遇到阴天下雨,为避免结晶池被雨水污染,盐场的工人叔叔们会给结晶池披上雨衣,为它们遮风挡雨;第一次知道了结晶池里析出海盐后剩下的暗红色海水叫苦卤水,浓度特别高,经过提炼后用于化工业;第一次知道了结晶后的粗盐需要工人叔叔们操纵几台庞然大物来收取并运输到洗盐场进行洗盐处理,处理完的粗粒盐堆积成盐山,含有许多杂质,不能食用,还需要经过更加繁琐的加工处理后才能变成食用盐。通过海盐制作过程,第一次体会到了食盐来之不易,我们应该像珍惜粮食一样珍惜盐,像尊重农民伯伯一样尊重制盐工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第一次知道了盐场有一个鸟类救助站,是田志伟站长自己出资一手创建的,用来救助那些受伤的、被遗弃的鸟儿,也是东南亚至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的一个鸟类驿站。在这里,第一次听说了关于因受伤耽误迁徙的野生斑头雁与家鹅之间浪漫的爱情故事,知道了他们的孩子斑头鹅一种新物种的诞生;第一次看到了好多受伤的鸟在这里得到救治,重获自由;第一次被田老师的无私负出所感动,体会到了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
第一次上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实验课,利用盐来变戏法。盐教会了鸡蛋游泳,使它从沉底儿、悬浮状态逐渐浮出水面,学会了生存技能;同时通过画脸谱,提高了大家动手动脑能力。
这次活动,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真是一次有意义的研学之旅。
裕华道二小 尹程隆
<br></h3> <h3> 大清河研学一日游 说到盐,相信很多同学都和我一样,脑海中第一时间想到的:它是我们每天吃饭时必不可少的,可是盐分几种、怎么采集、从哪儿来呢?8.11号我们来到了大清河盐场,在这里我们将揭开盐的“神秘面纱”。 到了盐场首先进入我们视线中的是两座白色的“大山”,老师说这就是盐山。盐山的顶端还有机器在往外喷着白色的“喷泉”,这就是还没有经过深加工的大粒盐,这种盐可以用来制作融雪剂和理疗。再往里走我们便看见一个又一个盛满红色水的水池,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才知道这就是制卤池,盐就是在这里结晶的。等到经过纳潮、制卤、结晶这三个步骤以后,这里的水就变成了苦卤。苦卤是有毒的,需要把它们排放到化工厂,然后再将它们加工成钾等其他有用的化工原料。经过老师一番耐心的讲解,我不但知道了海水浓度的计量单位是:波美度,还知道了盐只有每年的5月和10月才能收集,可见盐的来之不易,今后我们一定要更加珍惜! 饭后我们还参观了鸟类救助站,这是田志伟老师自己盖的,专门用来帮助和救治那些在迁徙过程中受伤和被遗弃的鸟儿的。在这里,我不仅了解了关于鸟类迁徙的八条路线,还知道了其中一条从东亚到澳大利亚的迁徙路线正好经过我们唐山,而大清河正好是鸟儿们的落脚点,而且我还听到了一个关于“斑头雁和家鹅”的美丽传说。听着志愿者老师的耐心讲解,我不禁被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 下午老师带我们做了两场关于盐的神奇实验,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其中“教鸡蛋游泳”的实验,更是让我见证了鸡蛋从沉底到全部漂浮到水面的过程,当水的含盐密度和鸡蛋的密度相同时,鸡蛋会出现悬浮的状态,真是太神奇了! 这次得到研学活动真是让我增长了知识,而且增长的不仅是关于盐的知识,更让我学会了要:感恩、感动、感谢。这真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裕华道二小 四(二) 郭少研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