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摄影 李秀亲</h3><h3>部分图片来自网络</h3> <h3> 我的玉米情结
玉米,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作物了。我和玉米结缘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了。
小时候,物质匮乏,白面在清明时节,已经很稀罕了。记得妈妈做的带有鱼造型的馒头,会挂在高高的天花板上,实在想吃时,妈妈掰一块给我们解解馋。家里的粮食缸里麦子已经是很少了。
一到冬天,主食就是玉米面窝窝头。如果红薯收获了,还要先吃两块红薯才能吃棒子面窝窝头。因为红薯产量高,生产队种的红薯多,有些年会分到红薯达一千斤左右。玉米种的相对就少了。红薯每天吃,每顿吃,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晒成红薯干吃,吃多了会烧心。这时候就觉着窝窝头也是美味了。由于小时候吃红薯多常常胃难受,以致于现在看见红薯也没有想吃的念头。<br></h3> <h3>
</h3> <h3> 每年麦子收获后,玉米的复播也开始了。玉米苗不断生长,拔节期给玉米施肥,一个人用锄头在玉米附近挖个浅坑,一个人在后面把肥料撒进去,再用脚埋住。玉米即将成熟时,嫩玉米穗煮着吃是当时的美味了。
<br></h3> <h3> 到了玉米收获季节,学校会放秋假,我们也会去掰玉米。玉米杆比较高大,有时玉米被风刮的刷刷作响,一个人在玉米地里还是有点心悸。<br></h3> <h3> 国庆节期间玉米成熟了,玉米穗晾晒风干也成为一道风景。有时候会将玉米穗子吊在屋檐下风干,这需要一段时间。
秋冬的晚上,搓玉米是我们常干的活。一家人聚在一起,放个大簸箩。一个人用改锥隔几行玉米启掉一行,这个需要一定的技巧,掌握不好就会弯到别的行里,还会戳到手。印象中这个技术活一般由爸爸来做,另外的人则用已经剥完玉米的玉米轴去搓已经启掉几行的玉米,熟练后速度还挺快的,也减少了直接用手剥玉米时对手的伤害。一家人围在一起剥玉米,还会比赛谁剥的快。玉米棒和玉米轴一上一下飞快地翻搓着,欢笑声充满整个屋子里,现在想着还挺温馨浪漫的。<br></h3> <h3> 新玉米面做的窝头很清香,虽然没有馒头好吃,独特的新玉米的香味还是难以忘怀。做窝头时也要发面。要用稍微热一点的水和面,然后一个一个的两手交替着拍成窝头的样子,有的中间还是空心的;玉米面做的擦蝌蚪是很平常的中午饭,记得里面妈妈会煮些萝卜丝,用勺子热点油,窜上一些葱花,直接放入锅中,次啦一声响,一锅汤面玉米擦蝌蚪就做好了。有时我还会端一碗去外面的十字路口去吃。那儿有块大石头,常常会有人在这儿吃饭聊天。<br></h3> <h3> 上大学时,细粮粗粮都是按比例定量的,粗粮多,细粮少。玉米面发糕是会经常吃到的,我到觉着发糕松软些,口感比窝头好吃些。现在想想,小时候在老家时几乎没怎么吃过玉米面发糕。也可能和饮食习惯有关。<br></h3> <h3> 大学即将毕业的那年,我遇到了我一生同甘共苦的人。想来也富有戏剧性。先生当时一心要找个老乡女朋友,在老师同学的介绍下,我作为他一个晋南的老乡,以此结缘。
我毕业的那年,父母亲要来省城一游。刚认识不到半个月,我俩还比较陌生,他自告奋勇地要在大早上和我去接父母。当父亲问我他是谁时,我竟紧张到顺口说是同学。因为时间短,还没来的急告诉父母,终于被父亲知道了实情。当父亲知道我的他是农业科技工作者,解嘲说我找了一个高级农民。后来,父亲认可了我们,并邀请他春节去我家做客。可惜他老人家没有亲眼看到女儿成家就撒手人寰了。</h3> <h3> 我们的旅行结婚也是和玉米有缘。搞农作物研究南繁育种是每年都要做的工作。我们结婚那年正好是去云南元谋县南繁育种。当时的交通还不发达,坐火车要中转,车上人很多,就连厕所有时都挤满了人。旅途比较辛苦,车程长,成昆铁路还时常有塌方事故发生。好在元谋县几面环山,有它独特的气候,当北方处于天寒地冻的北国风光时,那里已经是温暖如春了。</h3><h3> 元谋县地处滇中高原北部,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少数民族风情还真让人开眼。期间有幸参加了一次新人的婚礼,记得印象深刻的是牛肉吃完一碗还可以添加。当地人对吃比较舍得,大块吃肉是很平常的事。</h3><h3> 元谋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发现地,是“东方人类故乡”。元谋是云南省重要的蔬菜产地,元谋蔬菜产业成为云南最大的冬早蔬菜主产区之一。</h3><h3> 元谋虽然风景气候宜人,但加上严重的妊娠反应,我还是不能适应。毕竟不是家乡,人的身体也是认故土的。当再次踏上回程时,吹着寒冷的西北风,我竟然觉着这才是熟悉的感觉,熟悉的风的味道。</h3> <h3> 先生是一丝不苟,认真敬业的人。怀孕期间,陪我散步时,不知不觉会走到他的实验地。当时住的宿舍区和实验基地在一个大院。一大片玉米地里,他左看右看,我都不知道是他陪我散步,还是我陪着他看玉米。孩子出生的燃情七月,炎热的三伏天,也是玉米授粉的关键时期,他每天都钻在玉米地里,直到女儿出生的前一天还在辛勤工作。<br></h3> <h3> 每年玉米种植季节在五一前后,收获季节在十一前后。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假期,对于我们来说能完整的拥有一次长的节假日,竟然也成了稀罕事。
女儿出生后,记得最清楚的是每年玉米快收获前,我们一家吃玉米穗的情景。先生拿回生玉米穗,编上记号,然后洗净,我们再把它蒸熟。先生说蒸比煮更能保持玉米的风味。吃玉米时,每吃一种都要记下软糯口感,比较哪一种更好吃,将结果告诉他。我们家吃玉米也在做实验呢。<br></h3> <h3> 后来先生承担的国家课题项目,因为人手不够,每到周末我都会充当司机兼解说宣传员。雁北忻州的好几个农村我都去看过玉米试验地,给农民讲品种的特色,种植的注意事项。现在想起来,虽然当时辛苦,但还是很充实的生活。我学的专业正好也是生物,也算可以有用武之地。有一次回程时,我实在太累了,让先生开车,我则呼呼大睡快到门口才醒来。我们也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br></h3> <h3> 后来先生单位南繁育种的地方到了海南,每年都要去海南育种加代。我们有时也会去海南看他,除了领略美丽的南国风光,我们也会去玉米地里看看玉米长的如何。<br></h3> <h3> 每年四月底五月初,玉米播种前,天气的气温变化,是否下雨,下多大的雨,成了先生时常关心的话题。不下雨墒情不够,下雨了怕耽误种玉米。如果玉米种上了,又怕雨大影响出苗。雨少刚浇了地,又怕刮大风。玉米终于出苗了,既要防地老虎吃幼苗,又要看苗出的齐不齐。我的印象里,自从开始种玉米,到玉米收获后,每天的天气预报,气象云图,都是先生最关心的。好多个周末、节假日,我们都是在实验基地看玉米长势如何。我也得空去田园绿野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看看小时候就熟悉的庄稼。也会去玉米地里看看哪个品种长的好。感受现代玉米种植和传统农业的不同。尤其是玉米品种试验,需要人工用点播器种植,还要精确记录位置。如何做到生理上错开花期,如何去雄,怎样人工授粉。<br></h3> <h3> 玉米收获后的晾晒考种是对一年工作的实际考量。我也多次去考种场地陪先生去工作。有时帮忙翻一翻玉米,让两边都晒到太阳。<br></h3> <h3> 前些年,有个西藏的朋友到太原看望她上山大附中的女儿,我们也有幸认识了。她告诉先生,他的玉米品种在西藏实验成功了,不仅成熟了,长势产量也不错。我听了也很替他高兴,玉米能在西藏种植成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对他的佩服和崇拜又增加了许多。
现在玉米穗又到了成熟的季节,晚上又要蒸玉米吃了。
玉米穗好吃,玉米胡须也有很好的功效。喝玉米胡须茶也是不错的选择呢。
今年你吃玉米了吗?<br></h3> <h3> 写于2018年8月16日<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