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一眼就难以忘记——贵州西江千户苗寨,凯里下司古镇

幻城雪

<h3> 美丽富饶的黔东南属于山地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峰峦起伏,江河纵横,山清水秀,景象万千。这里,居住着全国近四分之一的苗族人口、近一半的侗族人口。<br></h3> <h3>  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由10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它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节、吃新节、十三年一次的牯藏节等均名扬四海,西江千户苗寨是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br></h3> <h3>这是早晨我五点就起来,在苗寨感受到的寂静的美丽。昨夜的喧闹繁华已荡然无存。</h3> <h3>苗寨顶部的观景台可以鸟瞰苗寨全景,乘观光车约五分钟可直达山顶。夜色中的苗寨非常迷幻。</h3> <h3>街道没有几个人,只有绰约可见的打扫街道的苗寨老人。</h3> <h3>这里,有着中国最大的苗寨和中国最大的侗寨。这里山高谷深,森林茂密。过去,因为交通闭塞,很少有外人涉足,因而保存了完好的原始生态和民族文化:原始森林莽莽苍苍,珍禽异兽自由出没;唐代发型、宋代服饰、明清建筑、魏晋遗风尚存,苗村侗寨有如一幅幅古朴的图画镶嵌在青山绿水中,走进这里,你会感到不仅是空间在转移,时空也在移动。<br></h3> <h3>号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黔东南,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地方,但它却因为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湘西,南接桂北,加之这里居住着苗、侗、水、布依等二十多个民族,具有浓郁的多民族风情。这里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还有独特的吊脚楼、风雨桥、鼓楼、工艺精美的刺绣、银饰、蜡染。在这桃园般的山水田园里,千百年来,西江苗族同胞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的平静而幸福。 <br></h3> <h3>千户苗寨四面环山,层峦叠嶂,梯田顺山势直连云天,清澈的白水河穿寨而过,把寨子一分为二,而苗寨的主体则位于河流东北侧的河谷坡地上。 <br></h3> <h3>苗寨的建筑以木质的吊脚楼为主,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 这种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br></h3> <h3>在这“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方,采用这种建筑模式,不仅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也能更好的节约土地,最大限度的利用了有限的空间。<br></h3> <h3>在一条清澈的白水河上,架了若干座桥,这些桥除了改善村寨风水条件和方便居民生活外,还要关风蓄气和挡风遮雨。所以,当地把这些桥称之为“风雨桥”。 <br></h3> <h3>风雨桥也称得上是西江千户苗寨的重要建筑之一,多数苗寨都会在自己的村寨附近建造风雨桥,以保护自己寨子的风水。 <br></h3> <h3>:</h3> <h3>据当地人说西江以前的风雨桥是全木式结构,所用的木材都取自山中,桥梁使用传统的工艺建造,整座桥不用一颗钉子,而是采用古老的榫子互套的方法,桥身及其稳固。后来为了追求美观和抵御洪水,改为现在采用水泥和木材的混合结构,使其更加坚固,抵御洪水的能力大大增加。 <br></h3> <h3>  到西江苗寨,就不能不到嘎歌古巷。嘎歌在苗语里是小巷子的意思,嘎歌古道既特指一条古巷,也泛指千户苗寨里众多的原生态小巷,只是挂牌的“嘎歌古巷”更有历史,里面囊括了苗族人民的众多文化符号,比如可以看到著名的“源西江”、“家祭桥”、“枫叶女神”等文化图腾,还有苗绣、酿酒、腊染、手工纸、西江老银庄、雷公山茶、古歌堂等非遗文化及特色工艺等。<br></h3> <h3>你撑着油纸伞 走下石桥 翩翩 走来 雨点 敲在伞上 嘀嗒嘀嗒的声音 你收起伞 和我 一起倾听 一池红莲的 雨声<br></h3> <h3>西江千户苗寨的长桌宴是非常有名的,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与隆重礼仪,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通常用于接亲嫁女、满月酒以及村寨联谊宴饮活动。苗寨作为旅游景点被开发以后,这种长桌宴也变成是景点之一。凡是来旅游的团队都要体验一把当地的长桌宴,否则就等于没来过苗寨。<br></h3> <h3>我,想起了戴望舒的诗,《雨巷》,此刻,体会一下撑着油纸伞的女人平静的心态。</h3> <h3>下司古镇地处凯里市清水江的上游,属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贵州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因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且地处平定下游,从而得名下司。 </h3> <h3>古镇多以苗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有着“人文下司,天造山水” 、“清水江上的明珠”的美誉,是国家皮划艇示范基地、中国红蒜之乡,锌硒米之乡,世界名犬下司犬之乡等称谓(不过转了半天也没见到过下司犬)。 <br></h3> <h3>嘉庆13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陆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物资集散地。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遍布街巷,彻夜营业,被誉为“小上海”。现在两岸大街还保留着清乾隆44年修建的条石铺砌成扇形的30余米的石级大码头和小码头,以及禹王宫,观音阁等古寺,古殿宇遗址,古居民,古巷道。 <br></h3> <h3>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的商业特别兴盛。有贵阳、安顺、兴义以及省外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的商帮长驻镇上,设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等。各会馆的富商在镇上开设庄号,经营各种商品。停泊江上商船成百上千,船上灯火通宵达旦,倒映江里,灿若繁星。马店门庭若市,客栈商贾云集,餐馆彻夜营业所以才有 “小上海”的美誉。1934年公路通至下司后,下司商户自购汽车10辆运送货物,为当时黔东南拥有汽车最多的城镇。 <br></h3> <h3>我们走上架在清水江上的大桥,碧绿的江水在桥下缓缓的流淌,一排排苗家的吊脚楼沿江而建,静静的立在江畔,别具风味。古朴的房屋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她那曾经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br></h3> <h3>下司古镇并不大,却十分的精致。走进古镇,先是来到古镇的牌坊,这是清代的八驻三开间牌坊,属于标志性建筑牌坊。牌坊上刻着许多人文故事。牌坊的中间的顶部是八角藻井,八个角雕刻着八仙,象征着生意人如八仙似的各显神通,最后给下司带来了繁荣。生意人走进古镇,首先就是来到古镇的牌坊。我们游客也一样,进到古镇先来到牌坊下拍照合影留念。 <br></h3> <h3>走进镇里狭窄的街道里才发现,这里不愧曾经叫“小上海”。乍看是一个苗侗的风情寨子,但是里面却有广东会馆(现在叫涡居)、福建会馆、江南院落、徽派建筑等都看得到,且还不是后建的,都是有历史流传下来的。可想而知,当年这里是多么的繁荣,一定是商贾云集。 <br></h3> <h3>  近年来,下司古镇虽变化较大,但旧容新貌兼容,古巷新街并存,形成了下司古镇饶有生趣的历史文化景观。行走在下司街上,逡巡在这浓郁的风情与涵厚的风俗之中,我们可以选一些古街旧巷里的卵石路面来行走,也可以沿街去看曾经辉煌而现在依然美丽在晚照落霞里的店面额匾及廊檐瓜柱;听柱仗倚门而立的老人娓娓叙说他们曾经耳闻目睹的过去。<br></h3> <h3>  下司古镇、古码头、街巷、苗族吊脚楼、夏同和状元第、禹王宫遗址、观音阁和文昌阁,狙炸袁世凯的壮士张先培故里---巴茅冲,保秧洲讨袁护国军陆军上将都督吴传声墓等。民族风情主要有:铜鼓村苗族农民画,120多农户从事现代民间绘画,数百幅作品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有的被选送博物馆收藏,麻江县因此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摆仰村苗族风情神奇古朴,原汁原昧,吸引了数万中外游客观光考察,河坝瑶族歌舞与蜡染,深受广大游客赞赏与青睐。<br></h3> <h3>那些默默散发着历史味道的青瓦和飞檐如果细看,很有韵味。来到黔东南州的凯里,行程中到达下司古镇,这里的建筑暨民国、清朝,苗家、侗家 不同造型、不同风格、不同时期古朴与现代的融合,尤其是房子中的翘角飞檐,很吸人目光<br></h3> <h3>下司已经建成了号称“贵州唯一、亚洲最好、世界一流”的中国国家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基地先后承办了多次国家级和世界级的大型赛事。2004年、2008年、2010年的奥运会冠军、世界锦标赛冠军及国际划联的主席对该基地大加赞誉。二是建有贵州最好的龙舟训练基地,并培养了一支在全国有名的龙舟队伍。该队伍多次代表全省参加全国比赛,每次都拿到不同项目的冠军。因此,下司也被称为“龙舟冠军的故乡”。<br></h3> <h3>最后走进了他们也叫踩歌堂的广场,节假日大家会在这里一起踩歌,跳舞。在旅游旺季时期,这里也热闹非凡,主要是游客们花钱租苗族的民族服装在这里拍照留念。普通的苗服10块去钱就可以租到,银饰帽子的不同租金也不同。我花了10块钱租了一套百花冠、苗族姑娘结婚时穿的一套服装,店主说主要是那顶百花冠的帽子贵。来贵州最喜欢穿苗服拍照,因为确实漂亮。<br></h3> <h3>2016年,下司古镇的清水江大桥音乐喷泉正式启用,引来不少市民及游客前往观赏。据悉,喷泉每次不间断运行45分钟。该喷泉全长90米,最远能喷6米,600个喷嘴和600盏彩灯分布在大桥两侧,集声、光、水、色于一体,根据专门的音乐喷泉控制系统使喷水造型变化和灯光的变化随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而变化,美妙绝伦。通过变频程控直喷、水帘、水浪、水松、内抛、摇摆、编网等水型组合成36种变幻莫测、绚丽多姿的喷泉景观,有的似流金溢彩、火树银花,有的如孔雀开屏、彩虹饮涧,似水的画、灯的诗,在欢快愉悦的乐曲中,给人以美的享受。<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