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宜往事一一范玉和

如秋

<h3>  范玉和,男,1941年生人,初中文化,袓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1960年参加工作,1985年入党。1960年6月一一1963年11月:辽宁省北票矿务局台吉煤矿采煤;1963年12月一一1965年4月:贵州省水县滇黔铁路花苗工地修隧道。(辽宁煤矿支援铁路建设大队即国家大三线建设工程)1965年5月一一196912月:贵州省盘县月亮田煤矿建井,从事测量工作。其间,1966年6月集体工转兵,所属部队:基本建设工程兵41支队401大队1团1营。1970年元月随集体转业迁入湖北松宜矿务局。历任石家湾煤矿测量技术室主任、生产技术科科长。1997年8月退休,现住松宜矿区石家湾社区东北小区。</h3><h3> 高淑兰,夫人,1946生,小学文化,辽宁省北票县人,1966年参加工作,1970年随夫迁入松宜,石家湾煤矿煤质科工作,1992年退休。</h3><h3> 范玉和,从农民到工人、从矿工到工程兵又到煤矿测工,一生的工作都没离开煤矿一线,对矿山有着深深的爱,将青春奉献给了祖国的煤炭事业。</h3> <h3>1966年8月1日入伍通知书</h3> <h3>1969年11月的退伍军人登记表</h3><h3>在何地入伍一栏写有整编入伍,他们也是整编退伍转来松宜。</h3><h3><br></h3> <h3> 在204兵站那一天 那是1970年元月份,从贵州省盘县基本建设工程兵转业到湖北,住在汉口解放大道二0四兵站修整。湖北省接转业兵的是军代表姓祁。当时正值批判湖北无煤,有煤无用论的特殊时期和如何解决北煤南运的问题。湖北提出煤炭生产大会战。基建工程兵的前身是,北方煤矿支援铁路建设的队伍,铁路完工后,复合条件的转为基本建设工程兵,参加贵州省煤炭基本建设大会战。我所在的41支队团队在盘县月亮田煤矿,(名为301工程,30个月建成一对矿井)设计年生产能力90万吨。还有4团(原京西矿务局的)在盘县火烧铺煤矿。这次基建工程兵转业,实际是国家煤炭系统的调配,从一个会战区域调到另一个会战区域。 当取下领章,帽徽那一刻,心情很矛盾,有喜,也有悲。喜的是到湖北离家近了,可以安家了。贵州的条件实在太差,探亲回家要坐一个星期的火车。悲的是,脱下军装,心里不舒服,军人的气质没了,淡了,人也蔫了。还舍不得在一起那么长时间的战友、首长,说实在的,只有经历了才有体会,五味杂陈的感觉,难于言表。 在云南省沾溢上火车,几个车厢都是转业兵,在车厢里来回走串,说说笑笑的。听到有人说:“到汉口站下车后,不去分配的指定地点。要求回原单位即:抚顺、阜新、京西等矿物局来的,都要求回原单位。理由是,当兵转业复员应是哪里来的回到哪里去。况且,修铁路的时候是有合同的,按合同约定也应回原单位转业”有点像串联的味道。 汉口下车后,1团安排在解放大道二0四兵站,4团安排在航空路某宾馆,休整后分配到目的地。1团分到荆州地区松宜矿务局,4团分到咸宁地区蒲圻矿务局。果不其然,都不去分配的单位。并聚众要求回原单位。部队送转业兵的干部有副师长李飞同志,1团的有副参谋长王福权同志,还有组织股,军务股的干部。耐心地做思想工作,十几天过去了,聚众的人越来越多,要个人资料、档案、户口、病历等,又组织人员去省政府说理等。 这段时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打算,我个人思想斗争也相当激烈。有的人说个人资料不要了,回原籍了再找关系找工作,其中有一个人抚顺局龙风矿来的,想不通上吊自杀了。我们在痛惜的同时也在想,我怎么办?想、想、想,一遍遍的梳理头绪,一是家庭,最直接,最实际,想回家,那里有老婆孩子和熟悉的生活:二是国家,国家的建设、国家的需要;基建工程兵总部,煤炭部,贵州省、湖北省,是全国一盘棋,大的布局。小家与国家比哪个更重要,个人是否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统一调配,难于抉择。昼夜难眠的二0四兵站的那些天,思想极为复杂,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毅然,决然果断地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服从分配,到松宜去。”领船票,东风37号轮。到枝城港下船,乘车到石家湾煤矿。 回过头来看,如果犹豫一下,按照个别人的说法,回北漂矿务局,(原来工作的单位)或回河北省老家,没有任何个人档案和粮油关系及户口,工作难找,回老家会给家人增添许多烦恼,最后只能务农。家庭生活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所以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不后悔。至今已在这里生活、工作近50年了,这里也是我真正第二个故乡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只想说祖国的建设、湖北的煤炭事业,松宜的发展我是尽了力的,问心无愧!<br></h3><h3><br></h3> <h3>范玉和工作简历表</h3> <h3>1964年的工人登记表,工资:61.80元。</h3> <h3>范玉和的工会会员登记表,1973年,工资记录:64元。十多年沒涨过工资。</h3> <h3>69年,范婶带两女儿在辽宁抚顺市老家照的,为了寄给范叔,以慰思念。</h3> <h3>  &nbsp; 两次火灾的经历</h3><h3><br></h3><h3> 石家湾煤矿建井初期经历过两次居民区失火,损失惨重,两次火灾间隔一年,分别是1971年末,1972年初秋。 建矿初期,生活设施都是简易的,办公室在四间土民房(现在杨国强住的那栋土打墙房)一间半党政办公室,中间的半间是财会室,另一间是生产组办公室,再有一间是医务室。居民住宅是四栋由毛毡、芦席、竹篱笆结构的平房,食堂是砖瓦结构的平房,紧挨着居民住宅。建筑过于集中且紧密,栋与栋之间只有1.5米通道,材料都是易燃的,又没有充足的水源,也没有任何防火设施。 1971年末的一天,下午四点左右,我家住在起火点只隔三米多远,当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出门一看,一家屋顶先冒出一股黑色浓烟,接着就是大火冲天,这时知道失火了,随手拿了点东西往外跑,边跑边喊,失火啦!失火啦!大家都往外搬东西,我家离起火点太近,没有再回第二趟搬东西的可能了。我有俩个小孩,一个五岁、一个三岁,失火时不在家,不知道到哪玩去了,赶紧找小孩,害怕孩子回燃烧的家,终于在附近老乡家找到了两个孩子。 大火只烧了30分钟左右,一片油毛毡房子顷刻变成了黑色的废墟,只剩下了食堂和靠南边的半栋残破的油毛毡房子。因火势太猛,近处无充足的水源,无灭火器材,周边村民来救火的人很多,但也无济于事,只能看着烧完,唉声叹气而已,四栋平房烧了三栋半,居民区居住的人财产荡然无存,有些当班的人员下班后连换洗的衣服都没有,压箱底准备过年的现金都烧了,真的叫一无所有。欲哭无泪,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火灾的第二天,矿务局通知,全局各矿、厂单位统计员到矿务局集中做年度报表,我是测量兼统计工作,第二天,灾民都在安排灾后事宜,我不能影响全局统计的汇总,带着资料搭车按时到矿务局做年度报表,当时我想矿领导会安置的(当时石家湾矿书记是柏光善)做完报表回来,看到石家湾领导已把我家安置在食堂的餐厅,一间餐厅隔一下,两家住,另一家是王甫臣家。 火灾后生产没有停,正常上班,有关部门查找失火原因,受灾家庭内心舒服,有想法,但仍按时上班,大家互相安慰劝解:烧的东西回不来了,上满班,月末又发工资了,一切都会好的。就这样一切又慢慢的恢复了平静。 时隔一年,1972年初秋的一个早晨四点多钟,我们还在睡觉,朦胧中听到外面有人喊,着火啦!着火啦!被烧过一次,再听到这个声音特别敏感,赶紧起来抱着被子拿些衣物往外跑,果然烧的是上次剩下的那半栋油毛毡平房,还有紧挨着的食堂仓库也着火了。真好比立秋后的回马枪,热浪又回来了,同样又是一阵火光冲天,因多数人还在睡梦中,等救火的人赶到时已烧 的接近尾声,半栋楼没了,食堂仓库的东西搬出来一些,烧了一些。很短的时间大约也只有二三十分钟就完事了。这次受灾的只有我们十几家,又一次损失惨重。再次的互相安慰劝解,一样的照常上班,希望月底快到发工资。好在这次火灾的范围、规模、损失程度比上次小了许多,但给石家湾矿对防火的意识又敲了一次警钟。 这时石家湾矿已有几栋永久性楼房了,一号楼为办公司室和女工宿舍,二号楼掘进队工人宿舍,三号楼其他人员宿舍。火灾后把受灾的家庭安排在三号楼的一层,二层为职工宿舍。 石家湾矿经过两次火灾,所有的油毛毡的房子已烧干净了。灾后在矿里的安排下,在矿友的安慰鼓励下,很快恢复平静,没事影响工作,一切照常。有序地运转着,只是少了一片油毛毡平房。 1973年12月份,我们搬到石家湾矿的家属区,5栋砖瓦结构的平房,现在的东北小区。 经历了两次火灾,有教训、有经验,有总结。值得珍惜。教训是防火观念和防火意识,时时刻刻都不能懈怠,经验是困难面前不能低头,挺一挺没有过不去的坎。总结是这是一群有家国情怀的、能舍小家为大家,迎难而上的好矿工。<br></h3><h3><br></h3> <h3>1985年省煤炭厅生产调度会合影,当年有黄石、松宜、七约山三家煤炭矿务局。</h3><h3>二排右二:范玉和</h3> <h3>90年代工作照,中间为范玉和。</h3> <h3>石家湾矿"质量标准化"验证达标后合影。</h3><h3>一排左一范玉和。</h3> <h3>1986年石家湾矿职代会代表合影。</h3> <h3>1986年职代会机关代表合影</h3><h3>后排左一:范玉和</h3> <h3>1988年范婶工作照,石家湾矿皮带运输机线上。</h3><h3>一排右一范婶</h3> <h3>载誉而归</h3><h3>湖北省煤炭厅开会后合影。</h3><h3>1988年松宜有石家湾、尖岩河两矿调度室被评为甲级标准化调度室。</h3><h3>前排左:范玉和、雷勋华。</h3><h3>后排右二:周福祥</h3> <h3>  范玉和1982年的工作总结</h3><h3> 自参加工作以来,能服从组织分配,听从指挥。在工作中任劳仼怨,从不怕苦怕累,并能团结同志和遵纪守法。</h3><h3> 二十几年来,曾经历了多次工作调动,不管是去井下采煤,还是调往艰苦的新区,从不讲任何价钱,并在工作中,不管条件好坏,均能较好的完成上级交给的一切任务。尤其是测量工作以来,从未因本人的过失而出现错误使生产造成损失。因此曾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和被评为先进工作者。</h3><h3> 本人有很多不足,尤其缺乏朝气,在今后的工作中去克服。</h3><h3><br></h3> <h3>石家湾改造后的拱房,焕然一新。</h3> <h3>同上,当年就地取材,全石头磊的。</h3> <h3>石家湾矿锅炉房、洗澡堂、洗衣服房、女职工宿舍遗址。</h3> <h3>肖德新与社区书记曾梅去往井口路上。</h3> <h3>原石家湾矿井口边的保卫科办公小楼,被占用。</h3> <h3>石家湾矿主井遗址</h3> <h3>石家湾矿煤仓边的水沟,煤矿主要泻洪通道。废弃多年,已成景点。</h3> <h3>石家湾矿煤仓远景。</h3> <h3>采石厂内全是灰尘,不过矿井遗址全在。</h3> <h3>矿绞车轱辘点遗址<br></h3> <h3>矿变电所遗址<br></h3><h3>远处房子是原矿井口调度室等办公楼,现被采石厂占用。</h3> <h3>石家湾矿井口旁水池遗址,据说当年为背洞湾提供水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