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龙 杆 子 匠 人</h1><h3></h3> <h3>
(一)
龙杆子,在我的家乡——草峰镇张寨村的核心地带。村上共有九个生产合作社,龙杆子就在靠近村部的正北面。这里地势平坦,一望无边,绿树掩映,田园齐整,是黄土高塬上人们常说的“坳心心”。
张寨村因旱龙山闻名。龙杆子,顾名思义,也即龙的脊梁杆子。但具体怎么个来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也对其不甚了了。小时候,听村上一个白胡子老者讲,张寨庄地底下有一条盘桓着的老龙,它蜇伏久居,以静制动,稳如泰山,依靠其强大的躯体和神力维系支撑着村庄的一切,人们不敢轻易触动它、惹恼它,否则四时不顺,八方不安。但这只是个美丽的神话而已。如照此说来,龙杆子正好居于龙的脊梁上,区位独特,优势明显,更要刮目相看呢!
现在,这儿已经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村庄。绿野寻踪,意趣昂然。但见,房屋林立,炊烟袅袅,耕读传家,生生不息。近些年,这个小村庄一改往昔的沉寂,人气蹿升,往来频繁,一下子热火起来。原因是,这里走出了几个著名的工匠师傅,一下子盘活了一切。南北二塬一听说是龙杆子的匠人,立马态度谦逊,肃然起敬。
严格地来说,匠人包括好多种,但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塬,它多指木工师傅,是建筑领域必不可少的配套技术,也是中国传统三行,即木工、木头、木匠的关键环节,居于主导地位。据说远古时代建造房屋,房屋建好封顶之日必须请“木工”镇邪!镇邪之时,木工拿出独门工具站在屋脊之上高喊大吉大利之类的话语,以保日后平安富贵。其实,作为工匠,他们都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既不是领导,也不是大款,更不是什么怀揣远大抱负的有识之士。但他们每一个人都靠着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对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于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为众星捧月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专业人才。
农村人对工匠师傅一向尊抬,看的比较金贵。这是因为工匠师傅会技艺、有本事、能挣钱、善持家。人们常说“天下饿不死手艺人”。但我觉得,远远不止于此。传统意义上称工匠师傅为“匠人”,而大多数人则理解为“犟人”!由“匠“到“犟”,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匠,是技艺,是能力,比如成语“匠心独运”、“匠石运金”等等;而犟,则是一种脾气,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一种对生存状态的诠释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匠人”是富有个性的。他成长于黄土地,兼具黄土高原上男子汉朴实、敦厚的基本个性和血性、独立的人格魅力。<br></h3> <h3> (二)
从龙杆子这个小村庄就走出了这样一位杰出的匠人,他名叫张承发。
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张承发,身材魁梧,目光炯炯,步履矫健,英气勃发,说话快人快语,做事干净利落,从不“打可擦”(意思是说一不二)。他自幼聪慧过人,喜欢动手动脑,善于观察事物。他原本出生在草峰下塬明星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由于父母双亡,弟兄三人无依无靠,生活无着,不得不让张寨舅家收留,而此时的舅家也没了儿子。从此他便正式过继,顶门立户,扎根下来。少年时代,人们对他的故事知之甚少。可以肯定地说,他也渴求知识,但因时运不济,生活困顿,上不起学,老早就帮着大人操持农事了。但他绝不是平庸的人,也不可能就此沉寂下去。他要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打拼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未真正走出社会之前,他和绝大多数社员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着粗茶淡饭,穿着补丁衣服。但这从来都没有遏制住他专注木工手艺的欲望和追求。其实,他对木工活计从小就有悟性,并对一些传统的手工操作,比如量具、划线、锯削、刨削、凿孔、钻孔等了熟于胸。他对木材、配件和木工工具三者熟练掌握,运用得法。他手腕有劲,能使大平颈(学名锛子),将一块粗燥的檩条很快砍剖成平整的木板。他善识板材,经常注意观察各种树木的长势及特点。对一些原始板材,极有讲究,形成了一套独具慧眼的识别本领。比如表面平整光滑的,要看看有无起泡等明显缺陷;表面粗燥、凹凸不平的,要看看是否坚硬可用;侧面板厚是否均匀,有没有空心等现象。同时,对选料、配料、加工制作、拼装、屋架安装等都有一套过硬成熟的实践本领,掌握了严格的工艺流程和操作原理。比如用锯拉榫时,他特别注意合理放线(术语叫“吃线”“让线”),有时他凭自己的眼力就能发现哪里不合适,并随时调整,松紧适当。据业内人士讲,他还对油漆类的施工也颇有讲究。凡是木工所涉猎的,他没有不会的。他从不跟别人较劲,但经常跟自己较劲。我想,这主要是基于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态度和精神。为此,村里人都称他是百里挑一的好后生,是人见人夸的大能人。
掌握了木工的基本原理后,他开始跟一个著名的老师傅学习打造牛车的工艺。牛车,顾名思义就是牛拉的车子,也有马和骡子套着拉的一种,类似古代的战车。这种车,传承久远,制作工艺复杂。两个轮子完全用木头套榫而成,车身宽大,运力超强,在农业合作化时期,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才慢慢被淘汰掉。当时,对于打造牛车这档工艺,塬上掌握的人着实不多,算是啃硬骨头呢。但他咬紧牙关,最终还是拿了下来,成为不可多得的牛车制造师。之后,他又乘胜学习钻研各种传统家具制作工艺,比如方桌和圆桌、条桌和条案、炕桌和炕案、茶几和套几,等等,不一而举。对古典家俱,比如红木家具,他注重保持其原汁原味,遵循原木本色,手工制作,榫卯结构,精雕细刻,并赋予新的生命力。塬上一些大户人家,都有他和他的徒弟们亲手制作的各种家具。
每到正月里,就是木工师傅最忙碌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农闲过年,各家各户趁机要打理一下家庭内务,有修房子的、打柜子的、娶媳妇的,还有给老人过寿、破木扫棺的等等。这个时候,在上下塬已经小有名气的张承发,手上应承的木工活更是扎堆堆,忙的不亦乐乎。我曾亲眼见他给我堂哥家制作一个老式八仙桌的全过程。八仙桌对一般木工师傅来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从手工拉锯定位到选料刮料,乃至最后抱肩打榫合缝,相当费时费工。最初把木料选好后,可以让小工子帮忙拉锯。堂哥家院子很大,我们几个小伙伴都围着他看热闹。但见他摆弄好各种家什后,习惯性地在嘴上抹一把,然后两手一搓,发一声喊,立马开始动作。他不要我们耍弄他的工具,偶尔喊一声:“娃子,给我把推刨子接一下!”然后,全身心投入活计,再也不理会我们了。当着把各种板材刨光预备齐刷以后,这时候,他的看家本领就到画线定位、开槽打榫了。一般来讲,榫口和卯眼要经过多次细心的修正,才能做到榫口和卯眼的巧妙对接、严丝合缝。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目不转睛,旁若无人,经常忘记周围还有人跟他问话、拉家长,而他只是习惯性地“啊”的一两声,算是应答了对方。他边忙手上活计,边看皱巴巴的图纸,常常忘记喝水、推迟吃饭、耽搁休息。有时他也会转过身来,问问旁边的小工子:“这茶怎么成凉的了?”<br></h3> <h3>
(三)
由于吃苦耐劳,更由于技艺精湛,他的周围很早就聚集了一批年轻力壮、锐意进取的小伙子,他没有公开收徒带弟,但这些人从一开始就自发地跟随他,依然对他言听计从,并打心眼里感激他、敬重他、信赖他。据村上的前辈讲,张寨庄、甚至草峰塬数得着的匠人还是要从张承发开始。经由他数十年的辛苦栽培和发挥传帮带作用,催生出了一批批能工巧匠,仅村上就有张效常、张效敏、张效卫、张自道、张自祥、张万兵、张自强、张占勤、张占俊等知名匠人,这些人一直跟随他辗转奔波南北二塬,并且影响力越来越大。
当着他的工匠团队慢慢壮大时,一个偶然机会,他们被县城一建筑工队瞄上了,起初这个建筑工队只是让他们干一些辅助性的活计,比如套套门窗、搭搭架板、和和水泥什么的。但干着干着,领班的忽然发现,这帮人其实比想像的还能顶住事。他们不仅稔熟各种传统的木匠手艺,而且还能把自身的技艺很好地渗透融会到建筑领域,使之实现有机结合。他们干起活来手脚麻利,做工精细,从不惜力,让人有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这样一来,工队对他们刮目相看了,慢慢赋予他们更多的活动范围和工作权利。这个时候,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农村普遍吃不饱穿不暖,这帮人在外打拼谋生,在政策上也有些说辞。幸好村支书是一个大度开明的人,他对张承发和他的团队网开一面,允许他们正式组建副业队,脱离农业生产,每年只向村集体上交部分管理费即可。这样一来,他和他的团队终于实现了从囿于一域的传统木工师傅到更为广阔的建筑领域的质的转变和跨跃。而作为领头的张承发,更是不遗余力,甩开膀子,大干快上,全面开启了自己涉猎建筑行当的多彩人生。
白天,自然是他最繁忙的时候,他要身体力行,带领工队全程跟班作业。晚间,在简陋的工棚里,他点起一盏煤油灯,戴上老花镜,潜心琢磨起建筑力学原理,也慢慢尝试制图和识图,系统掌握土木建筑方面的有关知识。这对一个粗识字的人来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了。但他不惧怕、不懈怠,惟有选择硬开弓,一步一步向前迈进。
从六十年代初组建副业队开始,他先后带队参与修建了著名的虹光厂综合办公大楼,这个仿照兰州饭店建造的地标性工程,成为六、七十年代平凉城市文明与进步的象征,也是驰名陇上亮丽的一道风景线。之后,他们接连修建了陇东师范(现柳湖书院)学生教室和职工宿舍、地直2号家属楼、平凉六中教学楼、电力局家属楼、军干所家属楼、崆峒山庄等著名建筑。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八十年代初,由他亲手设计修建的草峰镇戏楼,至今还熠熠生辉、发挥效用。这是他众多作品中最具立程碑式的一件工程,因为这是奉献给家乡的一件艺术珍品,它是浓郁的乡土文化显现,已经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记。因为有了这个舞台,乡上可以请来各种戏班子,让人们尽情享受文化盛宴。这个建筑已经巍然矗立了三十多年。戏楼顶端和两边由他精心策划绘制的二龙戏珠、九色神鹿及松鹤延年等图案,堪称完美的艺术再现。很难想像,没上过一天学的他,居然把建筑设计与绘画雕刻融为一体,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br></h3> <h3> </h3><h3> (四)
时代在飞速发展,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春天的到来,他和他的建筑工队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乡上把由他一手打造起来的建筑工队全员接管,正式更名为草峰建筑工程公司,并作为乡镇企业的排头兵,由政府出资,全面进行改革改制,纳入现代化企业管理范畴。而他则成为当然的法人和总工程师。但这个时候,他已经年过花甲了,由于经年累月的辛劳,他已经精疲力尽,多少有些力不从心了。于是,他主动让贤,毅然退居二线,让他的得力助手杨俊清、张进湖等一批颇负盛名的建筑企业家登台亮相,毕竟这些人年富力强,富有朝气,他对他们寄予厚望。不甘寂寞的他,在退居二线后,又被一家濒临倒闭的建筑工队聘请去当了技术顾问,并很快打开局面,盘活市场,帮助他们注册成立了平凉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长江后浪推前浪。杨俊清之后,又有杨俊伟、安兴文、张志义等一批新生代企业家和实业家完成接力棒,他们不负众望,把老一辈辛苦经营的江山打理的更加辉煌灿烂。
进入新世纪,草峰建筑工程公司几经周折,又更名为平凉市兴都工贸集团。该集团是经平凉市人民政府批准,平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注册的一家综合性工贸企业。集团业务涉及房屋建筑、房地产开发、化工建材、旅游服务、餐饮娱乐等多种行业。拥有注册资金6008万元,总资产2.2亿元,现有各类从业人员6580人,具有专业技术之称的1126人,其中中、高级职称的92人。目前,集团下属平凉市兴都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市汇安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市宝康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平凉市豪都俱乐部有限公司、平凉市金日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等五个全资子公司。集团年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6.5亿,上缴国家税金2480万元。丰硕的成就,满满的希望,凝结了张承发等几代人的无私奉献和辛勤努力。而通过他的奋斗史,将“工匠精神”在一位朴实的农民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从此龙杆子和张寨村,乃至整个草峰塬都形成了人人学手艺、竞相谋出路的良好氛围,也给全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这应该是对家乡人民最好的感恩和回馈!
2013年的深秋,注定是一个悲凉的季节。毕生为挚爱的工匠技艺和建筑事业奋斗终身的张承发老先生终于因病不治,悄然离开人世,享年八十八岁。他的生前,没有献花和掌声,也没有过多的荣誉,但身后有的是人们对他无尽的怀念和对工匠精神和理想人格的最大褒奖!
<br></h3> <h3> ( 山 石 草于2018.7.1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