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第二站大吴哥城。先有吴哥寺,再有吴哥城。吴哥城是真腊王国吴哥王朝的国都,同样坐落在护城河内。巴戎寺是大吴哥的一个代表性的建筑,著名的“高棉的微笑”就在这里。<br></h3> <h3>巴戎寺的四面佛,安详的脸庞似笑非笑,嘴角微微上扬,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佛陀都以微笑普度众生。当我不经意间抬起头,感觉到视野之内的每一尊佛像,都在看着我微笑,不身临其境,想必无法体会到。<br></h3> <h3>丰鼻厚唇,双目内敛。安详、从容、慈悲,这就是最著名的“高棉的微笑”。</h3> <h3>穿越千年的高棉微笑,你无法抗拒!<br></h3> <h3>巴戎寺位于吴哥城的中心位置,巴戎庙是由一组共54座小宝塔围绕中央尖塔构成的建筑群,每一尊佛塔都在微笑,216个微笑都神态各异:有的笑得含蓄,有的笑得明媚,有的笑得忧郁,有的笑得神秘。无论在巴戎寺的任何地方,都能感受到菩萨温和的目光,让你的心在刹那间停止一切躁动,变得安定。</h3> <h3>鼻碰鼻</h3> <h3>每一座塔都雕有面向四方的佛像,每尊佛像都垂下眼帘,泯然一笑。</h3> <h3>四面佛的四个面分别代表了慈、悲、喜、舍四种无量之心,其中喜悲皆不形于色,表情安详,却又各不相同。在斑驳的光影里,感受微笑的力量。<br></h3> <h3>每座塔上的四面佛像,带着神密的微笑,无论你身处哪个角落,都有这些含笑的眼睛注视你的身影。</h3> <h3>古迹廊柱上的精美雕像,形象柔美,气质祥和,人物刻划线条精细,显示出那个时代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br></h3> <h3>从断壁残垣中依稀可见当年的壮观。<br></h3> <h3>丰盈曼妙的女神雕像。</h3> <h3>每道门都是自然的相框。</h3> <h3>每一座塔都是我们的舞台。</h3> <h3>巴戎寺的出口。</h3> <h3>“过往尽成废墟,未来不可知悉,唯有当下教我们万般珍惜。” 作家蒋勋曾在《吴哥之美》中这样描述柬埔寨吴哥窟。</h3> <h3>法国殖民时期,法国考古学家曾计划修复这座皇家寺庙。他们把所有坍塌的上千块石头编号、登记,希望能一一复原,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大的拼图游戏。到了红色高棉执政时期,修复工作停止,原来的修复资料被销毁了,留下的只有满地标好号的石块,默默地见证着昔日的辉煌和近代的动荡。<br></h3> <h3>第三站的塔普伦寺是古真腊吴哥王朝的国王加亚华尔曼七世为他母亲所修建的寺院,兴建于1186年,属于吴哥文化较为后期的作品。十九世纪中叶法国人发现塔普伦寺之后,即因整座寺庙已被树根茎干纠缠盘结在一起而放弃整修,保持了原始模样,由此形成了塔普伦寺林寺一体的独特景象与标记。是电影《古墓丽影》的取景地。<br></h3> <h3>塔普伦庙已经形成了参天大树和破损的古建筑缠绕在一起,难以分离,实属奇异的景观。发达的根系在檐梁上肆意蔓延,这种震撼真的要亲眼目睹才能真正感受到。<br></h3> <h3>被当地人称为蛇树的卡波克树所盘踞,它们粗壮发亮的根茎,绕过梁柱、探入石缝、盘绕在屋檐上、裹住窗门,由一颗不起眼的小种子开始,历经数百年的努力,深稳紧密地缚住神庙,让枝干有力地向天攀升。而今卡波克葱茂的树叶就像祈神的臂膀,成功地伸向天际,与神庙交错相缠,蔚为奇观。<br></h3> <h3>第四站原来安排巴肯山看吴哥落日。季节不对,无果。巴肯山,坐落于吴哥城的南门外,要是按“山”的定义来判定,它实际就是一座孤立的山丘,没有峰峦叠嶂,亦无群山连绵,海拔高度只有67米。蒋勋在《吴哥之美》中写到:“没有巴肯山的高度,或许我看不到吴哥王朝原来是我静坐时短短的一个梦。我是落日里发呆的一头石狮,看到夜色四合,看到繁华匆匆逝去,不发一语。”</h3> <h3>巴肯寺的建筑大部已坍塌,遗址的废墟中,几座残败的高塔尤为突出,夕阳西下的时分,在落日余晖中,仿佛镀上一层金光,回照着吴哥王朝诞生时的辉煌岁月。<br></h3> <h3>我穿过廊道,穿过废墟,穿过我自己的生命面对高棉的微笑,看到存在,看到消失,也看到永恒。<br></h3> <h3>一天把所有的景点都走完了,又累又乏,吴哥啤酒喝起来。</h3> <h3>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诗和远方,还有这群好姐妹。</h3> <h3>未完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