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水古镇,何园人家……

吉人吉庆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千年古镇吉水位于望江县华阳河分汊通往华阳闸和通往雷池的交汇处的北岸,南望丰乐,西接丰裕和龙家陵,西北至安徽省望江中学与龙湖商贸城相邻,北以卧冰桥与县城相连,东对望华西苑,面积约2.5平方千米。</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1954年华阳闸和杨湾闸建造之前,华阳河直连长江,河水和长江一样汹涌澎湃,位于三汊河的河段更是水急浪高,古镇便有了最初的名字:急水,或急水沟,后改称吉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吉水地理位置独特,是鸡鸣三省之地:南面越河两千米长江对面是江西彭泽的八宝洲(今棉船乡)距“七县之会饶州府,景秀江南鱼米乡”的古饶州鄱阳湖直线距离不过三十千米,帆船自吉水入长江上行经湖口进鄱阳湖可直达饶州府治鄱阳县及鄱阳湖周边各县;华阳河西连泊湖、黄湖、大官湖、龙感湖,属于古雷水,这些湖的北面和西面分别是大别山、湖北英山、广济(今武穴市)和黄梅。在现代交通出现前,豫皖交界的大别山人,湖北英山、黄梅、广济人因深居大山,陆路交通不便,而山下的水路便成捷径,加上水路舒适、运量大、风帆为动力……他们扬帆起航沿着这条水路下江,再南下闽粤,东赴宜、芜、宁、沪、苏、杭;从扬州沿京杭大运河至京;自武汉沿汉江入川陕……而吉水正位于这条水路的唯一咽喉要冲:一路湖面的漂泊,商旅们终于找到了这个休闲补给的唯一的驿站……吉水古聚落因此依河而建:从三汊河口上溯约1500米,与河平行,距河岸约50米处建3米宽的青石板路,路的两侧建两层的徽式建筑,成为居家、旅馆、饭店、商铺……河岸用长石条铺设成第一、三张照片中那样的码头,供商旅船只停靠。照片中的码头是吉水古镇最原始、最古老的建筑,历经千年,依旧诉说着旧日的辉煌……这个码头设置在吉水老街的中点,它把吉水老街分成上街和下街,吉水这段河自西向东流,按流向,码头西边叫上街,东边叫下街。古镇扩展后它们被称为“前街”。而沿这个码头向北垂直延伸200米左右的老街叫中街,又称横街(横街,望江方言读“玩该”)。自横街越过莲花大塘上的大桥——九龙桥(上世纪90年代初大塘周边建房,大桥被拆毁,巨大的石条犹存。)向北500米就是后街,它连接着“春堤荫柳”的“方公堤”。其实,当初它还不能被称为“街”,却建有明朝“勅封”的宗三庙和江西会馆。吉水宗三庙就在九龙桥对面约100米的路旁…宗三本名“棕三”,是朱元璋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于急难之中斩断的三段棕制船索,它们瞬间化龙托起朱元璋的搁浅战船,使战事大获全胜…三段船索因此被封为“棕三爷爷”,立庙祭拜,后“棕三庙”改为“宗三庙”。“勅封”吉水宗三庙建成后,客流量大增,古镇日趋发展…从明朝军师刘基刘伯温光临吉水古镇并留下给吉水的预言“五百年前一雄镇,五百年后一沙洲”来看,明朝时,吉水古镇已十分繁荣,到清末民初达到鼎盛。</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下图为“勅封”吉水宗三庙</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吉水古聚落原住民充分利用古镇的区位优势,发展了渔业、加工业和饮食、休闲、旅居、钱庄、店铺等服务业。“上有九姓渔户,下有八大芦商,中有盐旗典当,横街(望江方言,音“玩该”)上轿马不离门”是口口相传的吉水古镇当时的繁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有九姓渔户”说的是古镇上街的渔业。吉水是水乡古镇,鱼米之乡。由于没有同马大堤和华阳.杨湾两闸,华阳河水随长江水一起涨落,吉水老街两层青砖黛瓦的徽式建筑第一层有近半年时间被水淹没。徽式建筑一样的高度,一样的结构,楼上沿街都有白木打造的走廊,且家家相通。汛期对面两家用跳板连接两家走廊,居家商铺也移到楼上。人随便从哪家上楼,都可以在楼上走遍街上所有的商铺。这时吉水古镇就成为“东方威尼斯”,渔民们坐在家里放钓,划船街上布网,天上商旅穿行,形成水乡古镇独特的景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吉水古镇滨河连江,水产资源丰富,溯河性渔类如长江三鲜的鲥鱼、刀鱼和河豚,上市量巨大,大闸蟹更是在重阳风起时在芦苇荡涌动攀爬,至于华鱼(“华鳎子”),鮰鱼(“江团”)多得在洗衣时女人能在岸上用篮子捞取……丰富的食材刺激了古镇的饮食业和旅游业。“清蒸鲥鱼”、“蟹黄汤包”、“慢炖河豚”一直是吉水古镇的招牌。鲥鱼又称“惜鳞鱼”,鳞下脂肪丰富,烹饪时,不去鳞,全鱼放蒸盘中,稍抹盐,加姜、泡椒、蒜泥,隔水蒸30分钟,鲜香甜美无比……河豚即暗纹东方魨,有剧毒,无解药,得有正确的处理和烹饪方法才敢食用。古镇人选二两左右的鲜活河豚,去血、内脏等有毒部分,菜子油猛火爆炒,加佐料添足水小火炖3小时左右至汤浓稠出锅,“味甘不论孔闻韶”……但即便如此,食客也不能多吃。不过,你很难拗过其美味的诱惑,于是在“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拼死吃河豚”,甚至有人认为,为了这样的美味“死哆(望江方言:了)值”!……古镇人对长江三鲜的垂爱,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初,三鲜资源的枯竭才作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吉水是水乡泽国,不到一百年前,它就是华阳河中的一个岛:南面和东面是古雷水的一段,西面从杨湾的丰裕一条汊河通往龙家陵山下的鸭湖,再向东北通向今安徽省望江中学下的窑头(古村名),最后在南台山下汇入通往雷池的化龙河。这里连着卧冰池。卧冰池是中国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卧冰求鲤的地方,民国初才建卧冰桥,以往都靠渡船与县城相通……这样的位置使吉水古镇不仅水产资源丰富,芦苇资源尤其丰富,更有周边长江湿地的芦苇资源。“下有八大芦商”,指的是吉水下街的芦苇加工业。芦商们组织生产者进行芦苇的编制与加工,主要产品是芦席。生产方式是一家一户的作坊试生产。芦材堆放在每家预备的芦材场,一年四季随取随用。当年走在古镇的下街,你就会听到一片有节奏的木锤敲击芦材的声音,形成古镇特有的交响曲……芦商主要负责产品销售,巧用上下江来的刚卸货的帆船,满载芦席,销往各地……芦苇加工业给古镇人带来了不小的财富。</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王祥卧冰求鲤的地方——卧冰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真念格天冰,万古王祥卓”——真迹“卧冰池”碑和卧冰亭(后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渔业和芦苇加工业无疑是吉水古聚落形成的根本条件。吉水独特的优越的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及航运优势使它在明初就脱颖而出…“棕三”的故事使“宗三”渐渐演变成为保佑水上平安的神,鄱阳湖周边及长江下游都建有不少宗三庙…勅封吉水宗三庙建成后,水上往来客多来朝拜求平安…(令人可惜的是,勅封吉水宗三庙于1938年被汉奸勾引日本鬼子将其拆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宗三庙被重建于吉水下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勅封吉水宗三庙还设立了“靖江王祠”,供奉着朱元璋封的其孙朱守谦“靖江王”的塑像和他保护水上安全的神船。神船上放着一把雨伞,雨伞和黄梅孝子的故事极大地提升了吉水的名气和人气:某年腊月三十,在外谋生的黄梅小伙想在除夕赶到家和母亲团聚,但他到了江边时,艄公们都回家过年了…就在他失望之际,对面华阳河口驶来一艘帆船…他欣喜万分地上了船。这船载着他从华阳河口经吉水一路平安地到了黄梅龙感湖岸…顾不得找不到艄公,他匆匆回了家,却把雨伞忘在了船上…“靖江水上归何速,向晚晖余未觉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过完年,这个黄梅小伙像往年正月一样,经吉水宗三庙朝拜求平安之后再去江南谋生。当他在靖江王祠拜完王爷再拜神船时,一眼就望见了船上放着的一把雨伞:这不是我去年腊月三十忘在船上的那把伞吗?是的,是的!原来是这神船在我急难中渡我回家!他把他的故事讲给众人听,逢人就讲,当地人知道了,彭泽人.九江人,更有黄梅、广济(武穴)、蕲春甚至黄冈人都知道了这个故事,人们确信不疑,蜂拥而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客流量的激增,旅馆、饭店、商店等服务业从小到大发展起来,并为人们提供了巨大的商机。“鸡子(望江方言:鸡蛋)滚当店”的传说告诉我们真实的发展事例:人来到吉水,带上家里鸡生的蛋,很快卖完了,再用卖鸡蛋的钱做本倒卖其它的商品,钱越滚越多,到一定时候就能开上一家当店…吉水古镇的许多店铺都是以“鸡子滚当店”的类似方式开设、发展、壮大的…这些店铺以横街码头为中心向上下街中间延伸,成为商业集群,“中有盐旗典当”指的就是这里。特别是到了清朝中晚期,吉水进入商业鼎盛时期…“中有盐旗典当”道出了老街上的主导产业。“九典十三旗”概括了古镇的商业。老街的中心位置布满了盐行(盐旗)、洋行、钱庄,典当行、旅馆、饭店、茶坊酒肆、小吃店和酒坊,鼎盛时多达两 百多家,至今还留传名号的有钱庄“陈德兴”、糟坊“宋永益”和“蛤蟆(望江方言音“卡猫”)稣”。其中,“蛤蟆稣”产品的制作技术已传遍中国……“。最发达的当数古镇的盐旗。自古盐是官盐,不是普通人和随便哪里都能生产和销售的。但古镇出了何氏一族,名扬京畿。利用何俊道光二品大员、两代盐运史的地位及何家与李鸿章.张之洞.帝师孙家鼎的姻亲关系和吉水的航运优势,古镇人将吉水打造成皖西南最大的食盐批发销售地,上至江西、两湖,下至皖南、苏浙,盐商纷至沓来,客商云集,旅游旺盛 ……停泊在吉水码头的来自上下江大城市和内湖的大小帆船每天都在数百艘以上,船特别多时,甚至不得不从西湾的汪家沟驶入吉水腹地的蟹子湖和皮匠沟停泊。“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巨大的客流量使得吉水古镇店铺林立,商品种类繁多……吉水古镇一直以“小南京”著称于世以致望江县不少县令把办公地从县城移到三里外的吉水古镇。县令方懋德更是专门修筑了从县城到吉水的大路,两边栽了杨柳,人称“方公堤”,它是 望江十景之一——“春堤荫柳”……古镇吉水的繁华吸引着五湖四海的芸芸众生……湖北黄梅县人为了谋生,从大山深处下龙感湖,大官湖、黄湖、泊湖,入华阳河,把采茶时唱的茶歌小曲带到繁华的“小南京”,由单一卖唱逐渐发展到建立戏班搭台演唱。光绪七年(1881AD),流落到黄梅县的望江麦园徽剧艺人蔡仲贤结合徽剧把黄梅茶歌创作成采茶调,使这些演出由单一的茶歌小调发展成有唱有戏文的戏曲。蔡仲贤的黄梅歌剧班在吉水古镇及望江各地频频演出,还借水路演出到湖泊周边的太湖、怀宁、宿松、潜山及与之山水相连的湖北省的黄梅县和广济县……黄梅的茶歌音色优美,戏文源自生活,或再现历史,或歌颂爱情……给古镇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享受,深受古镇人的欢迎。而演出人也获得了不菲的收入……。满载不是而归,蔡仲贤等黄梅的戏班再沿江东下到安徽省会安庆(1938年除夕,日本鬼子占领安庆前,安庆是安徽省会已有170年。)演唱,并逐渐融合安庆方言,形成了黄梅戏——中国五大剧种之一。蔡仲贤因而成为中国黄梅戏一代鼻祖……熟悉黄梅戏起源及吉水历史的人看过黄梅戏《小辞店》,差不多都把其故事的发生地定位在吉水古镇,这当然只是一种猜测……但作为当时黄梅县人下江的必经之地,吉水古镇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确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它承担了黄梅戏从发源地黄梅.望江到形成地安庆,黄梅歌与徽剧及安庆方言的融会贯通的角色,对黄梅戏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里程碑的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吉水古镇当年是上下江及鄂.皖.赣交界诸内湖众多物资的集散地,也是皖西南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之一。不同地域文化的会萃,不断开阔了古镇人的眼界;知识的被需求使吉水古镇自古成为文化之乡,入科举,中进士,为官做宦到京城……历代古镇人的梦想似乎都有人把它变成现实……吉水不乏书香门第,主要有何氏一族和宋氏一族……宋氏一族人数众多,号称“宋半街”,宋子昌、宋伯庸、宋梓臣、宋绍廉、宋亮钦、宋又徵、宋静元都是这个家族的名人……。官宦之家的徽试建筑多建在中街即横街(横街:望江方言音“玩该”)上,官员往来坐轿骑马络绎不绝,才有了“横街上轿马不离门”的说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是吉水古镇的繁荣带来了吉水古镇的书香还是吉水古镇的书香带来了吉水古镇的繁荣。吉水的书香门第最值得称道的是何氏一族。吉水何氏自元天历年间由蜀迁望江。至廿世何俊于清道光九年以三甲第一名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工部主事,桂林知府,两淮盐运使,江苏布政使,护理江苏巡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何家一发而不可收拾。尤其是何俊的次子何维键(又名何芷舠)这一房。何维键官至湖北汉黄德道并监督江汉关;湖北武昌盐法道、盐运使,授光禄大夫,正一品封典……光绪9年,即1883年 ,何维键隐退杨州后,购置地产修建“寄啸山庄”,也就是今杨州何园。全园由东园、西园、园居、片石山房及何家祠堂等几个部分组成,以传统古典园林风格为主体,又融合了西洋建筑的格调,被誉为“晚清第一园”……1988年,何园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维键最伟大之处不是他一品大员的身份,也不是他建造了“寄啸山庄”,而是他不让其子孙后代固守何园,坐享其成。面对积弱和饱受列强欺侮的中国,他鼓励孩子们“走出去”,走“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之路:当年,在今上海南京路一带,何园人家建了钢铁厂.纺织厂和面粉厂等众多民族企业;创建上海持志大学(今上海外国语大学);把子孙送美国留学,“师夷长技以制夷”……何维键有三子一女。长子何声灏,光绪16年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军机章京……何声灏的后代人才济济,特别是其外孙女王承书,在新中国成立后,立志报国,放弃美国优良的工作环境和优厚的待遇,放弃即将可能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大奖,突破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重重干扰和阻挠,终于1956年和丈夫张文裕一道回国。回国后,王承书隐姓埋名到1994年去世,投入原子弹的铀同位素分离工作和氢弹核聚变材料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及氘化锂的制备工作,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核燃料研发做出了重大贡献(见电视连续剧《国家命运》第二集.第八集.第十二集.第十六集.第十八集和第二十二集)……张文裕更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主要设计者和工程负责人……1981年起,王承书、张文裕成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现称院士), 被誉为夫妻双院士…… 何维键的次子何声焕、三子何声润虽没有他们的大哥那样辉煌,但其后代更是了得:何声焕的三子何世桢,美国密执安(也译作米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孙中山亲点中国国民党一大代表,与毛泽东、李大钊、廖仲恺同为党章审查委员会委员……三十年代任中华民国财政次长,创办上海持志大学并亲任校长。蒋介石”四·一二“大屠杀时,何世桢将好友瞿秋白和恽代英送出上海……他“与我党(中共)组织有过关系,曾做过有益人民的事……”(源自上海市公安局《关于何世桢问题的复查决定》);何声焕的四子何世枚之女何祚芝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女婿是曾经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委员罗干……;何维键的三子何声润育有五子五女。何声润的三子何世傑,留美博士而英年早逝,他就是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两栖院士”何祚庥的父亲……何维键的支系出了这么多的盖世英才,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何氏一族的骄傲,也是千年古镇吉水的骄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照片为在美国读书的三位安徽老乡王承书与邓稼先和杨振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张文裕.王承书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张文裕.王承书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王承书的归国“座右铭”】</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吉水何氏一族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名门望族。报刊多次报道太湖赵朴初家族连五代进士,但吉水何氏一族要是不废科举制的话,远不是连五代进士了……1981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今两院院士)516人,吉水何氏一族就占了3人……</b></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吉水何氏一族,特别是何维键的支系出了众多的国家栋梁,为建设和保卫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经天纬地,民族精英……他们在贡献国家的同时,一直关心和帮助着家乡的建设。虽然吉水古镇因华阳闸.杨湾闸阻断内湖出江口和外江入湖口以及现代快捷的陆空交通工具成为人们的首选使吉水优势尽失而衰落,但何园人家从未忘记吉水古镇这祖居之地,发旺之源。济广高速和望东长江大桥以及已由国家立项经过望江的城际铁路都离不开在京的何家人和其它在京的望江籍人士的关照……2007年,何祚庥回到祖籍吉水古镇,并为望江高级中学提字“安徽省望江中学”,为G35济广高速望东长江大桥选址……(照片为江苏杨州何园水心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照片为江苏扬州何园一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22px;">吉水古镇养育过何园人家,何园人家成就过吉水古镇的繁华,至今还在为故乡的发展尽心尽力……(照片为江苏杨州何园汇胜楼)</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今年92岁的“两栖院士”何祚庥为祖籍吉水古镇提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本文参考书目:何祚庥撰写的《何氏族谱——何维键支系新谱(跋)》;何祚庥主修的《何氏族谱——何维键支系新谱》;《望江文史资料汇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