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01 废话</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h3><h3> 8月15日,喜阅教师第二期火种班线上第二次学习的日子,与以往不同的是,我要为这次学习做主持。<h3><br></h3><h3> 宋磊老师老早就发了火种班管理的值周表,还提醒过我,我竟然——忘了。昨天宋老师问我海报做好没有,我才突然想起主持的职责。</h3><h3><br></h3><h3> 那时候,我在赶往诸城的火车上晃得昏昏沉沉,一下子清醒过来,赶紧做好海报,发布出去。</h3><h3><br></h3><h3> 赶紧询问主讲老师童喜喜,能不能按时开讲。得到肯定答复,心中暗喜。</h3></h3><h3><br></h3><h3> 今天下午种子教师研训营的活动六点多才结束,赶紧回酒店吃饭。正吃着,伙们提醒,快点吧,七点二十了。急忙就走。</h3><h3><br></h3><h3> 我想,喜喜这时候应该在赶回北京的车上,不知道有没有时间来讲座。于是,边走边给喜喜发微信:在吗?今晚讲座马上要开始了。</h3><h3><br></h3><h3> 喜喜倒是已经在了,可是我却发现房间里电脑上不了网,赶紧用手机分享热点。刚好七点三十分。</h3><h3><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h3><br></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2 学习</b></h3><h3></h3><h3> “今晚是喜阅火种班第二期的第二次分享,为我们分享的是我们敬爱的喜喜老师。大家欢迎喜喜登场!”电脑启动的同时,慌忙中用手机打出这句话,也来不及斟词酌句了。发送后才看到,喜喜已经在群里露面了。</h3><h3></h3><h3> “如何把自己心中成熟的、丰富的内容,在关键的时刻,用最简单的话清晰地表述出来?如何把写的时候可以源源不绝呈现的内容,在最紧张的时间里,能够如自己所愿的深刻完整地表达出来?”讲座在喜喜的追问中开始了。</h3><h3></h3><h3> 喜喜的讲座总是大受欢迎的,不是因为在这群老师中,她占领着理论的至高点,而是因为她不管讲什么,哪怕是本来很枯燥的话题,都能讲得深入浅出、轻松有趣,而且让你听了之后有醍醐灌顶之感,许多困惑一下子全明白了。</h3><h3></h3><h3> 今晚的主题是“教师说写的方法”,喜喜提出通过“书面语言的口头表达”来实现写得高效的目的。</h3><h3></h3><h3> 喜喜主要强调的是说写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一、轻情绪,重事实。有很多老师也愿意写作,但是写到最后,效果并不像自己所期待的那么好。这种不幸的根源中有一点常常被人忽略,那就是:我们在写作之中,个人的情绪很严重,表达的是非常私人的问题,而忽视了真正的事实,或者说忽视的是立体的事实。</h3><h3> 要避免陷入写得很多,却长时间不能提高的怪圈,就要注意情绪、情感、情义的“同心圆”,把非常容易动荡的情绪,化作相对平稳而持续的情感,最后沉淀为浓烈但深邃的情义。</h3><h3></h3><h3><br></h3></h3> <h3>二、有记录,有生活。对于写作者而言,有记录的生活才叫生活,没有记录的生活根本就不叫生活——这一点尤其是对于事务特别繁琐、细碎,同时人又特别忙碌的老师而言,特别重要。<h3></h3><h3>三、模块式写作。第三,在写作的时候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梳理,就前面所说的重点的人物和重点的事件,隔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它们分别进行梳理,把它们写成文章,并且,把相关的素材做成ppt。这样一来,当不同的要求提出了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有机的组合这两者。</h3><h3><br></h3><h3> 她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和老师们的案例,把这三个“法宝”传给了喜阅伙伴们。</h3><h3><br></h3><h3> 最后,喜喜指出,要想提高说写水平,必须要多训练,并给大家指了一条路:给自己写信吧。</h3><h3></h3><h3> </h3></h3>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03 收获</b> </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喜喜讲座结束了,喜阅伙伴们的学习热情却还高涨。大家就喜喜提出的“给自己写信”的方法继续交流。</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由喜喜提出的“给自己写信”,我想到了今天下午种子教师研训营活动中,王增霞教师带领学生们共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书中的雷伊不就是假借给汉修先生写信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最后在小说征文大赛中获奖了吗?而他的信都没有寄出,那其实也是和自己的对话,是给自己写信。可见,给自己写信,确实是一个对生活中的事实进行反思回味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会不断地促进自己的思考与表达能力。</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老师们反思了自己平时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谈了自己今晚学习的收获——</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黄立环: “平时习惯写日记,洋洋洒洒写了那么多,结果发现还是平铺直述的比较多,很少反思自己。”</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张素炎:“我想到了"雁过留声"这个词,把存在过的东西留存下来,可以通过影像,还有文字,喜喜老师强调的是记录这件事本身,理性的,真实的。我们人类真的是非常善于遗忘的动物。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喜喜老师强调的还有记录的方法,我觉得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方法,台历、日志都是可以尝试的。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其实最难的不是原则,不是方法,而是我们的坚持。当我们把这些日常琐屑存放起来,时间会把它们串成珍珠。”</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于红英:“无论工作多么繁忙,都要给自己留下时间进行反思进行记录,记录要摒弃情绪化,而是经过思考后的事实。这些对我启发很大。”</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就我个人来说,从今晚的喜喜的分享中,体会到教师说写与学生说写一样,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中成长,老师也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中成长。就像今天下午飓风老师讲到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大,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成长。</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如果说给自己写信是一个好方法,这个方法喜喜就该对很多人讲过,但为什么没有几个人能真正通过给自己写信的方式迅速提高自己的说写水平?并不是这个方法有问题,而实在是能将这件事坚持下去的人寥寥无几——能把简单的事坚持做下去,本身就是一件不简单的事。</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既然我们选择了喜阅说写,希望大家一起,在这条路上能坚持走下去,不断提升自己,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喜阅同心,一起加油!</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