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色稻之旅(一)---土司官寨与西索民居之美

葫芦娃

<h3>  前言: 从海拔4000多米的川西线云游回家已十天,云腾雾罩的高原感觉早已消失,捋捋思路回顾旅途时,发现很多地方需要借助照片、借助备忘录才能想起,猛然一惊,快写游记吧,不然一个月、一年、十年后,那些刻骨铭心的惊艳、深入心扉的感动都将淡忘、飘逝。同时也希望我的朋友和学生们能跟随我的脚步去了解这一路的风土人情和风景,于是有了《我的色稻之旅》系列! </h3> <h3>  有些旅程再不出发,将永无启程。怀揣着对色达、稻城亚丁的神往已久,7月28日,已习惯于独自仗剑走天涯的我,在成都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5位从未谋面的团友登上了开往色达-稻城亚丁的旅行车,开始了8天的川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到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云游。<br></h3> <h3>  图1:川西行路线图(来自同伴)</h3> <h3>  图2:川西行主要游览地点</h3> <h3> 行程:成都—140km—汶川—220km—马尔康西索民居(全程约400km)海拔:成都512米---西索民居2700米 </h3> <h3>  来自同伴叮当猫的视频</h3> <h3> 从成都走汶都高速往西北沿岷江逆流而上,途中经汶川县城时,忍不住想起十年前那场灾难,时过境迁,如今的汶川县城经过10年重建已高楼林立,商铺鳞次栉比,途中遇到的每一位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都不忍回想,都表示要珍惜当下。</h3> <h3>  图3:如今的汶川县城</h3> <h3>  图4:如今的汶川县城</h3> <h3>  下午4点多钟到达马尔康,开始了第一站---卓克基土司官寨和西索民居的游览。土司,是元朝起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高地方官,掌管着一方土地、农奴、财富和政权,其官寨是土司生活和办公的地方,也是土司的官署衙门。卓克基官寨是嘉绒藏族的主要官寨,其他五处子官寨,都分布在边远地区。<br></h3> <h3>  图5:卓克基土司官寨外观</h3> <h3>  卓尔基土司官寨因其造型优美,结构精巧,将藏、汉两种民族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的独特风格,被誉为“东方建筑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始建于1918年清乾隆年间,1935年7月,红军长征途中翻过梦笔雪山后攻占了此卓克基官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革命先辈曾在官寨住宿一周,卓克基土司官寨因其重要的红色历史和建筑艺术被列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成为了川西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br></h3> <h3>  图6:官寨木质五层主楼</h3> <h3>  卓克基土司官寨位于鹧鸪山下,梭磨河畔,虎踞龙盘于一半山坡上,雄伟威仪,气势非凡。83年前,毛泽东下榻该处,惊叹"古有郿坞,今有官寨"。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曾盛赞那是"世上少有的建筑奇观"! </h3> <h3>  图7:官寨厚厚的石墙</h3> <h3>  官寨四周墙体厚达1米,均用片石砌成,用石灰加糯米汁勾缝,上窄下宽,重心向内,稳定性极强,墙体四周开有内大外小的小窗作通风和瞭望防御用,好似一座坚不可摧的碉堡。<br></h3> <h3>  图8:官寨装饰华的的大门</h3> <h3>  步入装饰精美的院落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猛虎下山的照壁,院子西侧有一排小偏房,我以为是厕所,走近一看是牢狱和刑场,不禁让人心生畏意。<br></h3> <h3>  图9:绘有白虎的照壁</h3> <h3>  府邸更是别有洞天,整个官寨楼高五层 ,呈U形建造,除了墙壁是土石质外,楼梯楼板全是木质结构,每个楼层根据原貌设立了多个展示,全面介绍了土司文化、历史及生活情况,收益颇多,涨知识了!正如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旅途中学习记忆更深刻!<br></h3> <h3>  图10:呈∪型建造的主楼</h3> <h3>  官寨一楼主要展示官寨历史、嘉绒藏族文化,设有酿酒房、银匠房、伙房等。二楼主要展示红色文化,再现1935年老一辈革命家在官寨一周的生活工作情况,包括周恩来、张闻天居室,卓克基会议旧址等,还有毛泽东当年发现索观瀛土司的线装《三国演义》并重读的房间“蜀锦楼”,据说毛主席离开官寨时还将此书带在身边借读。<br></h3> <h3>  图11:卓克基会议旧址</h3> <h3>  三楼主要展示土司文化,包括土司居室、土司夫人居室、土司餐厅等。四楼主要展示嘉绒文化,包括嘉绒古藏戏、嘉绒语言、嘉绒服饰等。五楼则主要展示宗教文化,包括格鲁派和宁玛派护法神殿、狮面空行母殿、供佛大殿等。</h3> <h3>  图12:土司套房</h3> <h3>  图13:土司餐厅</h3> <h3>  图14:供佛大殿</h3> <h3>  因时间关系,我们也就走马观花了一遍,参观完土司官寨,跨过纳足沟的河流,那个美丽的山寨就是西索民居了!</h3> <h3>  西索民居原是土司的差人、仆人居住的地方,后来聚集了商人、民间手工艺者及其后代,据说居于此寨最长者已繁衍数十代人,现有民居70户左右,一半左右已从原牧农生活开始了新时代的旅游接待,但整个布局还是嘉绒藏族最典型的藏寨。<br></h3> <h3>  图15:西索民居</h3> <h3>  走在寨子干净的石板路上,两边是由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石头砌成的三层房屋,每家每户的门窗框都有有色彩艳丽的雕刻和绘画,屋顶上象征着嘉绒藏寨的四个角峰高高挑起,养殖在小院或花盆中的格桑花、月季花等有意或无意地摆放在台阶、门前、墙壁上,随着山坡而错落有致,没有规划统一、没有专家设计,一切都那么和谐自然、天人合一,仿佛步入了世外桃源。</h3> <h3>  图16:漫步在西索村中的青石板路上</h3> <h3>  图17:装饰精美的西索民居</h3> <h3>  美丽的石垒民居、干净的石板路、高高挑起的角峰、摆满鲜花清晰雅致的露台、整齐着装的藏民,这些嘉绒藏族的特征,改变了脑海中骑马游牧、满身酥油茶味的藏民印象,不禁为自己的无知浅显脸红起来。<br></h3> <h3>  图18:西索民居</h3> <h3>  图19:西索藏族阿妈</h3> <h3>  进入藏区村寨,几乎每座山寨都有寺庙、转经筒及飘扬的经幡!西索民居纳足沟河流上就有一座石垒廊桥,上面摆满了转经筒,人们经过此桥,便转动转经筒祈福。<br></h3> <h3>  图20:西索民居随风飘扬的经幡</h3> <h3>  图21:西索民居转经桥</h3> <h3>  村口有600多年历史的宁玛派丹达轮寺,寺内供奉有释迦牟尼、莲花生大师、四臂观音等,保有整个藏区非常罕见的历史悠久的壁画,居民们每天早晨和下午两次来寺庙朝拜、转经筒。<br></h3> <h3>  图22:西索村丹达轮寺外观</h3> <h3>  图23:丹达轮寺内转经筒及壁画</h3> <h3>  夜幕降临,暮色中的村寨更加宁静、祥和、静谧,山坡上的碉楼静静地矗立着,纳足沟溪流静静地流淌着,一切都进入了远古的梦乡!<br></h3> <h3>  图24:夜幕下的西索民居</h3> <h3>  图25:夜幕下的碉楼</h3> <h3>  图26:夜幕下的纳足沟河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