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 国殇

清道夫

<h3>沁园春 国殇</h3><h3> 清道夫</h3><h3><br></h3><h3>血雨腥风,山河变色,天地低吟。</h3><h3>七十三年前,倭奴逞狂;</h3><h3>中华大地,狼烟滚滚。</h3><h3>国土沦丧,同胞遭戮,</h3><h3>华夏命运悬一线。</h3><h3>救国难,国共再合作,齐御外侮。</h3><h3>家仇国恨填膺,抗日志士慷慨赴死。</h3><h3>痛麟阁登禹,血洒苑平;</h3><h3>自忠安澜,为国捐躯!</h3><h3>雪枫左权,壮烈殉国,</h3><h3>英雄浩气贯长空!</h3><h3>须铭记,迎伟大复兴,勿忘国耻!</h3><h3><br></h3> <h3>73年前的今天,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投降!中国以牺牲3500万人口的巨大代价换来了日本侵略者规规矩矩地坐到桌子上来!</h3><h3> 中国军队,发动大型会战22次,重要战斗1117次;11位上将、34位中将、99位少将阵亡,320万陆军将士战死沙场,5000空军魂归长空,海军全部打光!</h3><h3> 胜利的纪念日不敢忘!一寸山河一寸血!向全体抗日将士致敬!!!</h3> <h3>日军轰炸,山河破碎!</h3> <h3>用活人当靶子</h3> <h3>日军的活体冻伤实验!</h3> <h3>相信全世界再没有<br></h3><h3>第二所学校会以这样的文字作为校训: “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 当与敌人兵舰阵地 同归于尽!”</h3><h3> —— 国民政府中央航空学校 这是在日本侵略者步步逼近的时候, 整个中华民族发出的吼声!<br></h3> <h3>1937年8月,中国空军参加淞沪会战。时任24中队队长刘粹刚给妻子许希麟最后的家书:“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们的职责,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 </h3><h3>淞沪会战中他共击落敌机七架,牺牲于1937年10月26日,年25岁。</h3> <h3>裕仁宣读《停战诏书》</h3> <h3>向抗战老兵致敬!中华大地,寸寸山河寸寸血。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有这些民族的脊梁。</h3> <h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今天我们强调牢记历史 并不是要延续仇恨 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中国人民 经历了战争的摧残 更加懂得和平的珍贵 我们铭记历史 我们反思战争 祝愿世界和平<br></h3> <h3>佟麟阁,原名佟凌阁,河北省保定市高阳县人。1937年7月28日,日军向北平发动总攻击,进犯南苑,时任第29军副军长的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指挥29军死守南苑,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他执意不肯,仍带伤率部激战。与日军从拂晓战至中午,头部又再受重伤,终因流血过多壮烈殉国,时年45岁。</h3> <h3>赵登禹,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烈士。1937年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负责北平防务;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集结途中,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年仅39岁。</h3><h3>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神圣任务当中光荣地壮烈地牺牲了”,“给了全中国人以崇高伟大的模范”。</h3> <h3>张自忠,山东省临清人,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张自忠殉国时,年仅49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周恩来评价曰:“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h3> <h3>彭雪枫,河南省南阳市人,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他投身革命20年,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的好榜样”。1938年9月29日彭雪枫创立《拂晓报》,并在该报发表以革命为主题和战术指导的文章60余篇,为革命斗争提供了精神力量。</h3> <h3>左权,湖南醴陵人,黄埔军校一期生,是八路军的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工农红军。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赴苏联学习;1934年参加长征,参与指挥强渡大渡河、攻打腊子口等战斗。长征到达陕北后,左权率部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和红军东征。1936年,他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率部西征并参与指挥山城堡战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协助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粉碎日伪军“扫荡”,发展壮大人民武装力量,取得了百团大战等许多战役、战斗的胜利。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h3> <h3>戴安澜,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解放后追认为革命烈士。</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