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白双法老师多年致力于中国汉字文化的研究,对中国文字文化造诣颇深。他逆向思维,寻本溯源,孜孜不倦,从研究汉字结构的演变中解析汉字造字规律,结合现代多种造字方法,博采众长,融合贯通,提出独具特色的双法字理理论。</h3> <h3>《弓》
穿过明清烟火
越过汉唐晨晖
攀上春秋的山麓
撷取一段上古时光 你看
挥弓在菩提树上熠熠生辉
引得华夏文明探寻仓颉精神
弓弩箫箭走过几多崎岖坎坷
会盟台上云起云涌
经过千万次的苦行跋涉
寻踪问源……
趟过《礼记•大学》长河
翻过《荀子·劝学》群山
追寻为人之师的真谛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淡然在七尺杏坛修行
八月骄阳悄然滑过门帘
寻求龙根文化 汉字宫精神
路途中捡拾蒙尘的镜台
擦拭端放于悠然的禅境
直到世纪重绽挥弓文明
……
穿过千年烟雨,素手揭纱,文明的光辉来自古老的东方,文根字理,双法明德。千年的传承,使每个字见证了历史变迁与沧桑,深究它背后的文化,丰富的底蕴诠释了华夏文明一脉相传之真谛!那么华夏文明的根与魂在哪里?在仓颉精神字理文化,因为它是中华民族保持生命力的精神支柱和保持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而汉字宫文化立足于双法字理,引导华夏儿童从小明德做人,它无声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根源,唤醒了龙乡古都一部分人加入这个队伍,为文明的传播奉献自己的点点星光!因此全国第五届汉字教育指导师(濮阳分会场)在20018年8月10日如期举行!<br></h3><h3>本次项目负责人是****鬼谷子智慧学院的王娟老师。只因她思索到上古文化在濮阳,中华文根在汉字,追踪溯源,应让濮阳人人皆知本土文化。固本土文化增强濮阳人自豪感,激发濮阳文化的繁荣,使全民素养得以提高。</h3><h3>王娟老师为了引进此项目,推掉了自己全国讲学的课程,也放弃了已得到的各种头衔,全身心的辅佐汉字指导师的培训,只为完成白双法老师的夙愿——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将来汉字文化传播的人才。</h3> <h3>同时这次汉字指导师培训也引起了濮阳学术界的重视,在开班之前每位学习者都认真聆听了王志让老师的文字是经学之根,张志彪老师的中华文化在国外大放异彩,史国强老师的文字传承的重要性,魏胜先老师的是濮阳文化“十根”。</h3> <h3>全国第五届汉字教育指导师(濮阳分会场)的培训老师是来自于河北师范学院的齐绩老师和邯郸学院的李文英老师。<br></h3><h3>齐绩老师给大家培训了三大内容。</h3><h3>一、汉字文化是扎根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务必要注重整体性,“一事不知,儒家之耻”“以不变应万变”“道术并用”等。同时还阐述了汉字的魅力来源于它的形和意!</h3><h3>二、双法字理基础理论。分别介绍了双法字理的概念、理论依据——表意说、学术体系、内涵,从而达到双法字理的目的:读书、识字、明理、做人。</h3><h3>三、汉字指导师教学实践。</h3> <h3>李文英老师在《七字根及其演变应用》中介绍了七字根的由来、汉字宫秘密以及七字根立体空间的智慧。</h3> <h3>8月12日我们在王娟老师、齐绩老师和李文英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濮阳戚城公园,进行了汉字研学游!李文英老师在这里用七字根思维阐释出自我对随处可见的字的理解和背后的文化。</h3> <h3>自我感悟与思考</h3><h3>我是濮阳县第四实验小学一名教师,而我和这次汉字指导师培训的相遇是在东方圣城曲阜。那时我正在孔子故里学习十大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习过程中我一直在思索我们应如何立足于本土文化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要想有自己的特色,那就得寻根问源,寻找我们本土文化的精髓与精神,可该如何去发掘呢?一切又显得那么空洞。这时我校栾彩丽老师发来信息,说有一个很好的培训想不想去参加,我和尚建玲老师准备报名!冥冥之中,东方圣城引领着我向汉字指导师走来,只为心中的梦想与呐喊!</h3><h3>这次培训开阔了我的视野打开了我对汉字再造认知!一个字就是一座文化宝藏,以前字就是字,文就是文,可在这里让我知道字背后的文化哲理!如:镭字。</h3><h3>“镭”是一种化学元素,居里夫人发现了这一元素以后,用她的名字命名。它是在铀当中提炼的,是做原子弹用的,可以爆炸且威力巨大似惊雷,仍旧使用了“雷”的声音和意义。</h3><h3>说来也巧,居里夫人的“里(lǐ)”和汉字的“雷(léi)”都是“l”做声母,而“镭”的拉丁语原意为“放射”。我们中国人为这一外来音造字时,造了“镭”字,看来它与大自然还是蛮有缘分的,冥冥中表达了“音通意连”的概念。</h3><h3>化学元素多为符号,传入中国以后,我们就得为这些化学元素符号命名,其中右边的声音许多都不是纯声音,绝大部分是有意义的,无论是无意巧合还是有意为之,远古的文化信息与内涵依然保留在今天的汉字中,使之不断传承。</h3><h3>汉字是一朵智慧之花,花期至,绽生命之厚重。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蜀道虽难,只要我们携手共进,一定能托起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明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