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刚参加工作时,单位印发文件、制作文字材料使用钢板蜡纸刻写“誊写仿宋”和行楷字,油墨印刷,或者手写流利的钢笔字。那时候单位制图描图全是手工,整洁的工程图上布满均匀的线条,图签和文字说明均是工整的仿宋体或魏碑体。单位会议横幅、宣传标语等也靠毛笔手写,端庄的美术字或流畅的行楷书。</h3><h3> 看到这些,赏心悦目,心里羡慕不已,就有了练字的冲动。爸爸常说“字是打门锤,练好字对工作有帮助”。于是买来字贴慢慢练习,并且尝试给单位誊写文件和描图,记得当时,只要一张腊纸有一两处刻得不满意,一幅图纸有线条失败或字体不如意,我会毫不犹豫地撕掉重作。当我刻出的腊纸、描出的工程图,赢得同事们不断地赞许,心中满是喜悦。</h3> <h3> 后来,有了电脑打印复印,不用刻腊纸了,再后来CAD制图普及,不需描图了,但是,我对写字还仍然保持浓厚兴趣。原本练字为实用慢慢爱上书法,从颜真卿、王羲之、赵孟頫到汉碑,从《多宝塔》《曹全碑》《圣教序》到《书谱》,都有接触,但没有一本字帖认真地系统临习的,多数时间束之高阁,倒是对一些自认为“好看”的现代人作品进行模仿,不知“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堕恶道”的古训。读过许多理论文章,也是碎片式不成体系,不求甚解,浅尝辄止。没有老师指点,就凭兴趣练习,缺乏专一和系统性,始终不得其要领。随着生活中俗事应酬增多,惰性使然,一曝十寒,便把书法这一雅好搁置于心底,动手少了,几近荒废,正是心慕久矣,手追疏懒。虽然兴趣尚存,情结未了,偶尔弄墨涂鸦,终不得进步,一直徘徊于书法艺术之外。</h3><h3></h3> <h3></h3><h3> 因为对书法的兴趣,无论走到哪儿,凡看到楹联、题字、匾额等,总会多瞅几眼,由于鉴赏水平局限,有时候也是良莠不辨,对一些夺人眼球的江湖书法还啧啧称奇。</h3><h3> 因为对书法的兴趣,逛新华书店,首选去到的柜台一定是字帖区和文房四宝。有了智能手机,关于书法的APP,总要下载用用,不好的删掉,微信出现后,关于书法的公众号,总爱关注关注,选择好的留着。搬过几次家,卖了丢了不少书,唯有书法类书籍全保存。</h3>
<h3></h3><h3> 2017年9月,区文化委组织“文以载道——机关干部文化艺术培训”,我报了书法班,有幸听到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会员李健老师的课,获益匪浅。感觉以前自学的东西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属瞎练,好在瞎练没使劲练,偏离不算太远,心中还有古贴。2018年7月,“文以载道——机关干部文化艺术培训”第二季开班,再一次聆听李老师授课,对书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我常调侃道:“已进入书法班二年级了”。</h3><h3> 以前练习书法只顾形体的模仿,没有笔法的讲究,更谈不上墨法章法什么的。看李老师教习褚遂良《大字阴符经》和《雁塔圣教序》,落笔轻重灵巧,顾盼生趣。行笔急缓宛转,阴阳相生。结体外密中疏,舒展多姿。通篇轻灵跳动,恣肆潇洒,气脉通畅,节奏感强。每一堂课都是一种享受,每一堂课都是一次熏染。我过去对楷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颜欧柳赵,通过学习,似乎有所悟,越写越陶醉于褚体楷书的流畅俊美和灵动魅力。越写越对古碑贴产生兴趣和依赖,康有为说:“学书必先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以得其性情也。”</h3>
<h3></h3><h3> 除了上课,李老师还带我们参观书法作品展,从区文化馆到重庆美术馆,亲身感受书法艺术之美,有的舒卷自如、行云流水,有的古拙淳朴、清新明丽,有的铁画银钩、力透纸背,有的雄浑奔放、纵横洒脱。并且听李老师对每一幅作品认真的点评讲解,对提升书法素养、拓宽眼界和鉴赏能力均有极大的帮助,也更加增添我对书法的浓浓兴致。</h3>
<h3></h3><h3> 练习书法,不是为了挣钱糊口,更不是为了成名成家。遇见书法,被汉字的神韵魅力所吸引,对书法百态横生的玄妙之美所迷恋,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膜拜。爱上书法,虽无丝竹管弦之娱,一临一摹,亦足以畅抒情怀。</h3><h3> 让书写成为一种习惯,书法是笔墨间一个人的修行,“书,心画也。”青灯伏案,心灵在墨香书韵中憩息,书法乃是我的诗和远方。</h3>
(2018年8月15日,于红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