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七十年代的关中平原,农业在全国小有名气,盛产小麦玉米的关中腹地,是处在人工劳动的蛮力时代,生产力相当低下。</h3> <h3>玉米成熟的季节,仍处在二十四个火老虎的后期,一家大小,一齐出动,先掰出几条路,挖掉秸杆,给正式掰玉米打个开场。然后大面积连拉带运。</h3> <h3>那时的大人孩子,没有现在人的娇情,甚是勤快,因为那时玉米是人们的主粮,而麦子绝大部分要上缴公粮,剩下的只能在来客和过节时享用的细粮,平时连两搅的混合面也吃不上</h3> <h3>提起掰玉米,那真不是个人干的活,头顶着太阳,擦过滿是尘土樱花的秸杆,一会就滿身尘头樱花屑,汗水一流,直辣眼睛,而干硬的玉米叶又割得人生疼,抖落的尘土樱花呛得人不敢张嘴。一天下来,人就和土人一样,鼻孔和烟囱一样。</h3> <h3>掰好的玉米,就要及时拉运回家。</h3> <h3>那时的运输工具,就是独轮车(地老鼠车)和架子车,各有利弊,独轮车拉的少,再窄的路都能过。架子车拉的多,小路过不去。那时候没有大车,人住的疏散,有的斜路不到50公分走起很近,宽的生产路也不过1米5左右,全是土路</h3> <h3>掰回来带壳的棒子要把皮剥下釆,能留叶子尽量留叶子,因为那时没有平房和水泥地面,在多雨的秋季不好凉晒收拾。而带叶的可以拧成玉米串挂在房沿树杈容易吃风的地方。</h3> <h3>掰完玉米棒就要及时挖完地里的玉米杆,并拉运到庄前屋后,因为那是冬天烧坑烧锅的柴火,粉碎后又是牲畜家禽的饲料。然后抢种冬小麦。这就是过去的三秋。</h3> <h3>而玉米脱粒,却不是很紧迫,先把没叶的净棒剥完晒干,而挂起来的,则算剥算吃,.磨成玉米面,玉米糁。成为那个时代全年的主粮。</h3> <h3>三秋多在霖雨时节,要抢收抢种。人们全是未明掰捧,晚上拉回,然后白天挖杆,晚上拉秆,加班凉晒,盘桩挂串,若遇雨天,就更繁忙,发霉出芽,也常发生。虽和夏收同样辛苦,但缺没有夏收那样喜悦,因为夏收可以吃上麦面馍和面条,秋收后还是玉米面馍和搅团。</h3> <h3>而剥粒的工具就是擦子和手摇脱粒机,而现在这老物件己经很难看到了。取而带之的收割机,脱粒机早己司空見惯,而玉米也大抵做成了饲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