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撰文 、摄影、图片后期 : 悠 然</h3><h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30px;"><br></span></h3> <h3> 出于惯性思维,看到“大漠戈壁”这几个字,就会联想到空旷、荒凉、寂寞、悲壮……这种感觉来源于教科书,来源于媒体图片,也来源于边塞诗。</h3><h3> 2012年8月,我随老干部大学的影友们亲历了一次西北摄影采风深度游,从嘉峪关开始,游览了敦煌及周边的著名景观,足迹一直接近罗布泊的东部边缘。所到之处,不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感受,已使我完全颠覆了对茫茫戈壁、漫漫黄沙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判断——沙漠从不寂寞!</h3><h3> 因为:</h3><h3> 佛国与人间在这里无界相处</h3><h3> 西域与中原在这里执手交流</h3><h3> 鼓角与唐诗在这里雄浑交响</h3><h3> 明月与黄沙在这里聆听驼铃</h3><h3> 岁月与风霜在这里展示神功</h3><h3> ……</h3><h3><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30px;"><b>一</b></span></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30px;"><b>佛国与人间在这里无界相处</b></span></h1><h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30px;"><br></span></h3><h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30px;"> 去甘肃旅游就一定要去莫高窟。莫高窟坐落于甘肃西北部的浩瀚大漠中,距敦煌约25公里。凡是来到这里的人,都会怀着文化朝圣的心情来仰视这一佛国圣境,我们也如此。尽管进入莫高窟参观之前,包括相机一类的大小物品统统要在管理处寄存,尽管没有用影像留下洞窟内的盛况,但是,莫高窟已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span></h3><h3> 公元366年,一个叫乐樽的和尚云游到这里,正在他百般疲惫之际,他看到对面的三危山上金光灿烂,似乎有千佛跃动,他的背后是艳丽的晚霞,两相辉映,无比辉煌。乐樽和尚激动万分,发誓要在这里建造佛像,不久,这里便出现了第一个洞窟。之后,他广化善缘,同时传播自己的奇遇,感召更多的人来这里开凿佛窟。</h3><h3> 从此,莫高窟像一位活力无限的巨人,在一千多年间不断地生长壮大,经历了从十六国到元的十个朝代,至今仍保存着492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和2415尊彩塑。那些洞窟的建造者不仅塑了佛与菩萨,也把大量的佛经故事刻画于洞窟中,甚至包括供养人自己的画像也同样在窟中享受香火。四周与穹顶的壁画上,那歌舞的禽鸟、缠卷的鲜花以及衣袂飘飘的飞天,似乎让我们看到祥云缭绕,听到仙乐齐鸣。在这里,一切都亦真亦幻,佛来到了人间,人走入了神话,人与佛仿佛能直面交流,天上人间已融为一体。</h3><h3> 莫高窟不同于那些著名的世界遗迹,正如一位研究过莫高窟的文学大师写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h3><h3> 是的,看着这些彩塑和壁画,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会感觉到,从北魏时期青褐浑厚的的色流,到隋朝畅快柔美的线条,再到大唐富的丽堂皇,以及接下来五代的精细、大宋的沉寂乃至元代造型的颇显怪异,莫高窟正在由远及近向我们走来。</h3><h3> 单从表现手法上讲,莫高窟展示着艺术的千年发展脉络,延续着历史走过千年的足迹,也记录着人们对佛国世界的理解及审视自身的心路历程。</h3><h3> 最打动人心的是第259窟的那尊禅定佛。那是建于北魏的一座洞窟,那尊佛像并不高大,但那安详的面容、沉思的眼神,似乎传递着深深的哲理;那嘴角挂着的迷人微笑,显得是那样的含蓄、恬静、和悦。特别是随着讲解员手中一束光亮的轻轻一动,我们分明看到佛的嘴角也微微一动,笑意更深了些。</h3><h3> 此刻,我们的心也随着一动,彻底被佛的微笑迷住了。要知道,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人们难得安居乐业,于是,人们就到佛的面前求得护佑和安慰。走进这样的洞窟修行,对于那些渴望安定、希冀和平的民众来说,是一种暂时远离苦难的心灵慰藉。那安详的笑容,不知抚平了多少惨痛的创伤,滋润了多少枯萎的希望,化解了多少人间是非,引领了多少向善之路。一些西方人士见了这微笑,称他为“东方的蒙娜丽莎”。其实,这是一种只有东方才有的内向、隽永的含蓄美和深远的境界,并且,在《蒙娜丽莎》面世时,禅定佛已在莫高窟微笑了一千多年。</h3><h3><br></h3><h3><br></h3><h3><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域与中原在这里执手交流</h1><h3><br></h3><h3> 在甘肃,我们游览了嘉峪关、玉门关、长城第一墩,又向着不算遥远的地方望了一望,那里还有阳关。当年,这些著名的建筑不单单是重要的防御工程,尤其是玉门关和阳关,在一定意义上相当于“国门”。而且,在这茫茫戈壁上,还有一条“国道”从这里通过,那就是“丝绸之路”。</h3><h3>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h3><h3> 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出关,沿昆仑山北麓西行,直到波斯、古罗马;另一条出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去西域。沿着这条道路,各国使者、商人、宗教人士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与新疆一带及阿拉伯、波斯湾乃至古罗马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沿着这条路,中国的丝绸、瓷器、金属制品等源源不断的运往西方,随之还有中国的造纸术、雕版印刷术等中原文明。同时,西方的音乐、宗教以及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也相继传入中国。</h3><h3> 如果说敦煌就是丝绸之路的总枢纽,那么玉门关就是一个重要的开关。在军事上,玉门关是一个坚固的前沿堡垒;和平时期又是一个通商口岸,负责征税、缉私、保护商旅的人身安全。就这样,中原与西域、西方与中华,沿着这条丝绸之路开展着商品、文化、宗教的交流,丝绸之路也促成了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伊斯兰文明的相逢、相识与相亲、相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鼓角与唐诗在这里雄浑交响</b></h1><h3><br></h3><h3> 其实,我们了解戈壁荒漠、雄关古道的途径,最早应该是唐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边塞诗似乎让我们看到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也看到长城烽火、沙场硝烟,更仿佛听到鼓角胡笳、风吼马嘶。</h3><h3> 乘火车到嘉峪关,又乘汽车到敦煌,再从敦煌去玉门关乃至魔鬼城,一路向西,见得最多的就是茫茫戈壁上长长的路,路两边,有植物或稀疏或茂密的自然保护区,更多的是寸草不生的沙漠和戈壁滩。远处,是绵延不断的祁连山脉,峰顶上还有皑皑积雪。</h3><h3> 追溯到宋唐乃至更远的汉秦,这一带并不总是“平沙万里绝人烟”的寂寥,更不是都如丝绸之路的辉煌浪漫,由于常有“胡马度阴山”,当然就少不了“黄沙百战穿金甲”。</h3><h3> 建于明朝初年的嘉峪关,至今已有六百多岁,它与山海关遥遥相对,都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但嘉峪关年代更早,历史更悠长。嘉峪关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关城层楼重叠,飞檐凌空,巍峨宏伟,气势壮观。关城两翼,坚固的长城爬山越岭,蜿蜒逶迤,烽墩众多,布局缜密,形成了一个壁垒森严的军事防御体系。今天,嘉峪关是长城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国家级重点文物。</h3><h3> 比明长城更为沧桑古老的长城在玉门关一带,那就是汉长城。汉长城犹如一条看不到首尾的苍龙,横卧于大漠深处的天地之间,千年风蚀沙打,那黄土筑成的墙垣顶部已成鱼脊型。偶尔也留有当年的烽燧墩台,那是边塞戍卒的执勤哨所,如有敌情,昼则升烟,夜则举火,相互报警,一场殊死大战或许就要展开。</h3><h3> 嘉峪关城门外有一座长城博物馆,将战国到明代上下三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构筑史,以图表模型、文字版面、彩色图片形式浓缩在1100多平方米的展厅空间中,既为长城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又使一般游人在短时间内对中国长城在时间、空间演化上有一个整体、直观的了解。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展厅中一组大型雕塑,表现的场景正是那首唐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略显粗犷的造型看得我热血沸腾也热泪盈眶。是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论任何朝代,凡是太平盛世,都是由无数军人以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所换取。当年在“饮马长城窟,雪寒风似刀”的恶劣环境里,将士们包括弃笔投戎的书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功名只向马上取”,“不破楼兰终不还”。</h3><h3> 守疆御敌的土石长城千年屹立,家国情怀的铜墙铁壁已然万古生辉,文武之道、壮举雄心镌刻在史册中,也吟诵在唐诗中。</h3><h3> 人们记住了唐诗,也记住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网络图片)</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网络图片)</h3></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right;">(网络图片)</h3></font></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明月与黄沙在这里聆听驼铃</b></h1><h3><br></h3><h3> 这里,虽然沙海茫茫,但她并不是一味的荒凉伤感,她以特有的方式演绎着温柔美丽。敦煌的沙有金黄的色彩,千百年的风将她推拥成一座座金色的山丘,那圆润的曲线极富韵律地婉转着、抛曳着甚至飘扬着,与明暗变幻的光影共同创作出一幅巨大的鎏金画卷。并且,她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鸣沙山。据说,风吹沙动,会传出美妙的丝竹管弦之声。</h3><h3> 静谧的夜,明月升起在湛蓝的天空,阴晴圆缺,千古轮回,默默注视着那沙丘曲线细微的变化。沙山脚下,也有一弯月,永远是弯弯的,千年未变,那其实是一汪清泉——月牙泉。泉水清澈,泉边芦苇婆娑,在月弦的那一边,是以一座玲珑楼阁为首的一组古建筑。</h3><h3> 黎明之前,寂静的沙漠便轻轻地响起驼铃,由远及近。朦胧中,渐渐地出现了驼队的身影,那是送游客赶早登上沙丘去观赏金山日出的,当然其中也有我。</h3><h3> 天边亮起,呈现出一片美丽的鱼肚白色。接着现出淡淡的红晕,红晕逐渐变得金红交错、光华耀眼。突然,一轮红日喷薄跃出,霎时漫天彤红,鸣沙山披金挂彩,无比辉煌。人们从屏息敛气中猛然惊醒,激动的欢呼声伴随着万丈光芒洋溢在无垠的沙山沙海。我相机的快门不停地响着,记录下这也许是一生中只能见这一次的奇观。</h3><h3> 驼队还在上上下下,在起伏的沙海中留下长长的影子。接下来,鸣沙山简直沸腾了:卡丁车在平坦的沙谷里划着圈子;沙地摩托在起伏处驰骋腾跃;陡坡上,滑沙者乘着滑板呼喊着飞奔而下;天空中,各色滑翔机载着鸟瞰者飘来荡去,将这美丽的风景尽收眼底。</h3><h3> 傍晚,热闹的场面鸣金收兵,只有观赏大漠日落的驼队又叮叮咚咚的上山、下山。夜晚,起风了。由于地形的原因及沙漠冷热空气交换的规律,风推着沙粒沿着沙坡缓缓地向上方旋去,轻轻抚平游人踩下的脚印,一直越过顶端的山脊,同时也悄悄修复了那道美丽的曲线。沙,一粒也没有落入泉中,这就是月牙泉从未被黄沙掩埋的秘密。</h3><h3> 宇宙中的明月在遥远的太空遥望,她在欣赏,陶醉于这逶迤的金山和曼妙的清泉。沙山下的月牙躲在苇丛中聆听,万籁寂静中隐约似有仙乐悠扬,空灵飘渺,变幻无穷。她在猜想,是沙粒在夜风中窃窃私语,还是白昼里的驼铃声留在沙丘曲线间轻轻回响……</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岁月与风霜在这里展示神功</b></h1><h3><br></h3><h3> 当然,也有听不到驼铃声的地方,而那里又是另一种场面和声响。</h3><h3> 从敦煌出发,汽车在戈壁上向西北方奔驰了170公里,就到了以雅丹地貌著称的敦煌国家地质公园。在这里,沙漠不再是醉人的金色,而是一马平川的黛青,上面分布着一座座、一排排金黄色的造型,有狮子、骆驼、孔雀,也有石柱、城堡、金字塔,还有一队队劈风斩浪的海上巨轮。</h3><h3> 几十万年前,这里也许流水淙淙,暴雨洪流在大地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不知何时,罡风取代了暴雨,从上古吹到如今。由于劲风长期猛烈的吹蚀,这一带原本松软的沙土被卷走,地面被侵蚀成方向性极强的沟壑,留下坚硬的土石层则成为高低不同的土岗,久而久之就被塑成了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造型,这便是雅丹地貌。</h3><h3> 白天这里炙热如火,夜里寒冷如冰,空气便在这冷热交替中肆意翻腾咆哮。据说,每当夜幕降临劲风吹过之时,这里会发出恐怖的呼啸,飞沙走石伴着鬼泣神嚎,加之夜色昏昏、墨影幢幢,不禁令人惊恐悚然,因此这里又称之为魔鬼城。</h3><h3> 这鲜明的色彩,这逼真的造型,让我们忘记了干渴和疲劳,在这奇妙的世界中奔跑着,拍摄着。因为,进入魔鬼城要换乘景区提供的车,而每个停车点只给了3、5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的时间。因为,如果我们自己开车进去,一定会沉醉在这神奇的世界中而流连忘返,一旦进入雅丹深处晕了方向迷了路,恐怕真就要留在魔鬼城中做鬼了。</h3><h3> 据资料记载,这一片雅丹地貌总面积约为400平方公里,平均形成时间是70万至30万年前。地质公园景区只不过是千里鬼域中的一角,往前百公里左右,便是更加神秘的闻名中外的罗布泊。这是一片神奇的区域,岁月如刀,风霜似斧,在天地之间留下亘古杰作。也许只有在这里,才会感受到什么叫天高地辽,置身其间,人就如一粒渺小的沙子。</h3><h3> 晴空烈日,热浪袭人,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当然也无缘去感受黑夜里群魔呼号的刺激。但是,看到那“舰队出海”的壮阔场景时,似乎能听到惊涛怒吼、汽笛轰鸣,这声音惊天动地,在茫茫的大漠戈壁上久久回响……</h3><h3><br></h3><h3> 这,就是我看到的沙漠戈壁。</h3><h3><br></h3><h3><br></h3><h3> </h3><h3><br></h3><h3> </h3><h3><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30px;"><br></span></h3><h3><br></h3> <h3> 全文完,谢谢浏览。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已在图片下加以说明,向原作者致谢!</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right;">2012年9月初稿,近日编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