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琐记》有感

竹叶

<p class="ql-block">  一直喜欢鲁讯的文章。 以前上学时,每新学期开始上语文课时,老师捧着崭新的课本讲解着前面的课文,而我表面上是听着课、看着书,却不是看老师讲的那篇,而是翻到后面看还没学到的课文,看得津津有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已》、《呐喊》、《药》、《祝福》…… 每篇故事都深深吸引着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角度阅读,感受、体会也是不一样的。以前纯粹是看插图,看故事里人物结局。而现在看内容的同时,更是多方面、深层次的去感受作者那收放自如,宽松自然,高超技巧的写作方法和风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日重温了鲁迅的《琐记》,文中有段描写衍太太和赵四太太的段落: 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 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 “莫吃呀,要肚子痛的呢!" 这声音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会和蔼的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还有段描写衍太太: 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 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短短的两小段对话,足以让我们领悟到对人、对事不能只看表面。表面满面春风、和蔼可亲,不一定就是好的。 反之,不一定就是不好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以闲适从容,自然平缓的笔调,面对面交谈似的叙述着事情。从而让读者自己从中去感受人物的性格,真与伪、好与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没有华丽的辞藻,就是家常理短,娓娓道来谈心似的对话,却刻画出生动的人物性格、特点,让人过目难忘。从而也让读者领略到作者深沉的思想,新颖、犀利的手笔,大家的风格、风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人数不胜数。而以貌取人,以穿戴看人的也不在少数。但有两句话应妇孺皆知 ,即:人是不可貌相和知人知面不知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人虽不漂亮、不帅气但很有才气,有人长的瘦小却心胸宽广。 有人很富有,穿着却很普通。有人很贫穷,穿戴却很讲究。有人表面你好、我好,背后却捅刀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章也和人一样,不能只看表面。字面华丽,读起来却泛味、空洞的有很多。而平平淡淡、没任何修饰,就生活中常见的你一句我一句朴实的话语却令人有画面感,读起来有实有味,甚至让读者产生共鸣,有心灵碰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总之,无论是事还是人,面上好的不一定里子也好。就像现在的好多网络文章,有写的确实真好!有的从头至尾只是精美的插图,全文只有几句感叹而已。有的从字面上看去那真正是高、大、上! 那海量的美词美句,真是笔扫千军,让人拍案叫绝!甚至有唯美的似乎出自不识人间烟火,有些仙气飘飘的人之手。然而,那感觉又像时下流行的网红脸,虽美却也司空见惯。哦!原来都从模子里刻画而来,也难怪似曾相识,见怪不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也许只有在高科技的今天、网络时代才能有吧!也是真正的文学大家与网络小作者的区别之一所在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