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路边的惰性】

candy

<h3>如果说之前的是旅行,而非大众的旅游。那这次算什么?太随意的旅行?准确点,是痛并快乐的路边惰性流离。<br></h3> <h3>很多现代人的对话,已经不是对人类提出的,而是对网络,给出只言片语,期待对方提供信息量足够的、且符合自己预期的答案。倘若不是如此,心里暗暗失望,觉得朋友远不如度娘贴心。 越来越多的聚会,大家埋头各自抱着手机,然后在朋友圈给对方留言。我们不愿改变,因为这样轻快好省。我们的惰性大到连交朋友的耐心都没有了,往往对方一张嘴,便急于否定,反正也没有人在听对方说什么,还是玩手机比较安全。 &nbsp; 更何况,玩手机本来就是惰性下的一种习惯,随意的翻翻翻,一个晚上的时光便打发了。每天想不起,今天发生了什么,做了什么,觉得日子每天都是重复的,毫无意义,也毫无波澜。<br></h3> <h3>在那里,在路边,在酒里,惰性这个词好像被遗忘。三三两两的人群全部坐在酒吧门前的小椅子上,喝一口酒聊三句天笑五分。不分肤色不分年龄不分晴雨不分认识与否,唯一辨识的是性别。最开始我很好奇为什么吧里面无一人,大伙都拥簇在门口那一丁点地,唯一一次坐进吧里,空空的玩起手机刷朋友圈,忍无可忍的惰性让我要挪地到外面。至少门口是有欢笑的惰性,可接受。 无一验证一句话:其实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生活都是无意识的,他只是,在随波逐流。<br></h3> <h3>伴随着惰性的思维,眼里看到的是形形色色的小姐。看多了,与一朋友在网络上聊起这个话题。我的开头是:原来真正的开放不是行为上的,而是思想里的。 在这个世界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坏?什么是好?或者说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人性如同社会一样复杂无奈,没有什么可以轻易被定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人生,隐藏的,习惯的。 其实想要沉沦世俗的快乐是很容易的,但抵制世俗的侵蚀却像警惕食物变质一般充满困惑,所以思想里的开放与自律才是最终的羁绊,可惜的是自律精神在独处的角落如若不坚持则会逐渐消失。毕竟,最好的时光,也不过那么几年。<br></h3> <h3>旅行的路上,怎能少了爱情的话题。人类总在不断的讨论怎样的爱情是可心长久的。爱情里,不仅仅要看对方的外在,更重要的内核即灵魂的默契、理解程度。就像你去一家面馆吃面,你认为你喜欢的只是这碗面的味道吗?其实还有店的装修,其主人传递出的感觉,这些都是隐性的。 &nbsp; 两个人在一起,不仅是与对方的外在、性格、习惯谈恋爱,更持久的是互相欣赏与共性向上的发展。任何感情都会经历翻山越岭的变故,会路过衰老、感知麻木、有不同步的成长、有台风席卷过后的失望、有和旁人的暧昧、有寻找活着证据的刺激。 “即使再难,还是要有爱情的,毕竟我们都是高等生物,人类。”几百个微信朋友号中总有几个时不时能蹦出貌似电影台词的角色来。<br></h3> <h3>这趟行程里自己身体状态很早就出现状况,一路的不舒服,朋友说身体不舒服,赶紧回去看医生。我摇头否定,问及理由,路边的惰性体验都未完成,何来归? </h3><h3><br></h3> <h3>附图:这次走了太多的教堂。真正的信仰不是索取与无心的拜祭,而是着实感受希望和爱的力量。走走停停,至少在手机拍摄出来的色彩里感受到真正的教堂存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