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熙墨牛

喜梅

<h3>墨牛赋 作者 冯长海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丁酉岁末,腊月黄昏,于商都民航路六层楼上,见杨振熙先生墨牛之作,寥寥数笔,跃然纸上,有淡墨泼染,有浓墨勾勒,或行于春风、或涉于夏荷、或奔于秋林、或驻于冬栏,或独行沉思,或三两相随。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有暮归于山间者,融牧童晚霞之影于一体,仿佛风穿林叶,重听万籁之音;有踏月于庭前者,披桂华流瓦之辉于双肩,似乎神游故里,手扶经年之门。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张张精品、幅幅佳墨,憨牛生动,意境幽远,无端惹起观者万般思绪,飞越千里之外,直奔乡土田园,让经纶事务之心倏然沉静,忘都市霓虹之炫目,掬梢头明月之清凉,听慈母门前之呼唤,随黄牛田间之放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展卷赏玩,烹茶聊天。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问老师之墨牛为何生动如斯?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师告之曰,吾牛非牛,乃童年生活之经历,儿时故乡之记忆,人之牛是为绘制一画,吾之牛是为传递深情。其源有别,表述必然各具特色。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是夜以此观之,方悟墨牛之笔,技艺精熟,总为传情之媒,浓淡五色,无非神采之具,而赋于牛身之内涵,方是从艺之至宝、绘者之至境。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先生生于中原,长于孟津,自幼与牛相伴,晨起放牧,暮归荷月,耕田耙地,磨面拉车,在先生早年,甚至在更早的中国农耕生活中,牛,一直社会生活最重要的生产力之一,对一个务农家庭来说,它不是一个牲畜,而是最重要的家庭成员,加上牛本性温顺、吃苦耐劳,使得人不仅在生产上依赖牛,更在一定精神层面崇拜牛。以至在牛与人之间,洋溢着一种特殊的、超凡的情感,很多家庭对牛的养护和照料堪比孩子。 杨振熙先生的童年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度过,在他心上的某个角落里,收藏着那时牧牛走过的每一个场景,刻画着和母亲牵牛度过的每一个日子,甚至骑牛归来看到的每一缕炊烟,都流淌着浓浓的情趣和深深温暖。 &nbsp;&nbsp;&nbsp;&nbsp;&nbsp;时光斗转, 转眼间,以往盛行的农耕生活已经基本结束,可牛那种温良宽和、静默奉献之精神已种在先生的骨髓里。所以先生说他不是在用墨色描绘一只牛,而是在用情描绘乡愁、描绘对田园牧歌的寄托,更有像著名学者梁思成保护古建筑一样的思想——那就是在现代不断发展的城市建设中,给传统生活保留一块土地,让人类铭记故乡、回望历史。 临近下楼时先生如是说:愿用墨牛给新时代的艺坛,留下一段牛背上的月光!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长海写于腊月十五人定之时,是夜有一百五十年之红月食,特记之。<br></h3> <h3>闲步逸性 44cmx44cm</h3> <h3>三牛图 44cmx44cm</h3> <h3>轻松找味道 44㎝x44㎝</h3> <h3>远去的追思 44cmx44cm</h3> <h3>秋情 44cmx44cm</h3> <h3>入坡草多图 44cmx44cm</h3> <h3>牛作为六畜之一图 34cmx34cm</h3> <h3>牛性温和 44cmx44cm</h3> <h3>二牛图 44cmx44cm</h3> <h3>牧笛颂春图 69cmX138cm</h3> <h3>春光无限 69cm×138cm</h3> <h3>春意无尽 69cmx138cm</h3> <h3>牛背读书图 69cmx138cm</h3> <h3>柳荫闻笛 69cmx138cm</h3> <h3>牛棚旧日忆事 68cmx138cm</h3> <h3>闹春图 68cmx138cm</h3> <h3>春夏秋冬四条屏之一 140cmx44cm</h3> <h3>春夏秋冬四条屏之二 140cmx44cm</h3> <h3>春夏秋冬四条屏之三 140cmx44cm</h3> <h3></h3><h3>春夏秋冬四条屏之四 140cmx44cm</h3> <h3>古诗四屏之一 44cmx140cm</h3> <h3>古诗四屏之二 44cmx140cm<br></h3> <h3>古诗四屏之三 44cmx140cm<br></h3> <h3>古诗四屏之四 44cmx140cm<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