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1968 (东风农场“五·七”五连)

赵宁夫

<h1>  今年是我们赴崇明上山下乡第五十个年头了。岁月无情, 半个世纪就这样一晃而过,当年的姑娘小伙如今都已白发苍苍。虽然离开东风农场那片土地已有多年,但是农场的情结一直没有消散,那劳动生活的场景还是历历在目,翻开老照片,又重新勾起了那遥远的回忆……</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上山下乡,奔赴崇明》</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68年12月26日,一批上海的学生响应号召,打起背包,上山下乡奔赴崇明东风农场“五·七”五连。那时,田野里一片枯黄,住的是用芦苇、稻草、毛竹搭建的草房,冬夜里雪花吹到床头,早晨热水瓶里的热水竟变成了冰块,艰苦的岁月磨炼着大城市下来的知识青年们。图为来自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的67届知青,左起:张小迪,楼永明,赵宁夫,何澄珊在自己的茅草屋11号寝室前合影。&nbsp;&nbsp;&nbsp;&nbsp; 1969年摄</h1><p class="ql-block"><br></p> <h1>图为南洋模范中学67届高中女生:龙根娣、陆际荣、顾幼忠、毛惠琴、蒋明姝。 背景就是东风农场“五 · 七”五连的宿舍区,中心路的入口处还搭建了竹牌楼。 1969年摄</h1><p><br></p> <h1>《一起来照一张》</h1><h1>东风农场“五· 七”五连老三届知青,前排:龙根娣、赵米、陆际荣。后排:庄嘉敏、毛惠琴、 顾幼忠、蒋明姝。 1969年摄</h1> <h1>东风农场 “五· 七”五连 张小迪(后调往北二队),他身后的茅草房宿舍较为清楚。 1969年摄</h1> <h1>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在田间劳动时,不知谁拿了相机过来,我们同班同学一起拍一张,左起:张小迪、赵宁夫、张宜冰、阎宗祥。 1969年摄</h1> <h1>《向往未来,心潮澎湃》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徐玲娣、庄嘉敏和黄翠娟。 1971年摄</h1> <h1>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黄翠娟和庄嘉敏在连队桥洞旁。</h1><p><br></p> <h1>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金志华、陆苗菁、王赛珠、薛莉芝、周琼岚,拍摄于自己的茅草屋前。 1969年摄</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p><br></p> <h1>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后排左一是于婷荪,左三是郑顺英,前排左四是陈悦星。 1969年摄</h1> <h1>在食堂工作的梁伟斌和生活连长赵米和牛官蔡又明。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1972年摄</h1><p><br></p> <h1>《田头上课》</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朱瑞文连长(崇明人)向各生产班长和生产骨干讲解水稻生长及田间管理的知识。前排左起:朱瑞文、章靖。后排左起:计培均、陆苗菁 、庄嘉敏、楼永明、葛卫东、柳宏、宋连雄。 东风农场“五·七”五连 1972年摄 </h1> <h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原东风农场“五·七”五连三班“老三届”大部分成员。</h1><h1>后排左起:洪续元、梅金荣、欧阳高宏、莫家雄、吴于造、倪瑞钧、杭文林。</h1><h1>中排左起:陆镁珏、唐可胜、陈敬慰、周玉瑛、张明智、赵 米(政治班长,连队生活副连长)、赵素娣。</h1><h1>前排左起:李满婷、钮小芳、朱丽芬、尹恩妹、似秀凤。</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71年12月摄</h1><p class="ql-block"><br></p> <h1>《抢 收》</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天边乌云滚滚而来,拖车抢运已来不及了,一声号令,全班上阵,人挑肩扛,哪怕浑身泥水,终于抢在雷雨前把躺在泥泞水田里的稻子挑了回来。(按前后顺序)分别是何澄珊、楼永明、章靖等。&nbsp; 东风农场&nbsp;“五·七”五连 1972年摄</h1> <h1>《选&nbsp; 种》</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金山县请来的农业顾问沈阿七(左二)在指导知识青年怎样挑选水稻优良品种。 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1972年摄</h1> <h1>《粮食要增产,全靠肥当家》</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金山县请来的老农(技术顾问)建议要搞堆肥,在水稻生长期间用以施肥。图为:宋连雄原七班生产班长(中间手拿铁钯者),正带领大家做沤肥(堆肥)图中左一黄翠娟,右一谢才樟。 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1972年摄</h1><p><br></p> <h1>《挖河泥》</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图为东风农场“五·七”五连一班的战士,在河里捞河泥做沤肥,原来是站在岸边用长柄塑料粪勺挖河泥,工具不好使,效率很低。一班生产班长楼永明就带头跳到河里用自己的脸盆挖河泥,见效果很好,随后大家都从宿舍拿来自己的洗脸盆装运河泥,图为另一小组的挖泥镜头,梁伟国(左)、张卫国(中)、梁善斌(女),这种奉献为公,一不怕苦,二不怕脏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nbsp;&nbsp;&nbsp;&nbsp; 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1972年摄</h1> <h1>《晒棉花》</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原东风农场“五·七”五连科研班种植的棉花大丰收,面对雪白的棉花姑娘们喜笑颜开,右一陈明雪,右二黄莉芳。 &nbsp;&nbsp;&nbsp;&nbsp; 1972年摄</h1> <h1>《忆苦思甜》</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69年,贫下中农朱友清,为知青们忆苦思甜,不忘旧社会的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东风农场“五·七”五连</h1> <h1>《丰收的喜悦》</h1><h1>&nbsp;&nbsp;&nbsp;&nbsp;&nbsp;辛勤的劳动带来丰硕的成果,图为东风农场“五·七”五连四班生活班长黄立言,手捧刚割下的沉甸甸的稻穗,脸上扬溢着丰收的喜悦。后来这张照被放大后摆在南门港知青展览刊物的刊头上。</h1><h1>&nbsp;&nbsp; 1970年解放日报记者摄</h1> <h1>《政治学习》</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原五班政治班长雷宗宪(站着)带领大家政治学习交流。&nbsp;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nbsp;1972年摄</h1> <h1>《开河》</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每年冬天的开河,场面宏大人山人海,各个连队一字排开首尾相连,连续个把星期,早出晚归,精疲力尽,这是东风农场“五·七”五连的开河场面。</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72年摄</h1><p><br></p> <h1>看到这只脸盆就想起了冬天的开河。以前没开过河,队里的金山老农说:开河要早点抢底。最后这开河到了抢底的最关键时刻,但就是无法完成。这河底就象用凉水拌的糯米粥,用锹和其他工具都无法完成这个抢河底工作,最后没办法,只好叫七班生活班长到宿舍里把每个人的脸盆拿来,硬是一脸盆一脸盆地把这个河底挖了出来。那时用票子买的脸盆很珍贵的!在农场脸盆的用处真大啊!</h1> <h1>《赤脚医生》</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走出医务室,到田头去,到开河工地去。那时连队里老三届“赤脚医生有好几位,计培钧,姜海萍,盛继群,鈕小芳等,图为:卫生员鈕小芳。&nbsp;&nbsp;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1972年摄</h1><p><br></p> <h1>《谈心》</h1><h1>&nbsp;&nbsp;&nbsp;&nbsp;&nbsp; 1974年,原东风农场"五·七"五连党支部副书记李文英(中)在参加科研班的劳动中,边干活边与战友们交流谈心。</h1><p><br></p> <h1>这是在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的农田里有谁能叫出正在除草松土铁姑娘班的姑娘们的名字, ( 庄嘉敏……,……) </h1><h1>1972年摄</h1> <h1>《洗衣服》</h1><h1>&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紧张劳动的间隙,整理自己的内务。洗鞋、洗衣服,还有洗被子这些都是农场生活必须学会的。图中左起:何澄珊、赵宁夫、李鹤年(后调北二队)。&nbsp;东风农场&nbsp; “五·七”五连 1969年摄</h1><p><br></p> <h1>薛莉芝与周琼岚,劳动懈时拍张照。</h1><p>东风农场“五·七”五连</p> <h1>《机务战士》</h1><h1>&nbsp;&nbsp;&nbsp;&nbsp;&nbsp; 原东风农场"五·七”五连拖拉机駕驶班成员。后排左起:尤方强,李如贵,施正丰,李志明,杭建新,姚锦樑,前排左起:陈荣华、刘英</h1><p><br></p> <h1>1974年,东风农场被评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东风农场领导许晓涛等人来到“五·七”五连,与连队干部和铁姑娘班合影,图中左起分别是:张宜冰、黄翠娟、许晓涛、朱瑞文,计培均等,这张照片后来登在解放日报上。</h1><p><br></p> <h1>1975年冬,上海市农场局组织各农场干部赴大寨学习参观。何澄珊作为“五·七”五连领导参加了这次学习。这是在大寨的合影。从左往右:许晓涛,张宜冰,季文浩,何澄珊。</h1><p><br></p> <h3><h1>1975年赴大寨参观,途经北京与老战友合影。</h1><h1>左起:何澄珊、张宜冰、陆湧明。</h1></h3> <h1>田头插秧 东风农场“五·七”五连</h1> <h1>还记得那时发的“服务证”吗?为什么不叫工作证?回上海休假时,到工人文化馆阅览图书时,拿不出手,总感到比工厂上班的工作证低一等。</h1> <h1>援越抗美年代,我们都在农场里义务献血,这是徐勤铮的(献血证)。</h1> <h1>  左起:周家慰、莫顺发、徐庆国、潘鸿生,1969年回沪休假,于人民广场合影。 东风农场“五·七”五连</h1><p><br></p> <h1>1969年春节休假回沪,薛莉芝、王赛珠和周琼岚在上海桂林公园合影。</h1><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东风农场“五·七”五连</span></p><p><br></p> <h1>《缅怀革命先烈》</h1><h1>1970年春节休假回沪,摄于上海龙华烈士纪念碑前。</h1><h1>前排左起:严约生、李鹤年、张宜冰、赵宁夫。</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排左起:何澄珊、乐修禹、陆苗菁、赵米。 东风农场“五·七”五连</span></h1> <h1>《男儿当自强》</h1><h1>1970年春节休假回沪,七位男子汉摄于上龙华烈士纪念碑前。</h1><h1>左起:乐修禹、何澄珊、严约生、李鹤年、张宜冰、杨桂发、赵宁夫。</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风农场“五·七”五连</span></p> <h3></h3><h1>1970年春节休假回沪,摄于上海龙华公园。</h1><h1>后排左起:赵宁夫、严约生、李鹤年、何澄珊、张小迪。</h1><h1>前排左起:陆苗菁、杨桂发、张宜冰、乐修禹、赵米。</h1> <h1>1970年农闲时回沪休假,骑自行车游西郊公园,在公园门口合影。</h1><h1>后排左起:范仁标、吳建中、徐世雄、徐洛阳。</h1><h1>前排左起:孙菲菲、包凤达、傅荻青、许雷生。东风农场“五·七”五连</h1> <h1>1971年秋从东风农场“五·七”五连派往“五·七”六连(北二队)组建新连队,张宜冰时任连党支部书记。“五·七”五连同行的还有刘斌、王赛珠、张小迪、徐珊、吴金江、龚介平、陈悦星等老三届同学。1972年冬,于人民公园合影。图中,前排左起:张宜冰、李鹤年、李绍峰。</h1><h1>后排(左二)沈立,(左三)成其伟。</h1><h1> 1972年冬拍摄</h1> <h1>1971年东风农场“五·七”五连获崇明县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称号,当年全连粮/棉产量分别达800斤/100斤以上,超农业钢要。此照片由县展览会主办方拍摄,並作为展板,在崇明南门港县展览会展示。黄翠娟作为“五·七”五连代表去介绍经验及展览会做讲解工作(历时几亇月时间)。</h1><h1>照片中有老领导倪锦标和朱瑞文等连队干部。</h1><p><br></p> <h1>1972年9月5日,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计培鈞、朱瑞文、章靖、何澄珊、洪俊元、滕由勇、趙米、章芝燕、陈伟刚、张承浩、冯菊林、黄翠娟等人赴东风农场场部开会,专车接送。</h1><p><br></p> <h1>左起:顾国安、何澄珊、李夏琴与倪伟峥,在稻田中察看水稻的长势。</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风农场“五·七”五连 1971年摄</span></p> <h1>田头农作休息,黄翠娟、庄嘉敏和徐玲娣。 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1971年摄</h1><p><br></p> <h1>赵小恒和黄翠娟。东风农场“五·七”五连</h1><p><br></p> <h1>左起:金家宏和陆湧明在水稻田边。</h1><p><br></p> <h1>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的陆湧明示范射击姿势。</h1><p><br></p> <h1>东风农场“五·七”五连的女民兵!</h1><h1>左起:庄嘉敏、钱燦、黄翠娟。</h1><p><br></p> <h1>1970年春节,黄翠娟、钱燦、何桂英、王雅芳在长风公园。 东风农场“五·七”五连 1970年摄</h1><p><br></p> <h1>1970年春节,黄翠娟和王雅芳在长风公园。 东风农场“五·七”五连 1970年摄</h1> <h1>正在休假中的原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卫生员,后为东风农场场部医院的白衣天使姜海萍。 1973年摄</h1><p><br></p> <h1>终于住上小高层啦!罗毅与72届曾绥平。 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摄于1973年</h1><p><br></p> <h1>“五·七”五连作为东风农场机械化试点,解放了生产力。图为:庄嘉敏和曾绥平在操作插秧机。 1974年摄</h1> <h1>东风农场“五·七”五连老五班的庄嘉敏、李文英、林佩文、华炳兴、杭建新、徐跃华、章肇琴等在上海公园里的合影。1974年摄</h1><p><br></p> <h1>驾驶联合收割机。……庄嘉敏</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东风农场“五·七”五连</span></p> <h1>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的刘英和陈荣华驾驶着联合收割机。 1974年摄</h1><p><br></p> <h1>74届的姑娘们,那时草房已经翻造成瓦房了。东风农场“五·七”五连</h1> <h1>在新盖的女生宿舍前,下蹲者左起:五班的马长莲、施爱芬,蒋燕华和农宣队。站立者是二位军宣队和连队干部陈瑛。 东风农场“五·七”五连 1975年摄</h1><p><br></p> <h1>庄嘉敏和李文英合影于上海长风公园。 东风农场“五·七”五连 1975年摄</h1> <h1>东风农场“五·七”五连老五班七字届农友</h1><h1>下蹲者左起:农宣队、蒋银娣、蒋燕华、施爱芬。站立者左起:周其华、严福全、刘玉宏、严楚生、朱和民、吕文栋、强玉德、陈玉民、施鸿兴、纪文君、边国保、军宣队、军宣队 1975年摄</h1><p><br></p> <h1>原东风农场 “五·七”五连 农友重返东风农场故地重游,在东风农场新场部的“五七桥”上拍照留念。左起:王智勇、杭文林、賀力吾、许永康、金小隐、黄翠娟、陆湧明、陈凤莲。</h1><p class="ql-block"><br></p> <h1>请继续提供补充老照片。</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