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原始的建筑奇迹---福建永定高北土楼

行雲细雨

<h3>  去看福建土楼,早就有这样的想法。</h3><h3> 所谓土楼,就是利用未经焙烧的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而成的泥土,以夹墙板夯筑而成墙体(少数以土坯砖砌墙)、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的楼屋,简言之,就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h3> <h3>  福建土楼很多,去那里呢?从网上查询得知:永定高北土楼群是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精华之一。1986年,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中国民居”邮票,其中面值1元的福建民居就是一座环环相连的土楼,这座土楼就是如今闻名遐迩的承启楼,承启楼正是借助这方寸的邮票名扬四海。我便决定去看看高北土楼。</h3> <h3>  福建土楼属于普通的民居,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国际旅游学会主席阿拉斯泰·莫里森教授在考察完土楼后由衷地说:“福建土楼将是外国人眼中继长城、兵马俑后第三个中国标志”。2008年,福建土楼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村民居建筑,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此,福建土楼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迅速提升,被誉为“东方古城堡”、“世界建筑奇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短短几年,福建土楼也从原先的3A级景区奇迹般地跃升为国家5A级。<br></h3> <h3>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由于土楼大多为躲避战乱或自然灾害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所建,因此这些土楼被称为客家土楼。高北村的客家土楼群,可以说是永定土楼的代表,有全国最大的土楼----承启楼</h3><h3> 那天,我刚进入景区,就看到一座圆形的黄土建筑物如巨无霸般耸立于山坡平地上,立刻就被这神奇的古建筑所震撼。哇塞!我真不敢相信这样完整的土楼竟然经历了三个世纪的苍桑巨变,我更不敢相信它是由明朝时候的工匠建筑而成的,真令人忍不住拍手称赞。<br></h3> <h3>  这就是被列入中国名胜词典号称"土楼王"的“承启楼”,从明代崇祯年间破土奠基,到清代康熙48年(1709年)竣工,是福建土楼中规模最大,环数最多的一座。始建至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中心位置耸立着一座祖堂。全楼共有400多个房间,1个大门,2个小门,2口水井,该楼为环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客家圆形土楼,鼎盛时期居住800余人。</h3> <h3>  这座土楼建筑中轴线明显,从正门进来,大院内笔直鹅卵石路贯穿整座建筑物。从前底楼是厨房以及养殖家畜,二楼是仓库,三楼四楼才是住人的,所以只有三四楼才开窗户,抵御外侵。</h3> <h3>  承启楼按照八卦原理设计,从外圈到二环、三环有规律地建有向四面辐射的巷道,可以四通八达。令人惊叹的是,庞大的土楼如同城堡,外圈楼墙坚固地将里面建筑物围起来,但内部的排水系统却非常顺畅。不管从哪个方向进去,只要沿廊道走,最终都会走到一起。</h3> <h3>  承启楼外环楼高四层,每层用抬梁式木构架镶嵌泥砖分隔成72开间;第一、二层外墙不开窗,只在内墙开一小窗,从天井采光;一层是灶房,二层是禾仓;三、四层是卧室;各层都有一条内向挑出的环形通道,并有四道楼梯,对称分布于楼内四个方向。大门与厅、厅与左右侧门有通道,圈与圈之间有巷道。全楼住着60余户,400余人。</h3> <h3>  站在楼上看整个土楼的院落,好壮观!眼前看到的的一砖一瓦,都是一种家族的凝聚和传承的力量。</h3> <h3>  承启楼先后出了32个进士、举人,“笔花庐”“世德书香”“兄弟选魁”的题匾彰显出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h3> <h3>  承启楼的东面是“世泽楼”。方形的世泽楼与圆形的承启楼一墙之隔,两屋檐紧紧相依,形成了“方圆一线天”的景观。</h3> <h3>  世泽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大门口地面有鹅卵石铺成的古代钱币模型,它象征着招财进宝之意。楼内一门、二井、三堂、四梯,设计合理,完全符合家族群居的特点。 楼门石刻楹联为“世传勿替家声远,泽本遗风椒衍长”。</h3> <h3>  世泽楼大门口地面有鹅卵石铺成的古代钱币模型,它象征着招财进宝之意。世泽楼高4层,一、 二层不开窗,二、三层四面各有两间伸至回廊外边,不能相通。 二层以上不设厅堂。中厅已废,两侧为石木或土木结构单层厢房。</h3><h3>  </h3><h3></h3> <h3>  紧挨世泽楼的另一座方型土楼叫五云楼,俗称“不倒楼”,特点是没有石砌墙基。五云楼距今已有近600百年的历史, 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已阅历590多年沧桑变化,是高头乡江氏家族中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考古价值。楼前墙体向内已倾斜1.5米,近100年了却稳而不倒,让中外游客和专家叹为观止。这几年五云楼正在维修,游客不能进入参观,甚是遗憾。</h3> <h3>  走进这座土楼,就见墙歪楼斜,围栏破败不堪,问本地人得知,原来这就是五云楼的特色,由此得着个 “不倒楼” 的名号。</h3> <h3>  承启楼西侧是侨福楼。侨福楼为圆形结构,直径45米,内部相对简单,只有最外层的一圈为3层木楼房,内通廊式走道,院子中间空阔通透,没有任何建筑物。</h3><h3> 侨福楼又名博士楼,因住在这里的祖辈中一共出了13位博士而得名。侨福楼始建于1962年,是楼主在海外的兄弟筹资兴建,每年建一层,三年建成。侨福楼的结构是单圈圆楼,高三层,内通廊式,全楼有30间(厅)。第二层通廊由木质结构悬挑,第三层通廊挑出更多。中为天井,底楼正对着大门中间有一个厅堂。楼外有一圈围墙包围着,围墙上设有外大门,形成一个院落。<br></h3> <h3>  目前侨福楼里还住有300多人,虽以茶叶和烟草的生产、贸易为生,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土楼旅游业的兴盛,大多做起了旅游服务工作,如餐饮、客居、导游、拍照、售卖纪念品……</h3> <h3>  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闪耀着客家人的智慧,它具有防震、防火、防御多种功能,通风和采光良好,而且冬暖夏凉。它的结构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上百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试想几百人在同一幢大屋内朝夕相处,和睦共居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客家人淳朴敦厚的秉性于此也可见一斑。一进入土楼,你立即就能感觉到那种深沉的历史感和温和的气氛。因此,土楼是客家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一座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