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琐谈都昌民屋
吴圣林
传统民居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支奇葩,它是相对于“官式做法”的民间居住建筑。由于各地的地理、气候、风土人文不同,其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也不一样。在我市的诸多的传统民居中,都昌的民居是最有创造性及地方特色。构居者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在传统的封火山墙上作文章,他们不但传承了诸如叠落式、猫拱背式、一颗印式、人字式山墙,而且创造性地把这些形式对称地应用在正面墙上,使民居建筑外观更加淳朴自然,造型殊异多样。在这些民居中,有一种被当地群众称之为花屋的建筑,更是体现了构居者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所谓花屋,其外貌与普通民居并没有多大差异,但内屋的门窗、撑拱、枋梁、雀替、掛落上雕满了人物、禽兽、林木、花卉等图案,有的还髹漆描金,显得金壁辉煌,豪气十足。花屋大多为一进三重,二个天井,类似于棋盘屋。该建筑用料十分讲究,红砂石墙基,灰砖黛瓦,清水墙面,厅堂立柱笔直粗大,直径一般在35~40厘米。柱础为青石,雕饰的花纹颇为精美。天井左右两壁为青石阳刻书法诗词碑。厢房铺设地板,具有防潮吸暖之功能。大门外饰有乳钉、辅首,内设有暗栓,即使盗贼混得入内,也打不开大门,反而成了瓮中之鳖。天井为麻石铺就,地下沟槽隐蔽,排水流畅。这类花屋不仅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有较高的历史、科学价值,是我市一块耀眼的瑰宝。
花屋的主人大多不是官宦乡绅人家,而是从景德镇归来的窑户。据记载,早在明代都昌就有不少乡民在景德镇从事陶瓷制作业。到了清代,景德镇的都昌窑户达到了十万人。“十里长街尽窑户,迎来随路唤都昌”。这便是都昌窑户在景德镇的写照。清康、乾后,景德镇瓷业开始衰落,一些发了财的窑户陆续退出陶瓷业,叶落归根,在家乡建起了一栋栋令人羡慕的花屋。其用意除供自己享受外,无非是光耀门庭,荫袭子孙,给后人留一份殷实的家业。
我不知道当时那些窑户在都昌建了多少花屋,这个数字至今恐怕也没有人能够回答得岀来。因为在解放后的第一、二次文物普查时,这类民居还很多,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很多地方都没有把清代民居纳入普查范围。因此,今天要想统计当时窑户在都昌建了多少花屋,那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笔者因工作关系,曾多次到都昌考察过花屋。1996年专程到了芗溪乡升扬村,这是个滨临鄱阳湖的小村落,垂柳依依的村旁树林,错落有致的封火山墻,蜿蜒曲折的石条路面,让人似乎走进了“世外桃源”。进入屋内,满目的雕刻艺术品维妙维肖,让人目不暇接,仿佛是进入一座座木雕艺术博物馆。这里的木雕艺术真是太美了,从商业的角度,把它搬迁到市区去,肯定是个聚宝盆。
2000年我再次来到声扬的时候,眼前的情景真是令人大吃一惊,到处都是残垣断壁及空透的木构架。除有一栋保存完好外,其余建筑的雕刻构件全部贱卖给了外地的文物贩子。后来听说,最后一栋花屋也被外地人买走了。据了解,这些年来都昌花屋被人们认识后,整栋被外地人套购的不在少数,这是九江人的耻辱和遗憾,老祖宗的家业,祖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就是这样一栋栋地被破坏,被流失,每一个爱家乡、爱故乡的九江人都会痛心疾首的。目前,都昌县的花屋已经是为数不多了,据全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全县花屋仅存20余栋,但觊觎者也不少。我真诚地希望都昌县各级地方政府,在此严峻形势下,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救救这些花屋,保护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