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聚龙村地处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冲口街,这片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广东台山邝族人所兴建,是一个被注入了现代生活元素和生机的古村落,同时也是一个演绎着沧海桑田今昔情的历史文化保护区。</h3> <h3>呈井字型纵横排列的聚龙村,至今还保存着 19 栋结构完好的青砖大屋,这些青砖大屋的墙脚用整块麻石砌成,窗楣的灰雕绘有富贵吉祥图案,分布于错落有致的七条街巷之中,占地约 5,300 平方米。</h3> <h3>相传早在光绪五年(1879年)期间,台山富商邝氏打算在省城广州附近物色一处交通便利、便于经商的宝地,开村定居。</h3><h3></h3><h3><br></h3><h3>邝氏三兄弟邝敬贺、邝敬赓、邝敬赍水陆兼程,来到广州芳村西冲口一带,被这里的环境所吸引,于是重金请风水先生作最后定夺,这位名噪一时的风水先生细看之下放出豪言:“若在这里定居,族人必有发达之日”。</h3> <h3>风水先生昔日所指的风水宝地,正是今日冲口街陇西与招村之间。经历了百年的沧桑之后,现在目光所及的村口正对一湾河水,整修过的河岸两边古榕蔽日,依稀还能想象出当年的田园风光。</h3> <h3>听从了风水先生的建议之后,邝氏兄弟就在此购置了 200 亩土地,其中 100 亩建造房屋,100 亩用于耕地。历经了 10 年的耕耘,到光绪十五年(1889年),20 幢整整齐齐青砖楼房和 100 亩良田沃土便奠定了聚龙村的这片乐土。</h3> <h3>从此之后,聚龙村果然人杰地灵,是出了名的风水宝地,几位落户并成长于村中的商界巨子,在清朝至民国期间的南粤商界中,都曾落下了精彩的几笔,其中有广州报刊创业先驱、清朝教育部官员邝其照,港澳著名黄金巨子邝衡石,知名商人邝明觉、邝伍臣等 。</h3> <h3>聚龙村是名副其实的聚龙汇虎之地,商贾、官宦人才济济,非一般市郊村落可比。昔日这些官宦富商家的子女以读书为乐,每逢到了冲口民俗节日“生菜会”的时候,舞狮、比武、大戏纷纷聚集到村前,热闹非凡。若碰上某大户人家有人过生日祝寿或者结亲嫁娶,那更是舟楫纵横、迎来送往,聚龙村中一片觥筹交错之声,村口水岸边更是店铺成行。</h3> <h3>然而坐拥富足与显赫,又怎么抵挡得了顷刻间的战乱变故?1937年,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和广州沦陷,聚龙村也难逃厄运,战乱中村口沿岸商铺尽数被焚毁,水路交通被封锁,邝家族人四处逃散,几户名流或去香港,或跨洋过海远赴美国,留下空屋栋栋。舍不得生意,没有走的,产业迅速落败,金铺、鞋厂、茶楼、食品加工厂倒闭的倒闭,转手的转手。聚龙村的风光日子,就此一去不返。</h3> <h3>其实说起来,在聚龙村每一栋房子的背后,都有一段脍炙人口的故事,其中1号院是邝氏家族邝明觉的故居,邝明觉是清末时期著名的商人,他在广州从商多年,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曾在太平南路开办了“中美大药房”和“穗香园”等10多家商铺,同时还捐资修建了位于海珠区的基督教堂和明觉学堂。</h3> <h3>聚龙村21号院是富商邝衡石于 1914 年所建,所在位置的房前屋后全是绿地,旁边设有一个小花园。</h3><h3></h3><h3></h3><h3><br></h3><h3>邝衡石拥有村中的房屋3栋和良田96亩,不仅是当时聚龙村的首富,同时也是清朝末民国初年显赫一时的“黄金巨子”,在香港创办“丽兴金铺”,并在广州设立分号。</h3> <h3>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聚龙村20栋大屋的邝氏后人中,也出过个别的败家子孙,11号院的房东因为家道中落的原因,早在解放前就把房屋拆除,并将全部的横梁砖瓦都拿去变卖了。而15号则在解放后一次火灾中被焚毁,后来在原址上建了一座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的广州柴油机厂宿舍。</h3> <h3>聚龙村的青砖大屋清一色保留了岭南建筑的精髓——趟拢门,趟拢门是一种古老的“防盗门”。</h3><h3></h3><h3><br></h3><h3>第一道门是屏风门,屏风门在结构上象两面窗扇,既遮挡住外面路人的视线,又有足够的通风,更重要的是这道门比较轻巧,方便开关。</h3><h3></h3><h3><br></h3><h3>第二道门是最具特色的趟拢门,趟拢门看上去就像一个大的木框,中间横架着十几根圆木,这些粗壮的圆木客观上弥补了屏风门防盗功能的不足,传统上趟拢圆木的数量一定是单数,不会是双数。由于岭南地区天气炎热潮湿,住所讲究通风透气,屏风门和趟拢门正是起到这种作用。</h3><h3></h3><h3><br></h3><h3>第三道门是真正的大门,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因为中式古建筑多半是这种门。</h3> <h3>聚龙村的楼房内部设计大同小异,大厅内有三道屏风门装饰。不少屏风的木雕,因年代久远退去了色彩,但却更添古朴的风雅。大厅两侧左右对称,各侧排列四间房。二楼共有五间房,有些彩色的窗上嵌有诗词佳句。</h3> <h3>在聚龙村正式对外开放的“中式婚庆馆”,我们有机会进入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青砖大屋内去一探究竟。</h3> <h3>中式婚庆馆基本上还原了聚龙村鼎盛时期的婚庆场景,出嫁屋、拜堂厅、家喜堂、婚房一应俱全,还有专门婚嫁用的大红灯笼、大红花轿、八音锣鼓等琳琅满目的传统婚庆用品等。</h3> <h3>在婚姻嫁娶的习俗上,广东各地基本上是按照“三书”、“六礼”的习俗程序进行。</h3><h3></h3><h3><br></h3><h3>其中,“三书”指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订亲的“聘书”,过聘礼、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的“礼书”,结婚当日(迎亲)的“迎亲书”。</h3> <h3>“六礼”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婚礼前的六个步骤:一曰纳采,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二曰问名,提亲后,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三曰纳吉,实际上是订婚仪式,要请酒祝贺;四曰纳征,俗称“行聘”或“过大礼”,这次送的礼比纳彩时的礼厚、仪式也较隆重;五曰请期,下聘礼后,双方商定嫁娶日期;六曰迎亲,即婚礼前最后的重要程序,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亲,女家收取部分礼物并回礼致谢。</h3> <h3>“‘三书’、‘六礼’后,新娘正式到男家”,新娘新郎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双双对拜。之后,新娘向男家父母长辈及亲友献“心抱”(即媳妇)茶。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还要对饮莲子糖水(取“连生贵子”的好意头),对饮“百合茶”(取“百年好合”、“白发齐眉”之意),吃和顺榄(取和气、顺利、甜蜜的意思)。</h3> <h3>时至清末,受新学思潮传播,到京沪或海外求学者众,这些大户人家的儿女由于受到西方自由恋爱的影响,纷纷在外私定终身甚至私自同居,当父母者眼见生米煮成熟饭,也只好同意择日回乡举行婚礼。不过,这种婚礼没有鸣锣开道,没有仪仗队,更没有媒人带路,成了半新半旧、半中半洋的婚礼。</h3> <h3>默默隐藏在繁华都市之中的聚龙村,曾经富甲一方的邝氏家族的后人,现在好些都分布于北美、澳洲、香港等地。</h3><h3><br></h3><h3>故土的草木依旧,繁茂岁月切片如轮。青砖黛瓦之下,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片百年大宅的当中,我们居然还可以找到陈设如博物馆般的民宿。</h3> <h3>当走进这家被租用来作民宿的大宅,只见陕西的长安大柜、山西的庙椅、运城大柜……一件件富有年代感的老家具映入眼帘,与趟栊门、青砖民居、潮州床等岭南特色元素相互碰撞。这些“老古董”不仅仅是摆设,还能正常供客人使用,更是一对有心人30多年来的收集。</h3> <h3>据经营者介绍,选择在聚龙村办民宿,不仅仅是因为这里保存着最为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群,也是为了给众多古董家具一个更好的展示和体验的场所。</h3> <h3>看得出来,被重新打造后百年老宅,陈设格调典雅质朴,色彩稳重成熟,布局阴阳协调,韵味浓烈悠长,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散发出亦古亦今的层次之美。</h3> <h3>在这里,我们被东方文化的沉淀所影响,因此内心会变得静谧起来,而朴素无华的青砖墙面上大写意的抽象画,却毫不隐晦地为斑驳的历史注入了蓬勃的新机,身处其中,会产生去进一步窥探历史的悸动,这的确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环境氛围。</h3> <h3>虽然我们早已习惯了喧嚣都市生活的匆匆,但内心总渴望着能停下脚步去享受那片刻的宁静,然而繁华背后那一隅宁静却是如此难寻。</h3> <h3>当置身于这座岭南老宅时,我渴望着能在这里借一道光、一壶茶、一卷书去慢慢品味人生,亲手触摸有故事的老家具,亲身体验百年老宅的风韵卓姿。其实我们一直在追求最极致的简单生活,不就是眼前静谧又悠然自得的温润时光吗?</h3> <h3>交通指引:</h3><h3><br></h3><h3>①公交车出行:181路,202路,206路,217路,275路,52路,64路,812路,到大冲口公交站,步行15分钟至“聚龙古村”</h3><h3><br></h3><h3>② 地铁出行:一号线 花地湾站A出口 或 广佛线 沙涌站C出口,步行15分钟至“聚龙古村”</h3><h3><br></h3><h3>③驾车出行:芳村大道东—大冲口沿河冲进入—聚龙停车场—出停车场往右方步行50米至“聚龙古村”</h3> <h3>有人说,诗和远方,并非要跋山涉水,四处奔波,苦苦寻觅,有时候,不经意间,豁然发现,原来熟悉的地方,也有诗有远方……</h3><h3></h3><h3><br></h3><h3>聚龙村,就是这样一个不需要跋山涉水,四处奔波,苦苦寻觅,不但有诗也有远方的好去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