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香自苦寒来——写在郑聪朴老师《心灵的倾诉》诗集即将付梓出版之际

雨轩潇语

<h3>题记:</h3><h3> ……走近了古稀的门槛……可我并不失望,路还在脚下延伸,心还在胸中跳荡,热血还在体内燃烧,我还有理想,还有憧憬,还有信念,还有远方……这一切还是构成我人生道路的基石。</h3><h3> ——郑聪朴《回首的真谛》</h3><h3><br></h3> <h3>  机缘巧合中,我结识了郑聪朴老师,一位在教育战线呕心沥血几十年的退休语文教师。然郑老师退而不休,依然笔耕不辍,继续用文字记录着生活的琐忆,用诗行叙述着思绪的足迹。</h3><h3> 暑假伊始,帮郑老师打了一份文稿,送给郑老师检阅时,郑老师认真极了。除了不恰当的词语,甚至连标点符号,郑老师都推敲再三进行修改。那次,让我初识了郑老师的严谨。</h3><h3> 如今,承蒙郑老师厚爱,幸为其校对书稿,使我再次感受到郑老师对文字的审慎,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h3><h3> 拿到样书,那淡蓝色的封面像夏日的一缕清风让人心境明澈。</h3><h3> 打开扉页,读《写在前面的话》,我懂得了郑老师编辑此书的初衷——“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此本书稿不仅是郑老师对自己生活的总结,更寄托着对后辈人的殷切期望。</h3><h3> 郑老师的此本诗集分“心得感悟”和“生活掠影”两部分。“心得感悟”篇共收录诗作29首,“生活掠影”篇共收录诗作39首。在这68首作品中,有10首诗除去可以想见的定稿时的反复斟酌、琢磨外,入诗集时,又进行了二稿修改。而其中的《走出生命的死角》一诗,一月之内竟三易其稿,是真用心矣。“井掏三遍出好水,文改三遍添新意。”不正是郑老师的文风写照吗?</h3><h3> 为不负郑老师重托,也为珍惜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除却逐首校对时有些地方的反复研读外,整本书稿,我足足读了四遍有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一遍有一遍的感触。有时会把前面的修改推翻,有时也会有新的灵感闪现。我感动于郑老师自己对文稿也是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才真正懂得“精益求精”的内涵。期间也曾联系现代诗大家韩荣欣老师,征询其宝贵意见。</h3><h3><br></h3> <h3>  在反复研读、修改中,郑老师的这几首诗深深触动了我:</h3><h3> 《回首的真谛》:“……走近了古稀的门槛……可我并不失望,路还在脚下延伸,心还在胸中跳荡,热血还在体内燃烧,我还有理想,还有憧憬,还有信念,还有远方……这一切还是构成我人生道路的基石。”从中,我看到了郑老师老骥伏枥的壮心不已。</h3><h3> 《给自己一张笑脸》:“给自己一张笑脸,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让自己心底的那份执着,插上长风的翅膀飞过千帆;给自己一张笑脸,学着向灵魂的深层钻探;给自己一张笑脸,让自己的人生,在新的追求中永驻春天。”人们都说这世间最绚丽的花是那由衷的笑脸,但我们,只有给自己一张真诚的笑脸,才能更好地用笑去传递善意和温暖。</h3><h3> 《追求理想就不必追求理解》:“翻开历史看看,有几个伟人名士的事业,是在人们的理解赞同下完成?……那些苦苦寻找理解的人,又有几人真正获得了理解。”这首诗我读了一遍又一遍。还记得念师范时,和同学依栏探讨“理解”的画面,如今却已阴阳两隔十余年。人生匆匆,天堂里可否有“真正的理解”使你愁眉舒展?“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还是放下“追求理解”的执念,省下精力与时间,专注于去追求理想吧,实现与否,不空留遗憾。人生啊,太短!</h3><h3> 《让孩子自己站立于世界》:“父母这根依傍的拐杖,请及早抽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脚支撑着站立于世界,就得让他们经经风霜和冰雹!”我们呢?我们该有自己的生活,做好自己,用思想和行动潜移默化地引领孩子向前跑。只在他们提出需要的时候,才给他们建议和指导。</h3><h3> 也许你也听过“要么辞职不干,要么闭口不言。”这话似乎的确生硬得不让人待见。听听年近七旬的老人怎么说吧——《秋高眺望散忧伤》——今天的雾霾啊,一定会散去。明天的东方,又是一轮新升的朝阳!……把满腹的牢骚,仍在一旁。迎接未来的一定是一片掌声的海洋——嗯,“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h3><h3> 正因为“风物长宜放眼量”吧,郑老师的“生活掠影”篇中才有了万花筒般的精彩。这里有对年来初雪的赞美,有对亲朋友人祝福的温暖;有秋游果园的遐想,有站在岁月分界线的慨叹;有几十年师生相聚的抒怀,有对子孙晚辈的祈盼;有对九寨亲人的鼓励,有对花甲盛世的欣然;有对友人心伤的慰藉,有充满自己生活小情趣的《血染五指山》;有对古稀之年的自嘲,有对余生初心不改的弥坚。最动人的是她们学友、同道中人间的作诗酬答。想象一下,一群“夕阳红”们,或雅聚,或网谈,飞诗和赋,联句词传,堪比红楼诗社,那是一种何等的浪漫!</h3><h3><br></h3> <h3>  而全书中最显郑老师精神的,莫过于书后的附文——《梅花香自苦寒来——记偃师县县直中学代理教师郑聪朴》,此文系1987年洛阳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寇武兴老师所写。文中详细叙述了郑老师从1979年到1987年间的学习、工作、生活历程。为了“要做称职教师,不当南郭先生”的诺言,郑老师在工作之余,利用五年时间补习了初中、高中6年的学习任务。而在这五年中,她又经历了结婚、生子、服侍病重的父亲、为父亲送终等一桩桩人生大事。她也累病过,但她却没有因为病而耽误过一点工作与学习。</h3><h3> 1985年,当补习告一段落后,郑老师并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她说:“混日头嘛,等于自我淘汰!要上进啊,”路才能越走越宽。于是,她又开始了成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修学习。她先是四处托人从各地购买、转借教材;然后,就是见缝插针地刻苦学习。终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汉语言文学大专段的学历进修。</h3><h3> 提起那段往事,最令郑老师后怕的是:一次穿越铁路去四高求教,长长的列车横卧在铁轨上,她一着急就从车厢下爬,刚爬过铁轨,列车“哐当”一声开动了,她惊吓中慌忙站起来时,一头撞在火车上,把头上撞了一个大包。</h3><h3> 而最令郑老师心酸的是:因为工作、学习紧张,她对两个年幼的女儿照料不够。大女儿患黄疸肝炎时,她正紧张地迎接第一次自学考试,那时她先把孩子哄睡了,还要强支着身体,从枕头下抽出书来学习,对女儿的照顾并没有做到全心全意。还有一次,她发现大女儿头上生了虱子,二女儿也染上了。那一刻,她感到自己做母亲的失职,她是含着泪拉两个女儿去洗澡的。当她全力以赴迎接第三次自学考试时,两个女儿突然都发起了高烧。两个女儿都住进了医院,二十多个夜晚,她和爱人轮换着守护在医院里。直到应考的前一天晚上,二女儿高烧还在39度半,她一整夜没有合眼,第二天上午抱孩子看了病交给爱人后,只匆匆吃了点午饭,就又乘车去洛阳参加下午的考试。其实,那一刻她也知道孩子是多么想待在她怀里,而她也是多么想陪在孩子身边。</h3><h3> 郑老师总说:“我的每一个合格证书里,都浸着献立(郑老师爱人)的心血汗水。”其实,那每一个合格证书里,大概还有郑老师对女儿们的愧疚吧!</h3><h3> 1988年10月,郑老师自学毕业,1997年荣获洛阳市职工自学成才二等奖(偃师市六年来唯一的一个等级奖)。4月8日随偃师市宣传部、工会领导参加“洛阳市九县二区职工自学成才表彰大会”,并做了典型发言。</h3><h3><br></h3><h3><br></h3> <h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郑老师就像那笑看苦寒的梅花,她那励志向前的暗香陶冶着子孙后辈,也晕染着有缘的我们:磨砺世事风霜,淬炼锋剑轩辕。</h3> <h3>后记:</h3><h3> 郑老师的书稿,尽管我“仔细”读了四遍余,送给郑老师后,郑老师还是发现有一个字没有校对出来。呵呵,认真无极限呀!</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