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大时间》全书有498页,讲的是易经。</h3><h3> 书是城墙砖厚的大部头,易经是迄今为止轴心时代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被大家公认没有完全读懂的经典——我们普通人能啃能读、敢啃敢读吗?</h3><h3> 但是,作者的一句话让我觉得无论如何也要试一试。</h3><h3> 这句话是:<font color="#ed2308">“我相信,我把人人都能与天地对话的易经还给了每一个人。”</font></h3><h3></h3><h3> 看完全书,心中暗自庆幸。作者没有忽悠我们,他并不是为了让我们买他的书在做广告。这本书我们确实能啃能读,也完全可以啃得动、读得懂。</h3><h3> 因为,第一:作者以一个全新的思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为我们普通人打开了一扇探察易经奥秘的窗口。他跳出了一般专家学者研读易经的固有思维路径和传统诠释范式,认定易经的起源极其简单,相信它有简易的结构,并且通过自己独到的同时也是令人信服的研究,重新发现了易经,还原了易经的本来面目;从而把一个普通人也能多少看懂一些的、简单同时又是真实的易经呈现到了我们面前。</h3><h3> 第二:这本书从头到尾没有丝毫的高头讲章、凌空蹈虚和故弄玄虚的酸味涩味,不像许多或者说绝大多数谈论易经的著作,看不了几页就让人如坠五里雾中,不是敬而远之、束之高阁,就是望而却步、逃之夭夭。全书行文落笔接地气、近人心,浅白晓畅、自然通达,如同是在满天星辰下的农家小院里跟你拉家常,读起来没有任何阻隔感和吃力感。</h3><h3> 第三:书中有许多独特的、奇妙的、有趣的同时也是深刻的见解和论述,它们既给人启示、又让人震动;既令人惊叹、又使人遐想,会引发我们不由自主的阅读兴趣。比如,书中列举了北半球的近千位世界名人,将他们与六十四卦相校验,分析指出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包括性格特点、事业成就与相应个卦之间的关系。作者说:在时间中出生的人,必然有着不同的命运;出生时的时空偏好,无疑会给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打上某种底色,而我们看似社会化的言行,多半受这种极度个性、极度先天选择与规定的影响。这样一些极具冲击力和诱惑力的论述让人难以拒绝,把卷细读、一探究竟之念会在不知不觉中相伴而生。</h3><h3><br></h3> <h3> 那么,在作者的眼里,易经是什么呢?</h3><h3> 作者有三句话:<font color="#ed2308">“易经其实是卦历”;“八卦就是千百年来所说的四时八节,就是春夏秋冬的确立点和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的时段”;“六十四卦,多半是先民在时空中的故事”。</font>这三句话是对易经所做的结论性概括,也是本书的核心观点。</h3><h3> 作者具体论述说:易经的实质是正在从捕猎时代转入农耕时代的先民们以最笨的办法对时间的计算、记录和对太阳、月亮跟大地关系的测算、记载,是教人们如何让自己的生产生活生存等等活动顺应、适应自然环境,指导人们在相应的时空条件下怎样生产生活和生存,告诉、提醒人们到了什么时间就要干些什么事、就可以干些什么事和不要、不能去干什么事。</h3><h3> 就这么简单。</h3><h3><br></h3> <h3> 作者做出这一判断、提出这一论点,是基于对伏羲先天卦序的研究。</h3><h3> 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伏羲先天卦序?</h3><h3> 这里,我们需要简单地梳理一下易经演变的历史。</h3><h3> 现在我们看到的易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经》,就是《周易》的本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三百八十六爻的爻辞。第二是《传》,包括《大象传》《小象传》《说卦传》《杂卦传》《序卦传》《乾、坤文言传》《系辞传(上、下)》《彖(上、下)》(亦即《十翼》)。而《经》和《传》都是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h3><h3> 所以有人用现代语言说易经有三个版本,1.0版是伏羲八卦,没有任何文字,就一幅卦象的裸图。2.0版是文字出现后经文王推演的周易本经,加上了文王等写的卦辞、爻辞。3.0版就是现在通行的经传一体的《周易》,增加了孔子及弟子对易经认识、解读、感悟的《传》。</h3><h3><br></h3> <h3> 作者认为,<font color="#ed2308">还原易经,要回到伏羲的1.0版。</font></h3><h3> 为什么这么说?我的理解,主要是因为文王的2.0版较之伏羲的1.0版发生了重大改变,有了很大的不同,易经的本来面目由此开始变得模糊不清了。</h3><h3> 两个版本区别在哪里呢?</h3><h3> 两者的主要的或者说根本的区别,不在于一个是裸图、一个有了解释、说明和引申的文字,而在于六十四卦中<font color="#ed2308">乾卦</font>和<font color="#ed2308">坤卦</font>排序的不同。伏羲版中的乾卦排在第三十二位,坤卦排在第六十四位;文王版中的乾卦排在第一位,坤卦排在第二位。因此,在易学中有了“伏羲先天卦序”和“文王后天卦序”之分。</h3><h3> 我觉得这个区别非常重要。排在第三十二、第六十四位,是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八卦的功能作用是测算计算时间日期。这一点我们后面再详说。并且,伏羲是把这两卦与其它各卦平等对待的,它们的重要性是一样的。而排在第一、第二位,则是把乾坤两卦从它们原本对应的时空位置上挪开了,六十四卦的格局由此整个改变。这一改变的直接影响,就是测算计算时间日期的卦历功能淡化了。它表明文王不再看重易经的卦历作用,他要突出乾、坤两卦,让乾、坤统领其它各卦,而这是为了强调阴阳演化的宇宙法则。这在文王版卦辞爻辞的许多内容中,都能够清楚地感觉得出来。这当然是对易经的一种提升,由经验层面跨跃到了哲学层面。但对易经的本来面目,却在不经意间予以了模糊、遮蔽、扭曲,以至于后来的易经研究者、特别是汉代以后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忽略、忘记了易经的历法功能,忽略、忘记了易经的时空特征。</h3><h3> 所以,作者说,还原易经必须从伏羲先天卦序的研究开始。他认为,伏羲卦序是“先天判断”。这里的”先天”,我想应该就是最原始、最本真的意思,亦即易经最真实的本来面目。换一句话说,也就是最能体现易经创立者真实想法:为什么创立易经,想用易经来做什么用?</h3><h3> 因此,作者说<font color="#ed2308">:“回到这一先天状态,才算得上是可以通天通地的,才能系统地还原易经。”</font>大家都知道八卦常常被人们用来占卜,但作者认为伏羲八卦是没有推测吉凶的占卜功用的,它不是先民们用来求助不可知的命运的。用八卦占卜是文王推演以后的事。这就是作者说还原易经必须回到“先天状态”的原因所在。</h3><h3><br></h3> <h3> 依据伏羲先天卦序,作者以时间(二十四节气)为纲,以空间(六十四卦)为目,时间从冬至过后开始,空间从地雷复卦开始,每四个节气对应(头尾有交叉)八个卦,每一个卦对应六天左右的时间。据此,全书对六十四卦,也就是一年中的六十四段小时空逐一进行了解读。换句话说,易经的六十四卦在作者看来,就是一年中的六十四段小时空。</h3><h3> 以最有名的乾卦和坤卦为例。</h3><h3> 从第二十五卦天地泰卦到第三十二卦乾卦,这八个卦对应的是立夏到夏至四个节气,时间是5月8日至6月22日共45天。具体到乾卦,对应的是6月17日至6月22日这6天左右的小时空。</h3><h3> 6月17日至6月22日是夏至到来的时候,6月21日或22日就是夏至这一天。</h3><h3> 我们看乾卦六阶段全是阳爻,表示的应该是阳气最盛的时候,而夏至时白天最长,是一年中太阳照射大地最久的一天,这个时候阳气当然是最盛的,三十二位恰恰就是对应夏至前后这一段小时空的。</h3><h3> 反过来,坤卦也一样。在伏羲先天卦序中,坤卦排在第六十四位,对应的是12月17日至12月22日这6天左右的小时空,这正是冬至到来的时候,12月21日或22日就是冬至这一天。</h3><h3> 我们看坤卦六阶段全是阴爻,应该是表示阴气最重的时候。而冬至时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是一年中太阳照射大地最少的一天,这个时候阴气当然是最重的,六十四位恰恰就是对应冬至前后这一段小时空的。</h3><h3> 没有比这更令人信服地表明:伏羲八卦的功能就在于计算、记录时间和日期,就在于测算、记载太阳、月亮跟大地的关系。</h3><h3><br></h3> <h3>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作者对乾卦的解读。</h3><h3> 因为这一段的小时空白天最长,所以能量最充沛,乾卦由此以龙为意象。</h3><h3> 那么,面对这一段小时空,先民们怎么办?或者用作者的话说,他们在这一段小时空里都有些什么故事呢?</h3><h3> 我们看作者是如何破译乾卦六爻系辞的。</h3><h3> <font color="#808080"> 初九:潜龙,勿用。</font><font color="#010101">夏日早晨,太阳还没有出来,人们早起也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干,也就不要去干什么事。</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font><font color="#010101">太阳照在田里,大人(统治者、管理者、劝农官)要提醒、告诉、勉力农人下地干活。</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font><font color="#010101">白天辛苦一天,晚上睡在打麦场上,看星星,聊闲天,这个时候仍要保持警惕,即使有危险,比如被小偷占便宜,被骚扰,从竹床、凉席上掉到地下,但不会犯什么大错。</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font><font color="#010101">可以在中午或晚上去河里游泳、洗澡,不会有问题。</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font><font color="#010101">正午,太阳在中天,农人要去地里忙碌,万物生长,天功大成。</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上九:亢龙,有悔。</font><font color="#010101">黄昏时分到了,升到最高处的太阳下山了,人们拼命劳作了一天,筋疲力尽了。</font></h3><h3> 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乾卦和坤卦的地位特殊,除了六爻系辞,后面还有一个“用”的系辞,乾卦叫“用九”,坤卦叫“用六”。</h3><h3> 我们最后来看看用九。</h3><h3> <font color="#808080">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font><font color="#010101">烈日炎炎,像一群太阳出现在天空,没有大小、首尾、尽头;但这是老天的规矩,不是坏事,人们不用担心。</font></h3><h3> 这是乾卦。</h3><h3> 坤卦、其他各卦也一样。</h3><h3> 例如,复卦对应的是春节前后的时空,爻辞中有“朋来无咎”“出入无疾”等辞,说的正是中国人过年送红包的现象和冬天大家重视养生的意识。离火卦对应的惊蛰、春分前后的时空,大自然的动物告别冬眠,人类的春耕开始,先民需要劳动力,需要生活资料,那么此时捕猎是最好不过了。离卦的字、卦都有网罗之象,卦辞则有“畜牝牛,吉”,此时母牛怀胎,围捕容易。再看爻辞,正是捕捉飞禽走兽的白描。几千年前的辞句今天仍有效。这就是易经的神奇之处。</h3><h3> 因此,作者告诉我们:易经的本来面目就是卦历。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卦,讲的都是相应那段小时空里的特定自然环境(包括气候、天象等)以及人们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应当干什么、不应当干什么。也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去顺应和适应某个特定的时空环境,以便更好地生产生活和生存;教人们<font color="#ed2308">如何循机而行、应时而动,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或者说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如此,才会顺利,才会以成功。</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r></font></h3><h3><br></h3> <h3> 大家肯定会怀疑:《大时间》里的易经怎么一点都不高大上、一点都不玄秘深奥?书中看不到多少宏大叙事,似乎都是些婆婆妈妈、坛坛罐罐的农家俗务。这好像跟我们平常印象中的“九五之尊”、“吉人天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而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得而载物”等等的神奇和伟大相去甚远,更似乎与卜测凶吉、预知命运的玄异和诡秘风马牛不相及。</h3><h3> 难道它就这么简单?</h3><h3> 要我说的话,<font color="#167efb">它就这么简单,同时又不那么简单</font>。</h3><h3><br></h3> <h3><font color="#167efb"> 就这么简单</font>,是我相信作者的逻辑。作者认定易经的起源极其简单,相信它有简易的结构,有信心重新发现易经;这既让我震撼,也让我信服。</h3><h3> 其一,作为原始易经的伏羲八卦产生于公元前约5000年,那是一个文字还没有出现、时间空间概念也不很清晰明确、一切都还处于混沌状态的远古洪荒时代。这个时代的东西,包括易经在内,不应该也不可能很复杂、很深奥。我们看,伏羲八卦就是由一根长直线、两根短直线组合起来的图形,是没有任何文字解释说明的裸图。这本身就非常简单。这样简单是因为那时的人们想不出也画不出更为复杂、更能变化的线条和图形来,只能这么简单。那么,相应地,它所表示的意思必然也很简单,复杂不到哪里去。</h3><h3> 其二,易经最初、最原始的目的,或者说它想发挥的作用,一定是教步入农耕社会或者农耕文明的华夏先民们认识、把握、遵行自然规律,以顺应适应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地获取生产生活生存的主动权。而要让先民们懂得易经、掌握易经、会使用易经,它必须是也只能是这样简单。</h3><h3> 其三,远古时代,语言还处在萌芽阶段,文字更远未产生,先民们是靠结绳记事的,他们互相之间进行交流的方式不可能复杂。这其中,图形是他们进行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样一个方式肯定也是简单的,是很容易懂、很容易掌握的。先民们托伏羲之名创立的八卦也不应该例外。所以作者说它是先民们计算、记录时间和日期,测算、记载太阳、月亮跟大地的关系的“最笨的办法”。而既然是“最笨”的办法,那必定是一般人都能懂、都知道、都会用的办法。</h3><h3><br></h3> <h3> <font color="#167efb"> 同时又不那么简单</font>,是因为:</h3><h3> 首先,易经的起源尽管简单,结构尽管简易,机理尽管朴素,但它是原创性、起始性、基础性的,也是最核心、最基本的,后来的一切都是从它发展而来的。大道至简,用极简单的方法反映极丰富极深刻的事物,那是极高的智慧。所以,正如作者所说,易经又可以引申无穷,不仅是天文、地理、社会,包括个体生命的人间轨迹,包括今天的计算机二进制、量子力学的并协原理等等,都能够在易经中发掘出、寻觅到相关的印记。</h3><h3> 因此,历代的研究者包括文王、周公、孔子等等对卦象添加了许多卦辞、爻辞及解释卦辞爻辞的文字,对易经进行了包罗万象的引申,使得易经系辞一如天书,汗牛充栋而深不可解。《易经》之所以到今天还能有生命力,也是因为它有引申解释的空间,可以让人有无限的想像。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它的“简单”。</h3><h3> 第二,即使是用最笨的办法,但还是把太阳、月亮和地球的关系测算、计算出来了,把时间和日期计算、界定清楚了,这绝对不是简单,恰恰相反,它非常不简单,非常了不起。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对宇宙基本规律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把握,直到今天还有着极现实的训诲意义。这就是:要顺应和适应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循机而行,应时而动,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做合适的事情,或者说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做正确的事情,如此,才会顺利,才可以成功,才能更好的生产、生活和生存。</h3><h3> 可以说,后来所有那些对易经的玄奥艰涩的引申、阐发、附会,包括它神秘而神奇的推测吉凶的占卜功用,无不源自于此、发端于此。在这样一个伟大的理念和思想面前,我们能轻易地说它简单吗?</h3><h3> 第三,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特别是在至少3000年之后,本身蒙尘,又经过文王的推理演绎,加上有了更先进的测量计算工具,有了在易经基础上发明的新的历法,易经的卦历功能逐渐淡化并被有意无意遗忘了,易经与平民百姓的联系被隔绝,离普通人越来越远,其原始意义了解知晓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就造成了易经真面目的消失不见,易经的研究逐渐复杂化、玄学化甚至是妖魔化,成了一门艰涩难懂的学问,让今天我们的许多人望而生畏,包括《大时间》的作者自己。</h3><h3> 在摆脱传统的思维范型之前,作者读过几十本关于易经的书,但仍不懂它。他说:没有专家解释会读得一头雾水,有了专家解释更会糊涂;没有人知道它是怎么成文的,它的结构、文辞有何秘密;直到前些年,还有人写书,说易经是外星人送给中国人的礼物。因此,要让人们接受易经的还原,认可易经的回归,其实是一个不那么简单的事。</h3><h3><br></h3> <h3> 不过,我倒觉得,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简单还是不简单。简单也好,不简单也好,经典总是要传承下去的,尤其是“群经之首、群经之始”的易经。而传下去的前提是让大多数人能看懂。如果大家都看不懂,没有了兴趣看,久而久之,就会被搁在一边,没人理会。如此,传承必将终结。并且,经典讲的是人类社会起始性的、最核心同时又是最基本、最基础、最朴素的道理,这样一些道理都是好懂、好掌握的。轴心时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莫不如此,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所以,还易经本来面目很有必要也非常重要。《大时间》力求把人人都能与天地对话的易经还给我们每一个人,使我们普通人都能像顾炎武研读易经时所感叹的远古先民们一样:“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我在想,这本书也许还不能说完全实现了这一目标,也许还留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也许还存在某些可以商榷地方(例如,有的论点还需更充分、更有力的自洽;一些卦辞爻辞的解读未脱牵强之嫌;人们极感兴趣的人生轨迹跟出生时的时空偏好相关之论未予证明;等等),但作者的努力毫无疑问是极有意义、极有价值、并且是取得了积极成效的。</h3> <h3> 当然,如果有人要称它不过是一家之言,我也赞同。可同时我还要说:它是杀伐破局的一家之言,是洞悉烛照的一家之言,是诱人迷人的一家之言。</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自网络)</h3> <h3> 《大时间》,三联书店出版。</h3><h3> 作者余世存,诗人、学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湖北随州人,现居北京。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公务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主持过十年之久的“当代汉语贡献奖”。已出版的主要作品有《人间世》、《家世》、《非常道》、《老子传》、《东方圣典》(主编)。</h3><h3><br></h3>